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概述
閱讀古代詩歌,不僅是跟古人進(jìn)行精神層面的交流,更是閱讀美、提升美、感受美的重要途徑。要準(zhǔn)確把握高考古代詩歌閱讀題,考生需要從以下三個層面解讀詩歌:“義”“藝”“意”?!傲x”是指詩歌的大意、內(nèi)容,“藝”是指詩歌的藝術(shù)技巧,“意”是指詩歌所表達(dá)的思想情感、價值取向。
1.義——準(zhǔn)確解讀古代詩歌大意。(1)調(diào)整語序??忌梢愿鶕?jù)語法和事理邏輯,對詩歌語言進(jìn)行語序調(diào)整。如杜甫《旅夜抒懷》里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正常語序應(yīng)該是“平野闊星垂,大江流月涌”。因為平野遼闊,所以才感到星星格外低垂;因為大江奔流,才覺得月亮也隨江水流動。(2)補全信息。如蘇軾《新城道中》里的“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云”并不是“披”的主語,“日”也不是“掛”的主語。因此,應(yīng)該是嶺上晴云積聚,好像披上了絮帽;樹頭太陽初升,好像掛上了銅鉦。即“嶺上晴云(如)披絮帽,樹頭初日(如)掛銅鉦”。當(dāng)把缺失的介詞補充上,句意就明了了。(3)識記疑難詞。如李賀的《野歌》中“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的“窮”,在古代指處境艱難困頓,因此,這句詩是男兒雖困窘,但內(nèi)心不困頓的意思。(4)常識驗證。解讀古代詩歌,考生需要理解當(dāng)時的文化習(xí)俗、文化常識。如杜甫《至后》里的“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xiāng)”,“青袍白馬”是指穿著青袍,騎著白馬,指代閑官卑位的自己,“金谷銅駝”是洛陽的金谷園、銅駝陌,指代洛陽故鄉(xiāng)。
2.藝——準(zhǔn)確把握藝術(shù)手法。如歐陽修《禮部貢院閱進(jìn)士試》里的“無嘩戰(zhàn)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運用用典、比喻的修辭手法,既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士子們奮筆疾書的場景,又以動襯靜,突出了考場的肅靜,同時表達(dá)了作者為朝廷能夠選拔到人才、士子成長成才的喜悅之情。藝術(shù)技巧的使用增加了詩歌的韻味和美感,也增加了閱讀的難度。因此,考生要有效解讀古代詩歌,需認(rèn)真辨析其中使用的藝術(shù)手法。
3.意——讀懂詩歌的思想感情。解讀古代詩歌的思想情感,一要讀懂意象(人、景、事、物)、典故;二要讀懂虛詞、情緒詞等;三要讀懂題目、注釋;四要讀懂韻腳、音節(jié),來印證感情指向。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問題。
五君詠·阮步兵
◎〔南朝宋〕顏延之①
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②。
沉醉似埋照③,寓辭類托諷。
長嘯④若懷人,越禮自驚眾。
物故⑤不可論,途窮能無慟。
〔注〕①顏延之:晉宋之際的著名詩人。據(jù)《宋書》載,延之初為步兵校尉,好酒疏放,不茍合當(dāng)朝權(quán)貴。②洞:深刻。③埋照:猶言韜光,有才識而深自斂藏。④長嘯:《魏氏春秋》載,阮籍與隱居高士“談太古無為之道”,高士卻不與他交一言,籍乃對之長嘯。阮籍下山后,聽到山間響起了像是鳳凰鳴叫的聲音,知是高士的回答。⑤物故:世事。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阮籍有意隱藏自己的行跡,不肯暴露才識,但他對時事有極敏銳的洞察力。
B.“沉醉似埋照,寓辭類托諷”表現(xiàn)了阮籍生活的兩個主要方面,即飲酒與作詩。
C.阮籍因要避免是非禍害,不茍合權(quán)貴,故埋照韜光,率意獨駕,窮途而哭。
D.此詩抽取史傳對阮籍的記載,以短短四十字,活畫出阮籍的為人及精神。
2.下列材料印證了詩中的哪句話?請簡要分析。
籍嫂嘗歸寧,籍相見與別,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設(shè)耶。”(《世說新語》)
答:
拓展延伸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問題。
游廬山宿棲賢寺
◎〔宋〕王安國
古屋蕭蕭臥不周,弊裘起坐興綢繆。
千山月午乾坤晝,一壑泉鳴風(fēng)雨秋。
跡入塵中慚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須惆悵,忍更無詩向此留。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lián)直敘寺殿年久失修,以致山風(fēng)侵入,使得詩人寢臥不寧,緊扣了詩題。
B.頷聯(lián)視聽結(jié)合,以“月”“泉”為主要意象,營造出明凈、幽寂的意境。
C.尾聯(lián)虛寫天明登途離開廬山之時,穿越長松林立的山路,應(yīng)當(dāng)會惆悵不已。
D.“忍更無詩”寫出詩人流連忘返,又為沒有詩來記述這次游覽而煩悶懊惱。
2.《紅樓夢》中薛寶釵作《臨江仙·柳絮》一詞,其中“好風(fēng)憑借力,送我上青云”與本詩頸聯(lián)所表達(dá)的人生追求有何不同?
答: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問題。
蘇幕遮·草
◎〔宋〕梅堯臣①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獨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yuǎn)道??霸雇鯇O,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注〕①梅堯臣:一生經(jīng)歷坎坷,屢試不中,仕途極不得意,僅任過州中主簿等職。②庾郎: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橫溢,少年得志。③窣地:拂地。春袍:初入仕途的低級官員穿的青色章服。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雨后江天曉”一句勾畫出開闊蔚藍(lán)的江天之美,其與無邊的春草相得益彰,呈現(xiàn)出一派蓬勃的生機。
B.上闋前四句詞人將筆墨落在具體的風(fēng)景點上,營造了清新、盎然的環(huán)境,與將出場的風(fēng)度翩翩的少年相映襯。
C.“庾郎”“王孫”都是詞人的代稱,前者指躊躇滿志的年少時的詞人,后者指年事已高、厭倦宦海浮沉的詞人。
D.“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兩句渲染了殘春的遲暮景象,“老”與上闋的“嫩”對比,暗寓詞人復(fù)雜的情感。
2.梅堯臣在藝術(shù)上主張“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首詞是如何體現(xiàn)詩人這一主張的?請結(jié)合詞句簡要分析。
答: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問題。
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節(jié)選)
◎〔宋〕蘇 軾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①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
〔注〕①震澤:指太湖。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為記游詩,以時間為序,以行蹤為線,描述了詩人游歷時的所觀、所感。
B.前四句描繪景色,細(xì)雨蒙蒙,窗外之景清幽妍麗,環(huán)山蔽日,草木蔥郁。
C.五、六句與“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異曲同工,表達(dá)出登高極目的愿望。
D.最后兩句寫詩人尋幽探趣未盡之際,又逢傍晚炊煙裊裊升起之妙,別有情致。
2.“詩人所得之‘禪’,唯平常心而已。”請結(jié)合文本,具體說明。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