“徙木立信”這一成語,源自《史記·商君列傳》。
戰(zhàn)國時期,秦孝公重用商鞅,試圖變法強國,可推行新法困難重重。為贏得百姓信賴,商鞅想出一個辦法,命人在秦國都城的南門口立下一根木桿,并發(fā)布告稱,誰能將這根木桿扛到北門去,便賞賜黃金十兩。
商鞅這一舉動引來了許多百姓圍觀,大家都不相信有這等好事,認為商鞅的立約不可信,沒有一個人去扛木桿。商鞅見狀,將賞金從十兩增加到五十兩。話音未落,百姓議論紛紛,更加懷疑其真實性,依舊沒人愿意去扛那根木桿。
后來,終于有一個大漢半信半疑地將這根木桿搬到了北門。商鞅立即安排人拿來五十兩黃金,當眾賞賜給大漢,以兌現(xiàn)承諾。沒想到,官府真的說到做到了!百姓紛紛稱贊商鞅是守信之人。
隨著這件事在秦國傳開,商鞅和秦國逐漸獲得了百姓的信任。后來,商鞅頒布的新法得以順利推行,秦國也由此走向強大。
商鞅憑借一根尋常的木桿,撬動了變法的齒輪,立住了官府的公信力,也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徙木立信”的佳話。
回望歷史,“立”的智慧往往在破舊立新時綻放光芒。商鞅“徙木立信”,看似是“立木而賞金”的簡單交易,實則是以行動確認規(guī)則的深刻變革。木桿之輕,難承變法之重,但正是這輕重間的辯證關(guān)系,揭示了“立信”的本質(zhì):規(guī)則的生命力不在于宣揚,而在于執(zhí)行。
進入新時代,“立”的內(nèi)涵在全面從嚴治黨實踐中被賦予新的生命力。2012 年,中央八項規(guī)定出臺,如一聲驚雷,劈開了積弊已久的作風頑疾。十余年來,從“管住嘴”到“管住心”,從“不敢腐”的震懾到“不想腐”的自覺,中央八項規(guī)定以徙一木而立千鈞的決心、一刻不停一抓到底的恒心,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言必信、行必果”的執(zhí)政魄力,立住了黨員干部的初心、人民群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