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山不在高而堆綠疊翠,水不在深而含蘊(yùn)藏玉。
三月,漫步新津綠道,陽光明媚,春意襲人。放眼望去,天空藍(lán),河水歡,梨花白,菜花黃,桃花粉。山水草木間,藏著一抹抹“青綠”,青綠間又點綴著亮眼的“繁花”,令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環(huán)城而過的南河、西河、金馬河、羊馬河、楊柳河,水光瀲滟,峰影倒映,靜謐而祥和。河水溫柔地流淌,如一條綠色綢帶在飄舞,滋養(yǎng)著一片片郁郁蔥蔥的濕地。真正是“山云欲起常迎日,水鳥驚飛不離波”。
新津自北周置縣始,即為重要的水陸交通要道。它北靠崇州,南瀕彭山,西臨邛崍,東倚眉山。漫長的歷史里,一直被視為雅西官道的咽喉。如果把成都喻為三國時期蜀國甘夫人、糜夫人的花園首府,那么新津就是她們的后花園。五條大河呢,就恰似她的血脈,貫通岷江水系為一體,融合經(jīng)濟(jì)、文化于一身。
新津為武陽舊地,自古以來山川秀美,人杰地靈。天社諸峰,皆為青山翠翠;五河匯流,盡是綠水漪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贈詩人以靈氣,詩人答山水以多情。唐代詩人王勃年輕英俊,風(fēng)流倜,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寫下“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的千古名句,這里的五津,就是古稱的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詩仙李太白《送友人》中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中的“東城”也是指新津。詩圣杜甫曾多次流連于這片山水,作為形象大使,他先后為新津?qū)懴掳耸坠旁??!拔鞔ü┛脱?,唯有此江郊”,就是他為新津北橋樓代言的廣告。
“夜郎秋漲水連空,上有虛亭縹緲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在《絕勝亭》一詩中更是寫盡了這里的山川美色和風(fēng)土人情,表達(dá)了對這片土地的無限熱愛與深厚情感。愛國詩人陸游寫下的《游修覺寺》,道盡了對修覺寺的無限向往和對自然美的贊詠。范成大、溫庭筠、李調(diào)元、鐘惺、李人等名人雅士也曾在此留下了許多或婉轉(zhuǎn),或直率,或綺麗,或英爽的名篇佳作與趣聞,使新津文脈得
以千余年綿延不斷。
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水城”新津,穿城而過的南河碧波如鏡,河堤屈曲蜿蜒,兩岸景物也因時節(jié)而變化。翠柳、碧草、高樓倒映其中,凌凌水波之上漾著竹葉狀的小舟,別有一番情致。傍晚時分,一道橘紅的霞光斜射在水波上,漁船上,映在漁夫的臉上,就更是一幅絕美的漁獵圖。因之,新津便有了“漁舟唱晚”的名景。
融儒釋道三教文化于一體的新津,舊時寺廟林立,香火繚繞。城南7公里處,有百年老寺觀音寺,寺內(nèi)所存雕塑飄海觀音法相莊嚴(yán),歷史悠久,被稱為“東方維納斯”。城北新邛路邊,純陽觀規(guī)模雄偉,觀內(nèi)供著道家神仙呂洞賓和三國名相諸葛亮。南河對岸的老君山,隱有老君廟,整日煙霧繚繞,香客紛至沓來。
作為成都高質(zhì)量發(fā)展示范區(qū),新津圍繞“以山為脈、以水為魂”的特質(zhì)詮釋了“超級綠葉”公園城市的內(nèi)涵,即“人、城、境、業(yè)”四大維度,塑造了以綠色為底色、以山水為景觀、以綠道為脈絡(luò)、以人文為特質(zhì)、以街區(qū)為基礎(chǔ)的新型城市形態(tài),營造出“城市建在公園里,城市無處不公園”的全息城市場景。
三月的新津,像一首古詩,點綴成一幅畫。人花媲美,花舞人間。蒸河鮮、燜大蝦、燙鵝腸、燒牛肉、煸肥腸和烤面筋,以及黃辣丁、玉蘭餅、梅花糕等,各種美食琳瑯滿目,令人垂涎欲滴。這一道道美食,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地域文化的生動體現(xiàn),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夜幕降臨,幺妹們永遠(yuǎn)是夜市的主角。只見她們一個個面容嬌艷,風(fēng)擺楊柳,手拿美食,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穿行在大街小巷。兩側(cè)的雜貨店鋪各自敞開門扉,店內(nèi)的商品多得令人眼花繚亂,店主們仿佛扒開了胸膛,掏心掏肺般真誠地面對游客。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新津正以“五河匯聚、兩山相擁”的山水文化,在岷江之濱描繪出花紅柳綠、茂林修竹、美田彌望、青山逶迤的醉人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