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消防是城市公共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破解城市消防難題,需要建設更加具有韌性的消防安全系統?;凇敖Y構-過程-功能”三維框架,構建城市消防安全韌性評價指標體系,采用改進CRITIC-VIKOR法對4大經濟區(qū)域進行綜合評估。結果表明,功能維度是驅動城市消防安全韌性的首要因素,其次為過程維度和結構維度。區(qū)域分析顯示,東部地區(qū)韌性最優(yōu),而西部地區(qū)最低,發(fā)展不均衡問題突出。旨在綜合評價城市消防安全韌性水平,以針對性提升城市消防安全韌性。
關鍵詞:消防安全韌性;公共安全;改進CRITIC-VIKOR法
中圖分類號:D631.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5)05-0004-03
城市消防安全韌性作為城市安全韌性的核心構成,其研究范式正從傳統的災后應急向全過程風險管理演進,既有研究主要聚焦韌性評價指標遴選[1],研究思維多關注消防工程技術范疇等層面[2],但在理論框架的系統性構建、區(qū)域適配性考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3]。整體而言,當前研究在多元視角下將消防安全韌性置于城市大系統中的綜合評價,仍有深入探索的空間。基于此,本研究基于“結構-過程-功能”三維框架,構建城市消防安全韌性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改進CRITIC-VIKOR法,評估4大經濟區(qū)域城市消防安全韌性,系統揭示城市消防安全韌性水平強弱與區(qū)域差異,以精準識別城市消防系統薄弱環(huán)節(jié)、評價城市消防安全韌性,助力城市消防安全實現高質量發(fā)展。
1 城市消防安全韌性評估
1.1" 基于“結構-過程-功能”三維框架的城市消防安全韌性評價指標
城市消防安全韌性是指,城市系統在火災風險擾動下,借助多元主體力量,在全過程動態(tài)調整和資源整合中,綜合呈現的反應、抵御、調試及學習能力。城市消防安全韌性以“結構-過程-功能”框架為理論內核,以實現被動應急向主動適應的轉型。結構維度聚焦政府、社區(qū)、市場的治理主體協同,體現韌性建設的組織基礎與資源分配格局。過程維度覆蓋“防災-減災-救災”全鏈條韌性循環(huán),揭示系統動態(tài)演化規(guī)律。功能維度涵蓋消防危機中的反應力、抵御力、調試力和學習力,表征系統綜合輸出效能。城市消防安全韌性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1.2" 研究設計
1.2.1" 研究方法
學術界對于韌性評價的方法眾多,其中較多運用熵值法、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度分析等。學者們常以社區(qū)韌性、經濟韌性、城市安全韌性等為研究對象,構建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基于過往研究,為更加準確、客觀地評價城市消防安全韌性,本研究選取改進CRITIC-VIKOR法評價城市消防安全韌性。
1)改進CRITIC賦權法。CRITIC賦權法是基于指標的對比強度和指標間的沖突性,確定指標的客觀權重。改進CRITIC賦權法是通過標準差系數衡量評價指標、采用絕對值的計算方法并同熵權法進行結合,可以更好地反映指標之間的離散性[4]?;诖?,本研究選擇改進CRITIC賦權法計算各城市消防安全韌性指標權重。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運用改進CRITIC賦權法計算出各研究城市的各指標權重。為了便于后續(xù)各城市消防安全韌性的綜合排序,取各城市平均值得到各三級指標的權重,并對同一二級指標下的三級指標進行求和,得到二級指標權重值。
2)改進VIKOR法。VIKOR法是通過計算群體效益和個體遺憾值來排序方案,尋找最接近理想解的折衷方案。為改善VIKOR法可能對部分評價對象不能進行全排序的弊端,引入灰色關聯分析,以獲得更科學、精準的結果。基于此,本研究選擇改進VIKOR法評價城市消防安全韌性?;诟倪MCRITIC賦權法所得各指標權重,得到最終的群體效用值Si、個別遺憾值Ri、利益比率(VIKOR值)Qi。按照Si、Ri、Qi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序,發(fā)現滿足可接受的優(yōu)勢閾值、可接受的決策可靠性兩大約束條件。因此,可根據Qi值大小對各城市消防安全韌性進行排序,Qi值越小,結果越優(yōu)。為進一步探索區(qū)域間差異,計算出4大區(qū)域的平均VIKOR值并進行排序,得出各區(qū)域間城市消防安全韌性強弱情況。
1.2.2" 數據收集及處理
