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至關重要。高職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在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塑造完美人格等方面有獨特作用,小提琴集體課是高職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xiàn)了音樂教育的綜合性、藝術性、人文性特點,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子,然而,受應試教育觀念影響,高職小提琴集體課教學仍存在重技能訓練、輕人文內涵,重演奏技巧、輕審美體驗等問題。為充分發(fā)揮小提琴集體課的育人功能,教師應樹立“課程思政”理念,將價值引領貫穿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tǒng)一,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基。本文擬從高職小提琴集體課教學實際出發(fā),剖析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探索協(xié)同路徑,以期為同類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啟示。
一、高職小提琴集體課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
高職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是高校的重要職責,小提琴集體課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小提琴名曲多取材于革命歷史題材、愛國主義情懷,如《梁?!贰抖吃隆返龋梢龑W生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教學過程涉及合奏訓練、舞臺表演等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吃苦耐勞的品格,教師要充分挖掘小提琴作品的思想內涵,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將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有機融入課堂,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1]。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新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職教育要著眼于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小提琴集體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大有可為,從知識層面看,通過小提琴合奏等形式,能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藝術鑒賞力;從能力層面看,小提琴演奏涉及指法、運弓、視奏等多種技能,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從品格層面看,合奏訓練強調默契配合、精誠協(xié)作,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團隊精神和責任意識。通過作品賞析,可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塑造健康人格,教師要立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目標,充分發(fā)掘小提琴教學的綜合育人價值2。
(三)彰顯高職教育特色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類型,肩負著培養(yǎng)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使命,新時代高職教育要彰顯類型特色,打造“技能 + 人文”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小提琴集體課作為高職音樂專業(yè)的必修課,集中體現(xiàn)了高職教育“以就業(yè)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類型定位。小提琴演奏是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等崗位的核心技能,集體課教學能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演奏技能,適應崗位要求。小提琴合奏、表演等實踐活動,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塑造“技藝精湛、德藝雙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加強小提琴集體課與思政教育融合,對于彰顯高職教育特色,培養(yǎng)德藝雙馨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職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現(xiàn)狀
(一)教學內容單一化
目前,高職小提琴集體課教學內容較為單一,重演奏技能訓練、輕人文素養(yǎng)培育。部分教師習慣于“炫技式”教學,過度強調指法、運弓、力度等技術訓練,忽視了音樂內涵挖掘和美育熏陶,小提琴集體課本應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綜合平臺,但很多課堂上卻只見“指花飛舞”,不見“詩情畫意”,學生難以真正領悟音樂藝術的人文內涵,教材選擇方面,部分院校長期沿用傳統(tǒng)教材,缺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等蘊含思政元素的曲目,難以引起學生情感共鳴,也無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思想境界。專業(yè)內容與思政內容脫節(jié)現(xiàn)象比較突出,小提琴課堂的德育功能有待進一步強化[3]。
(二)教學方法傳統(tǒng)化
傳統(tǒng)的小提琴集體課多采用“一言堂”式教學,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為輔,師生互動不足,個性化教學匱乏,部分教師習慣于“滿堂灌”,重演示講解、輕啟發(fā)引導,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創(chuàng)新能力難以得到培養(yǎng)。有的小提琴課雖增加了互動環(huán)節(jié),但形式大于內容,教師提問多局限于“這個音準嗎”“節(jié)奏怎么樣”等淺層次問題,很少啟發(fā)學生從思想內涵、價值取向等角度解讀音樂,學生參與熱情不高。教學方式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學生的主體作用、互動參與意識難以充分發(fā)揮,不利于學生在小提琴學習中領會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教學評價片面化
教學評價直接影響著教與學的導向,但在高職小提琴集體課教學中,評價的針對性、全面性不足問題比較突出。不少教師的評價標準過于單一,過度看重演奏技巧、樂感音準等,對學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養(yǎng)等關注不夠,片面追求技能考核分數(shù),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評價主體單一也影響了評價的客觀性,小提琴合奏是集體項目,需要學生互相配合完成,但大多數(shù)教師習慣于個人打分,缺少小組互評、學生自評的環(huán)節(jié),學生獲得的反饋不夠全面客觀。評價方式方法也有待優(yōu)化,不少小提琴課成績評定以期末考試為主,較少考察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xiàn)、練習態(tài)度等,難以激勵學生全面發(fā)展,受片面化評價導向影響,學生重技能、輕德育,小提琴學習難以實現(xiàn)品德塑造、素質提升的目標[4]。
三、高職小提琴集體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徑探索
(一)優(yōu)化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
小提琴集體課要實現(xiàn)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首要任務是優(yōu)化教學內容設計。教師要精心遴選富有思想性、藝術性的小提琴作品,將其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要重點選取能夠反映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艱苦奮斗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yōu)秀作品,引導學生在演奏中接受思想洗禮、品格熏陶,如一些表現(xiàn)革命先烈事跡的紅色經(jīng)典曲目,謳歌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時代新曲等,都是小提琴集體課的上佳選材。要注重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小提琴作品大多取材于廣闊的社會生活,背后往往有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教師要充分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將其與技術技巧訓練相融合,在藝術熏陶中品德育人,如在分析小提琴協(xié)奏曲時,可引導學生思考獨奏與合奏的關系,領悟個人和集體的和諧共生之道。教學內容決定著育人導向,教師要堅持以德育人,將小提琴作品中蘊藏的思想道德內涵充分挖掘出來,賦予集體課教學以思想性和教育性[5]。
