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樂器(Mechanical instrument),是一種通過自動或機械方式產(chǎn)生聲音的樂器,雖然一些樂器的演奏涉及一定程度的人類的參與,但通常是沒有演奏者的。機械樂器的音樂機械裝置類型包括機械風琴中使用的圓筒機械裝置、組鐘(carillons)②和報時鐘中使用的圓筒機械裝置、由穿孔卡片觸發(fā)的自由簧片機械裝置、已經(jīng)測試模型的帶有穿孔卡片的曼諾潘(Manopan)以及雙盤八音盒等五種。③
一件機械化的樂器或自動樂機最重要的部分是用于調(diào)節(jié)音樂聲音的裝置,這種裝置是一個圓筒、穿孔的紙板條、金屬圓盤或者是類似的機械結(jié)構(gòu)。其中,圓筒是最古老的。圓筒的工作原理是:當它慢慢旋轉(zhuǎn)時,圓周上的撥釘與軸成直角放置,以完成一些機械操作,這些操作可以通過簡單的杠桿在很遠的距離內(nèi)進行傳遞。當杠桿與管子的閥門接觸時,只要撥釘碰到杠桿,管子就會發(fā)出聲音。音的高低取決于撥釘?shù)膶挾龋簱茚旈g距越寬,閥門保持打開的時間越長,音管發(fā)出的樂音持續(xù)的聲音也越長。撥釘間距越窄,音管發(fā)出的樂音持續(xù)的聲音也越短。為了讓音管發(fā)出不同音調(diào),撥釘被斜置于圓筒之上。如果撥釘沿著圓筒的軸排成一排,那么幾個撥釘會同時發(fā)出聲音。在圓筒上放置多個不同寬度的撥釘,以產(chǎn)生特定的旋律或者和聲,由此構(gòu)成自動樂器的主要原理。然后,需要確保圓筒的規(guī)律性旋轉(zhuǎn),以保持均勻的節(jié)奏。因此,音樂的忠實再現(xiàn)主要取決于在圓筒的圓周上正確放置撥釘,即通過撥釘?shù)膸椭?,將旋律正確轉(zhuǎn)移到圓筒表面上。正確地放置撥釘在這些機械樂器制造中是最重要的問題。
這種圓筒是由經(jīng)良好處理的木材制成的。通常是橡木,用樹膠牢牢粘在一起以防止其變形。撥釘?shù)男螒B(tài)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最初是硬木,后來變?yōu)榻饘佟W?8世紀以來鋼絲弦馬(馬子)代替了以往的尼龍弦馬,以產(chǎn)生更長的音符。鐘琴和報時鐘中使用的圓筒只演奏單旋律,并且,圓筒上有大量的孔,上面安裝了適宜的撥釘。例如:比利時的達爾夫特組鐘的圓筒有7240個孔洞、薩爾茨堡的組鐘有7964個、比利時古城馬爾梅迪(Mlmedy)的組鐘有8979個孔。大量的孔允許重新安裝在圓筒上來改變音調(diào)。由于重新在圓筒上安裝孔需要很多的技巧和耐心,因此一般情況下,對組鐘的維修頻率不會超過每月一次。除此之外,組鐘圓筒的直徑非常大,通常超過1米,因此它可以在一次旋轉(zhuǎn)中播放相當長的曲調(diào)。
通過機械手段創(chuàng)造聲音,而不需要人類的協(xié)助和干預(yù),這一嘗試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過去(古代)。最初,這些嘗試既有實際原因(發(fā)信號),也是為了異教目的(創(chuàng)造死人的聲音)。在印度尼西亞的稻田里,灌溉渠道中流動的溪水還在演奏著竹笛調(diào),溪水有節(jié)奏地敲擊著石頭,產(chǎn)生重復(fù)的樂句。自遠古時期,氣流對弦樂器的作用已為人所知。例如,印度的卡卡爾特(Karkart),其琴弦在風中發(fā)出聲音。馬來人(TheMalay)把一根長竹管插進地里,竹管上有孔,空氣被吹入管中,產(chǎn)生的音符的音高會根據(jù)氣流的速度和方向而改變。但是,上面所講的這些發(fā)聲裝置都缺乏自動樂器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一機械“大腦”。機械樂器只有在科技和音樂相結(jié)合時才被發(fā)明出來,在這一領(lǐng)域的最初嘗試是由亞洲和埃及的古代人民完成的。他們設(shè)計的自動雕像啟發(fā)了亞歷山大港的希羅(Hero),其設(shè)計出了一種機械打擊樂器。亞歷山大港的傳統(tǒng)在羅馬帝國滅亡后保存在拜占庭,其科學和技術(shù)后來傳給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自公元813年至833年,拜占庭“巴努·穆薩兄弟”,即穆罕默(Muhammad)、艾哈邁德(Ahamad)和哈桑(Hasan)(圖1、2)。之后在巴格達,阿拉伯科學界杰出的組織者們發(fā)明了記錄在冊的第一部自動演奏裝置(automatophone),其“大腦”是一個帶有撥釘?shù)男D(zhuǎn)圓筒。