本研究于2024年6—12月選取東部地區(qū)(北京市、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中部地區(qū)(合肥市、長沙市、武漢市、鄭州市)、西部地區(qū)(成都市、西安市、銀川市、烏魯木齊市)和東北地區(qū)(長春市、大連市、哈爾濱市、沈陽市)共16個典型城市發(fā)放調查問卷,受試者覆蓋不同年齡、性別、學歷、職業(yè)的城市居民,共發(fā)放658份問卷,最終有效問卷629份。問卷設計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根據“結構-過程-功能”三維框架構建城市消防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對消防安全韌性指標重要程度進行評價。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使用改進CRITIC賦權法計算各城市消防安全韌性指標權重。其次,運用改進VIKOR法計算出各城市的VIKOR值。再次,基于自然斷點法劃分各城市消防安全韌性水平強弱區(qū)間,以此得出各城市消防安全韌性水平。最后,運用改進VIKOR法計算出4大經濟區(qū)域的VIKOR平均值,探究區(qū)域間城市消防安全韌性差異。
1.3" 評價結果
由表1可知,結構維度、過程維度、功能維度的權重分別達到0.2704、0.3448、0.3848,說明功能維度是驅動城市消防安全韌性的首要因素,其中危機抵御力(0.1100)與危機反應力(0.0971)是主要驅動因素,表明系統綜合效能優(yōu)化對城市消防安全韌性提升至關重要。過程維度與結構維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城市消防安全韌性產生影響。過程維度中救災環(huán)節(jié)的權重(0.1687)顯著高于防災(0.0819)與減災(0.0943),反映出災后恢復能力薄弱是當前城市消防安全韌性建設的核心短板。結構維度雖權重較低,但市場參與(0.0891)與社區(qū)自治(0.1006)的協同作用仍對各城市間消防安全韌性水平差異具有重要影響。
在已知各指標權重的前提下,運用改進VIKOR法計算得出16個重點城市的VIKOR值。基于自然斷點法與排名分布,確保各區(qū)間的Qi值跨度合理,從最低值到最高值,按排名將各城市消防安全韌性水平劃分為5個等級。令分類集V={強,較強,一般,較弱,弱}與各城市消防安全韌性形成對應的函數關系:
結合上述函數關系以及各城市VIKOR值,得出各城市消防安全韌性強弱分類,見圖1。從評估結果來看,各城市呈現出顯著的梯度差異。杭州市、武漢市和合肥市構成第一梯隊,其VIKOR值均低于0.26,被劃分為“強”等級,反映出這些城市在消防基礎設施、應急響應機制和災后恢復能力等方面具有系統優(yōu)勢。第二梯隊“較強”等級包含3個城市,該韌性等級的城市在特定指標上可能存在短板,城市消防安全韌性值相對靠后,該等級內部極差達0.1123,同等級城市間仍存在明顯差異。第三等級“一般”包含5個城市,城市數量最多,反映出我國多數城市消防安全韌性處于中等水平。在韌性較弱區(qū)間,沈陽市單獨構成第4等級。韌性水平“弱”的等級包含4個城市,這些城市在應急預案、消防力量配置或公眾安全教育等方面可能存在系統性不足,需要重點改進。
為了從區(qū)域角度對城市消防安全韌性進行系統研究,根據國家戰(zhàn)略區(qū)域劃分標準,將16個研究城市劃分為4大經濟區(qū)域,根據各城市的VIKOR值,分別計算出東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西部地區(qū)和東北地區(qū)各區(qū)域的VIKOR平均值,VIKOR值越小則說明城市消防安全韌性越強。由表2可以看出,VIKOR值在0.4627~0.7230范圍內上下浮動,其中東部地區(qū)城市消防安全韌性最強且大幅度領先,東北地區(qū)和中部地區(qū)次之,西部地區(qū)城市消防安全韌性最弱,區(qū)域間最大差值達0.2603。4大經濟區(qū)域的城市消防安全韌性由于城市消防結構維度、過程維度、功能維度的不同,差異顯著。因此,要充分意識到城市消防安全韌性構建的重要性,進一步縮小各區(qū)域之間的城市消防安全韌性差距,提升風險應對能力。
2 結論
本研究基于“結構-過程-功能”三維框架,使用改進CRITIC-VIKOR法,系統評價當前城市消防安全韌性。研究發(fā)現,功能維度的綜合效能對韌性貢獻最大,表明城市系統的危機反應力、調適力與學習能力是韌性建設的核心。過程維度中救災環(huán)節(jié)的高負向權重,則映射出當前災后恢復能力不足的普遍短板。區(qū)域評估結果表明,東部地區(qū)憑借多元主體協同與資源整合優(yōu)勢穩(wěn)居首位,而中西部及東北地區(qū)受限于治理結構松散與資源配置失衡,韌性水平亟待提升。這一發(fā)現不僅印證了理論框架的適配性,更從空間維度揭示了韌性建設的非均衡特征,為“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提供了實證依據。
參考文獻
[1]劉輝,程振超,王丹.城市消防韌性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災害學,2023,38(2):25-30.
[2]王江波,支添趣,那婧雯,等.歷史文化街區(qū)消防工程韌性評價方法研究:以南京荷花塘為例[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23,23(2):317-325.
[3]萬漢斌.適應新常態(tài)的城市安全韌性評價及規(guī)劃編制思考[J].規(guī)劃師,2021,37(3):5-12.
[4]張鑫,梁佩云,陳茹茹.區(qū)域科技服務業(yè)服務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基于改進的CRITIC-VIKOR法[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6):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