例如,在學習某一首歌頌英雄人物的小提琴曲時,教師不僅要講解其音樂結構、演奏技巧,更要引導學生去了解曲目背后的紅色故事,感悟主人公的崇高精神,通過講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在練習曲目時,教師鼓勵學生用飽滿的熱情、真摯的情感去演繹樂曲,表達對英雄的崇敬之情,學生在一次次的合奏中。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樂曲所表達的崇高境界之中,課后,學生紛紛表示,這樣的音樂學習讓他們獲得了精神的洗禮,更加堅定了矢志奉獻的信念,可見,小提琴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一旦被激活,就能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使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中受到思想的啟迪、靈魂的凈化。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滲透思政理念
小提琴集體課要增強思政教育實效,關鍵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思政理念滲透于教學全過程。要構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氛圍,打破“一言堂”式的單向灌輸。通過啟發(fā)誘導,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感悟思政內涵,如在演奏小提琴重奏時,教師可設置分組討論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暢談合奏中如何做到默契配合、協(xié)調一致,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體會團結協(xié)作的可貴。要采用情境教學、案例教學等方法,在藝術實踐中開展思政教育,如在學習某首英雄主義樂曲時,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樂曲背后的紅色故事,在身臨其境中接受英雄主義精神的洗禮,再如模擬音樂會演出情境,讓學生分任臺前幕后角色,引導其體驗團隊協(xié)作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積極開展專題演出、社會實踐等課外活動,拓展育人時空,如舉辦“獻禮建黨百年”專場音樂會,組織“重走紅軍路”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在藝術實踐、社會觀察中堅定理想信念。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小提琴課堂成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例如,在排練一首頌揚偉大祖國的樂曲時,教師別出心裁地設置了“我來當指揮”的體驗環(huán)節(jié),學生輪流扮演指揮角色,在指揮團隊演奏中,真切感受到了一個優(yōu)秀指揮應具備的領導力、凝聚力、感染力,學生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支樂隊要奏出和諧的樂章,指揮的意志至關重要,全體隊員必須步調一致、令行禁止。反之,若指揮不力、各自為政,再優(yōu)秀的團隊也難成大器,這一體驗,讓學生深刻領悟到了凝聚力量、團結協(xié)作的真諦,在后續(xù)的排練中,學生無不倍加珍惜與隊友配合的機會,努力提升自身演奏水平,為集體的榮譽而不懈拼搏。這首樂曲在校慶音樂會上完美演繹,贏得聽眾的陣陣喝彩,指揮體驗這一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讓藝術實踐與思政教育完美對接,引導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
(三)改革教學評價,突出思政導向
高職小提琴集體課要真正實現(xiàn)“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還須改革完善教學評價機制,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學評價的全過程、各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小提琴教學評價,側重于對演奏技能的考查,如視奏、音準、節(jié)奏等,較少涉及學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養(yǎng),這種偏重“術”而輕“道”的做法,無法引導學生重視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為突出思政導向,要制定德藝并舉的評價標準,將思想品德、價值追求納入考核指標,引導學生明確成才目標、端正學習態(tài)度。豐富評價主體,除教師評價外,積極引入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我、明確提升方向,同時,聘請思政課教師擔任評價顧問,從思政視角解讀學生表現(xiàn)。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打破以往單一的期末考試模式,將平時練習、課堂討論、音樂實踐等納入綜合評價,考察學生在團隊協(xié)作、溝通表達等方面的表現(xiàn)。注重反饋運用,針對評價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教學評價要突出育人導向,將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作為根本遵循。
例如,在某學期小提琴集體課的期末考核中,團隊協(xié)作被列為重要考察指標,考核以小組合奏的形式進行,除了演奏技巧,學生在合作意識、溝通能力等方面的表現(xiàn)也在考察之列。演出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組內互評,引導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認識自我、鼓勵他人,客觀評價在合作中的得失,教師則重點從思想表現(xiàn)、職業(yè)素養(yǎng)等方面予以點評,幫助學生認清自身不足,如對待隊友不夠寬容、合作時缺乏默契等,都成為學生反思提升的重點。事后,教師還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組織學生學習團隊精神的先進事跡,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學生紛紛表示,在這樣的考核指引下,他們深切認識到了合作共贏的可貴,領悟了奉獻小我、成就大我的真諦。在小組排練中,學生更加注重整體配合,樂于助人、善于溝通的品質日漸彰顯,團隊氛圍空前融洽。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評價全過程,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成功觀,幫助學生在藝術修煉中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完善人格品質。
結語
高職小提琴集體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提升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客觀需要,要從優(yōu)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系統(tǒng)設計,多措并舉,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學全過程、各環(huán)節(jié),在教書育人、藝術陶冶中涵養(yǎng)學生高尚品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工作者要胸懷“國之大者”,立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自覺將專業(yè)教學與思政教育相融通,讓思政之花在藝術沃土中綻放異彩,唯有如此,方能培養(yǎng)出一大批德藝雙馨的時代新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新時代賦予職業(yè)教育更光榮的使命,期待廣大教育工作者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使命,以赤誠之心、奉獻之行譜寫教書育人的時代華章!M
參考文獻:
[1]胡中立.音樂課程思政的知識圖譜構建與案例實踐[J].才智,2024,(11):25-28
[2]奚臨臨.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高校小提琴教學策略研究[J].西部文藝研究,2023,(06):193-197.
[3]樊海倫,陳凌.高校小提琴教學中的思政元素體現(xiàn)[J].民族音樂,2023,(02):84-86.
[4]葉笑顏.課程思政指導下的音樂鑒賞教學案例設計探索——以梁祝小提琴協(xié)奏曲為例[J].吉林教育,2023,(08):66-68.
[5]張志英.西安音樂學院課程思政與小提琴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陜西教育(高教),2023,(0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