在歐洲,哲學家利奧(Leo)在9世紀上半葉為拜占庭皇帝西奧菲洛斯·伊科諾馬庫斯(TheophilusIkonomachus)設(shè)計了裝有人工樹木和會唱歌的鳥的自動演奏裝置??档吕ゑT·維爾茨堡(Konrad vonWurzburg)曾提到一棵人工樹上棲息著鳥兒,它們扇動著翅膀唱著歌。15世紀晚期著名的畫家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daVinci)還制造出機械樂器,包括一架機械斯皮耐琴和兩張帶圓筒的機械鼓。
當鐘表匠用復(fù)雜的、藝術(shù)化的機械裝置取代了沙漏時,通過機械手段創(chuàng)作和演奏音樂達到了一個復(fù)雜的發(fā)展階段。通常,鐘樓都配備組鐘,由一組小銅鐘組成,通過帶有撥釘?shù)膱A筒來演奏旋律。16至17世紀,組鐘在低地國家制造,其中最大的位于阿姆斯特丹、布雷達、戈斯、米德爾堡和代爾夫特。
到了文藝復(fù)興后期,藝術(shù)櫥柜(ArtCabinet)中還包含機械風琴。其中最著名的是所謂的波美拉尼亞藝術(shù)柜,它有一個由A.蘭根布徹(A.Langenbucher)和M.根瑟(M.Genser)制造的機械風琴。這架機械風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摧毀。機械撥弦古鋼琴斯皮耐琴(Mechanicalspinets)是由塞繆爾·彼得赫曼(SamuelBidermann)在德國最古老的城市奧格斯堡特別制作的。紐倫堡的藝術(shù)家,如沃納(Werner)、布爾瑪(Bullman)、赫爾(Hell)、法弗勒(Farfler)、豪施爾(Hautsch)等人制造了各種機械樂器。隨著文藝復(fù)興的結(jié)束,人們對藝術(shù)柜的興趣也隨之結(jié)束,自動樂器隨即也沒有那么優(yōu)雅的安置地了。隨后,這些自動樂器變得更龐大,可互換的圓筒使其可以演奏更多、更長的曲目。較小的自動機制被整合到時鐘中,而較大的自動機制則被放置在寫字臺、鏡子和其他家具中。
組鐘(Carillon),是指放置在教堂鐘塔上的一套固定小銅鐘(be11s)(圖3),其功能是演奏音樂。公元8世紀左右,大型的鐘塔上安裝組鐘(由若干教堂小型鐘組成),成為當時基督教教堂的一大標志。英語中,組鐘一般擁有至少兩個八度的音域,除了最低音之外,其他的音都形成了完整的半音階。在法語相應(yīng)的詞匯和德語相應(yīng)詞匯“Glockenspiel”(鐘琴)中,其包含較小的自然音階,不按照音域劃分,英語中一般稱之為“編鐘”(Chimes)。組鐘,通常是一套定好音的鐘,懸掛于教堂的塔樓上,公元13世紀興起于北歐。組鐘既有手動的也有機械助動。其借助鋼絲、杠桿、時鐘機械動力或電力動力驅(qū)動擊奏。為便于擊奏,人們發(fā)明了各種不同的擊鐘機械裝置。例如,16世紀的一種鳴鐘機械裝置:“鐘上的鼓筒靠鐘表機械使之按一定時間旋轉(zhuǎn),鼓筒上的銷子驅(qū)使鐘錘敲鐘。此鐘的美妙音調(diào),是由3只一組的鐘同時鳴響產(chǎn)生的。”④手動的組鐘的操縱是:在簡單的一個裝置上,直接牽動拴在鐘舌上的繩子以發(fā)聲;也可以在較為復(fù)雜的裝置上,用手撥動按管風琴琴鍵鍵盤音列編排的杠桿,從而觸發(fā)拴在上面的繩子以發(fā)聲(圖4)。機械的組鐘鳴鐘的原理是:當鼓筒旋轉(zhuǎn)時,撥釘撥動杠桿使其驅(qū)動鐘錘擊鐘。鼓筒上撥釘?shù)呐帕腥Q于樂曲所要求的鳴鐘順序。到了18世紀,組鐘的音域有 2~3 個八度,而到了20世紀則達到6個八度之多。小型的組鐘被安裝到各種類型的時鐘中,成為音樂鐘。
