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小河靜靜流淌,不偏不倚,正好直直地穿行在小村子的中央。村子北靠一座小山。小山矮墩墩的,不甚起眼。南面緊貼著村邊的山卻有些與眾不同,雖稱不上高峻挺拔、層巒疊嶂,卻于四周洋溢著一種溫和又靜謐的儀態(tài)。這山有著一個很特別的名字一“母山”。依偎在這山后的一百多戶人家的小村子,順理成章被稱作“母山后村”。
由于依山帶水,小村地勢東低西高。自西順山路豌蜒入村口,沿母山腳下東去數(shù)十步,最顯眼的就是這條清清的小河。河的源頭在母山西北方的山麓處。汨汨山泉從石縫間涓涓流出,只拐了一道舒緩的小彎,便成一條直直的長練,從中間分隔開村落,靜靜地向東流淌,徑直投入母山東南方向的長春湖的懷抱中。源自一山出,水繞一山走,情為一村生。小小的河流依偎著敦厚寧靜的母山,澄澈悠閑??磥?,這條小河與生俱來和它的母山有著相同的性格。
母山有著深厚的底蘊。單聽這以“母”字相稱的名字,就會讓人覺得這山有著謎一樣的內(nèi)涵。母山偏南與之并立的山頭名曰“公山”,峭拔險峻,比母山略高一頭。兩山之間又有一座低矮的小山,名喚“仔山”,當?shù)厝藨T稱“寨山”。三座山頭一脈相連,彼此相望又渾然一體。整條山脈錯落有致,奇石嶙峋,草木繁茂。于日月輪下,凸顯天地生息之玄奧;于松濤聲里,訴說著滄海桑田的故事。
相傳,這一稱“公”,一稱“母”的山頭,是因姜太公夫婦在此隱居而命名的。由于是傳說,所以也未必可信。不過,道教全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誕生在此山腳下的賓都,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母山一脈,得天獨厚,鐘靈毓秀。自然能孕育出像母山后村這樣別致的村落,那一山一水間,處處洋溢著靈秀之氣。正值仲春,房屋之間,初綻的杏花胭紅點點;岸邊上,河柳纖纖,淺綠淡煙中透著一抹鵝黃;時不時會有幾只早鶯在嫩芽鼓脹的枝杈間穿梭啼鳴,為這小山村平添了幾分趣味。令我醉心的還是這條悠閑的小河,云光山影,岸柳婆娑,影綽其中。有幾叢盛開的連翹,搖曳在河邊的崖壁上,似點亮一顆顆金色的星,在閃著河水的眼睛。河邊石階上,三兩個洗衣的村婦笑語盈盈,搗衣聲陣陣,清清的小河水,漾一曲曲漣漪;那圈圈波紋,頃刻間會讓你的內(nèi)心豐盈許多,更會把你心底下的那份鄉(xiāng)愁,搓洗得清新而又濃稠。
一條小河,直接把整座小山村垂掛成了一幅水墨畫。頗具江南小鎮(zhèn)風韻,卻又多了些北方山骨的氣度。山風習習,河水潺潺。問山、問水、問古村,徜徉在錯落于河兩邊的老屋之間,不知我們這群到訪者的腳步,能否撥動小村古老的琴弦,彈奏那三百年的煙雨風塵呢?
臨近中午,先期到達村子來爬母山的一幫朋友,陸續(xù)從山上歸來,歡呼雀躍。感嘆山嶺的秀麗,稱贊生態(tài)的美好。每個人的臉頰都掛著一縷山頂?shù)年柟狻?/p>
為大家做向?qū)У拇逯?,高大的個子,手里攘著一把為登山人員開路的鐮刀,英氣豪放,走起路似乎也挾著一股山風,有著山里漢子的粗獷。站在河邊那棵幾乎與古村同齡的老槐樹下,村支書娓娓而談,與我們一起觸摸村子的歷史脈絡。津津樂道于已獲“山東省傳統(tǒng)村落”稱號的這一小山村的舊貌新顏,憧憬著在傳統(tǒng)的延續(xù)中,村落的保護和未來的發(fā)展。言語中飽含深情,眉宇間透著自信。
于我們這幫到訪者而言,這段時間,心意盡可“在乎山水之間”,有志可登高以舒嘯,有才亦可“臨清流而賦詩”。寄心在古村歲月斑駁的印象中,能抒發(fā)一點兒思古幽情,于山、于水能感觸到一點兒仁者、智者的情懷,也未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山還是那座山,其愛也深沉;河還是那條河,其情也獨鐘。山無語,河有聲,任時光在山水間流轉(zhuǎn),由村落在時光里生生不息。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卑灿谀干胶筮@份靜謐的歲月,這里有一字排開比肩而立的山脈;這里有流成“一”字,分外清澈的小河;更有那些一心深愛、一心經(jīng)營這一方水土的人們。
未來的日子里,這山、這水,也一定會給這古老的村落,這一片天地,帶來一份更多的安逸和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