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研究量子計算的科技工作者,不過,我并不想讓量子計算這個看起來高深莫測的領域把你勸退。所以,我先和你分享一件發(fā)生在我生活中的小事。
我兒子讀初二,剛開始學習物理。接觸物理后,他被一個問題困住了:為什么水在沸騰后繼續(xù)加熱,溫度卻不再升高? 我耐心地給他解釋了幾遍,他仍似懂非懂。
這讓我頗感挫敗——想當年,我是以高考物理滿分的成績考進清華大學的,沒想到,我的兒子竟然連一個基礎的物理現(xiàn)象都弄不明白!
于是,我忍不住和孩子的媽媽吐槽:“家產(chǎn)可以繼承,知識卻不能繼承。偏偏咱家沒多少家產(chǎn)可以給他繼承,而我掌握的專業(yè)知識,他又沒法直接繼承?!?/p>
吐槽歸吐槽,這件事也讓我陷入了沉思。以我自己為例,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從小學到博士畢業(yè),要花費20 多年的時間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才能站在人類知識庫最前沿的一個小點上,開始自己的研究工作。如果運氣好的話,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我也許能把這個小點往前推動那么一點點;但也很有可能還沒做出什么實質(zhì)性的研究成果,我的人生就走到了終點。
更讓我感到遺憾的是,這一代科學家的知識積累,幾乎無法直接傳遞給下一代。我的孩子無法站在我的知識基礎上繼續(xù)向前推進,而必須花費可能同樣漫長的時間,重復我走過的學習之路。這豈不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
我曾經(jīng)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未來不再是“適者生存”的時代,而是“ 智者生存”的時代。那么,這個“智”指的是什么呢?在我看來,它應該是一種融合了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腦機接口和萬物互聯(lián)等技術,能夠?qū)⑷祟惖闹橇Ω咝нB接起來的“超級大腦”。
那么,問題來了:人類要怎樣才能擁有這樣的“超級大腦”呢?
就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則讓我震撼的新聞:在中央電視臺的一檔節(jié)目中,因車禍高位截癱十幾年的患者老楊,竟然笑著向主持人撒貝寧行了一個拱手禮。而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的人,正是我的同事—— 清華大學醫(yī)學院的洪波教授和他的團隊。他們研發(fā)了一臺腦機接口裝置,幫助老楊重新獲得了大腦對肢體的控制能力,讓老楊這雙常年沒有知覺的手又能動了,還頭一回抱起了剛出生不久的小孫女。
事實上,老楊在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接受了全球首例無線微創(chuàng)腦機接口臨床試驗手術。手術中被植入老楊大腦的微小的腦機接口裝置可以捕捉大腦信號,并將其轉(zhuǎn)化為可以控制外部設備的指令。這項突破性的技術為老楊的后半生帶來了希望,讓我看到了技術為人類帶來的無限可能,也標志著我國在腦機接口技術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們距離擁有“超級大腦”更近了一步。
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新時代,連接人腦與外部設備、解讀大腦信號,并將前沿技術應用于醫(yī)療和康復領域,已成為人類的共同追求。
人類對腦機接口的探索,不僅展示了科技發(fā)展的潛力,更體現(xiàn)了我們對“超級大腦”這一終極目標的深切渴望。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共同構(gòu)成的現(xiàn)實中。
物質(zhì)世界是我們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而精神世界承載著我們的思想、情感和知識積累。隨著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的飛速發(fā)展,數(shù)字世界的影響力正變得越來越不容忽視。
腦機接口技術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能夠?qū)⑦@三個世界連接起來,為人類文明的下一次躍遷提供全新的可能性。
以往,物質(zhì)世界與精神世界連接,依靠的是語言和文字。通過記錄和傳播,人類的思想得以延續(xù),文明得以進步。如今,腦機接口技術進一步將精神世界和數(shù)字世界相連。雖然這項技術還處在最初的實驗階段,僅能讀取“ 拿起”“ 放下”這類簡單的動作信息,離真正的“ 讀腦”還有很遠的距離。
但是,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的結(jié)合將助力腦機接口技術取得更大的突破。
如果腦機接口技術繼續(xù)發(fā)展,到了我們可以往大腦輸入知識、技術,甚至思想的時候,本文開頭困擾我的問題還會是問題嗎? 我們的后代還需要從頭開始學習我們學過的知識嗎?
以科研工作為例,我每天都需要專注于思考復雜的問題,只是大腦需要時間休息,所以我累的時候,就不得不暫停工作,第二天再從暫停的地方出發(fā)繼續(xù)推進。
但如果精神世界能夠直接連接數(shù)字世界,那么所有科學家的思考,就能實時“上傳”到數(shù)字世界。計算機將成為我們的“外腦”,與科學家協(xié)作解決問題。等那一天到來,即便人類大腦晚上要休息,我們的“ 外腦”也可以不眠不休地繼續(xù)做研究。這種效率的提升將極大地縮短科學進步的周期。
更令人興奮的是,數(shù)字世界與精神世界的連接還能讓全球科學家實時共享思考成果,就像今天的在線文檔可以由多人協(xié)作編輯一樣。那時,我們將真正實現(xiàn)人類智力的大集結(jié)。而且,每個人在大腦最活躍的黃金年紀,就能直接掌握最前沿的知識并開展研究工作。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一定會實現(xiàn)飛躍式突破。
腦機接口技術不僅會帶來工作方式的劇變,還可能影響我們對死亡的理解。從人類誕生以來,死亡一直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命題。一個人去世后,能留給后代的不過是物質(zhì)和精神遺產(chǎn)。然而,假如未來我們的思想能夠“ 上傳”到數(shù)字世界,并被長久地保存下來,這一切或?qū)l(fā)生根本性的改變。我們的思想仍然能夠跟家人、朋友保持聯(lián)系。那時,“陰陽兩隔”將不再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死亡也不再是人與所愛之人永別的終點。
然而,這一切的實現(xiàn)當然也會伴隨著倫理與社會問題的挑戰(zhàn),但不用懷疑,人類未來的生活一定會因為科技進步而變得更加美好。只是同時,我們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必須謹慎前行,確保科技的每一次躍遷都服務于人類的福祉。
(摘自《預測之書:來自未來的好消息》新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