音樂鐘(MusicalClocks),是一種結(jié)合機械裝置的時鐘,可以在固定的時間間隔,如每15分鐘、30分鐘或1小時演奏音樂,亦或隨意時間演奏音樂。在中世紀,法國斯特拉斯堡的天文鐘配置了組鐘。16、17世紀,在佛蘭德和荷蘭出現(xiàn)了建造鐘琴的熱潮,隨后這種熱潮傳播到其他國家,尤其是法國和德國。之后,彈簧機制被發(fā)明后,小型組鐘被安裝在便攜式時鐘中。此時的時鐘異常昂貴,后來黑森林地區(qū)(BlackForest)的農(nóng)民制造了帶有玻璃鐘琴的廉價木制音樂時鐘。這些廉價的音樂鐘中有 8~16 個玻璃組鐘,通過一個圓筒來演奏短小的民歌。早在16世紀,手表中就配備了微型的組鐘。從18世紀開始,這些手表與基于梳齒機制的微型樂器結(jié)合于一體。這時,音樂鐘的制造業(yè)主要集中在倫敦,都是由杰出的鐘表匠制作出來的。這些鐘表匠包括巴爾伯特(Barbot)、威廉·卡彭特(WilliamCarpenter)、詹姆斯考克斯(JamesCox)、R.弗利特伍德(R.Fleetwood)、??怂垢缸庸荆‵oxamp;Son)、托馬斯·拉利莫爾(ThomasLarrymore)、亨德森(Henderson)、喬治希金頓(GeorgeHigginson)、馬里奧特(Marriott)、埃德里·諾頓(EardleyNorton)、羅伯特·菲利普(RobertPhilip)、羅伯特·塞勒斯(RobertSellers)、湯姆林(Tomlin)、威廉姆森(Williamson)等等。這些杰出的鐘表匠所制作的音樂鐘被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從18世紀下半葉到整個俾斯麥時代( ?1871~1890 ),做工精美的音樂鐘非常流行(圖5)。18世紀下半葉,機械樂器的制造中心集中在倫敦、柏林和布拉格。18世紀60年代,腓特烈大帝邀請來自瑞士的鐘表匠在柏林建立起音樂鐘制造業(yè),而所用的圓筒則是音樂家?guī)炷枺↘ummer)釘上去的。雖然倫敦制造商大多制造帶有組鐘的音樂鐘,但是柏林的制造商更專注于吹笛鐘(Flute-playingclocks)。之后,音樂鐘的制造擴展到巴黎、德勒斯頓和布拉格,但主要集中在維也納。大型的吹笛鐘實際上是管弦樂機與時鐘的結(jié)合,它是由維也納梅爾澤兄弟制造的。吹笛鐘演奏已有的音樂作品,如序曲、歌劇詠嘆調(diào)、長笛協(xié)奏曲或奏鳴曲的片段、亦或進行曲和舞曲音樂。同時,它也演奏專門為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有學者指出,吹笛鐘是由埃斯特哈齊王子(PrinceEsterhazy)的圖書管理員制造出來的。其所制造的吹笛鐘的圓筒播放著莫扎特和海頓專為其創(chuàng)作的樂曲。海頓為吹笛鐘創(chuàng)作的32首作品于1931年由納格爾(Nage1)在漢諾威出版。1954年,巴倫里特在卡塞爾(Kasse1)出版了這些作品。C.P.E.巴赫也為其創(chuàng)作了28首作品以及莫扎特和貝多芬專為其創(chuàng)作過3首作品。此外,豎琴鐘(Harp-playingclock)在這一時期亦被制造出來,其裝配了一架有弦自動樂器。在科騰城堡中,有一架來自哈勒(Ha11e)的由約翰內(nèi)斯·扎卡里亞斯·費舍爾(Johannes ZachariasFischer)制作的豎琴鐘,但其在二戰(zhàn)中被毀。19世紀初,吹笛鐘和豎琴鐘被八音盒所替代。
注釋:
① 金經(jīng)言:《樂器家族中的一個另類—機械樂器》,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② 關(guān)肇元先生在《世界樂器圖鑒》中將其譯為“組鐘”,許多文本中譯為“鐘琴”不夠準確,容易產(chǎn)生歧義。
見【英】魯思米德格雷等編著、關(guān)肇元翻譯:《世界樂器圖鑒》,2003年,香港恒嘉出版公司,第246頁。
③ 參見StanleyadieedewroeDictionaryfusicalinstrumentsVo.IndnacmilnPressimited1984pp.632-634.
④ 【英】魯思米德格雷等編著、關(guān)肇元翻譯:《世界樂器圖鑒》,2003年,香港恒嘉出版公司,第247頁。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