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表揚孩子時習慣借題發(fā)揮,這會對孩子的自我意識產(chǎn)生消極影響,自我意識較強的孩子會用放棄來對抗,自我意識較弱的孩子則容易形成自戀型人格,以后出現(xiàn)更多的放棄行為
小筐很奇怪,我表揚他某件事做得好,他并不怎么開心,只是禮貌性地點點頭,表示聽到了。更奇怪的是,接下來他就不喜歡做這件事了,經(jīng)常半途而廢
康女士是一位學習力很強的媽媽,兒子小筐出生之前,她就閱讀了大量的教育類圖書,希望給小筐的成長提供科學的支持?,F(xiàn)在小筐已經(jīng)10歲,上小學四年級。在小區(qū)里,康女士是名人,家長們遇到教育難題都來請教她。但是前不久,她自己遇到了難題。
“小筐是個很奇怪的孩子,不喜歡表揚?!鼻皝碜稍儠r,康女士講述自己的煩惱,“別的孩子聽到家長的表揚都很開心,做事的積極性倍增,有時做了好事會迫不及待地告訴家長,求取表揚。但是小筐很奇怪,我表揚他某件事做得好,他并不怎么開心,只是禮貌性地點點頭,表示聽到了。更奇怪的是,接下來他就不喜歡做這件事了,經(jīng)常半途而廢!”
比如,小筐6歲時喜歡玩籃球,在家練習運球,開始時只能連續(xù)運球5次,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練習,能連續(xù)不斷地運球100次??蹬勘頁P:“你太厲害了!這是你持之以恒、刻苦練習的結果。加油!”第二天,小筐就把籃球踢到床下,再也不玩了。
小筐的數(shù)學考了滿分,康女士按照書里寫的方法,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媽媽注意到,你每天放學回到家總是先做作業(yè)后看電視,這樣的自律非常好,說明你很有責任感。如果你保持這樣的自律,以后還會取得好成績?!睕]想到,此后小筐放學不是看電視就是讀課外書,不再先做作業(yè)。
康女士大惑不解,多次與小筐溝通,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但小筐說不清楚,只說三個字:沒意思。于是,康女士就找到我咨詢。
在許多家庭教育普及讀物中,表揚被視為關注孩子、激勵孩子、固化孩子的正面表現(xiàn)的教育手段,原則是多表揚過程、少表揚結果,這樣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讓好行為延續(xù)下去。殊不知,表揚的原則不止這一條。
我告訴康女士:“家長表揚孩子時,千萬不要借題發(fā)揮,否則適得其反。您總想借表揚之機點撥點撥小筐,傳達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內(nèi)容,這樣很容易破壞他做事的內(nèi)驅力,導致他半途而廢?!?/p>
康女士不服氣:“我怎么借題發(fā)揮了?”
我舉例說明:“小筐喜歡玩籃球,練習運球是他自發(fā)的樂趣,您借題發(fā)揮,總結出‘持之以恒’‘刻苦’等人生哲理,他美滋滋的心情頓時變得沉重起來。更重要的是,您的表揚有一個言外之意:以后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刻苦,只有這樣,才能讓家長滿意。這時,他練習運球的內(nèi)驅力就被替換成了外驅力,興趣和熱情消失了,自然就不再玩籃球?!?/p>
同樣的道理,小筐放學回到家先做作業(yè)再看電視,本來是他養(yǎng)成的好習慣,被康女士表揚成“自律”“有責任感”,也會讓他產(chǎn)生沉重的感覺。為逃避這種壓抑的感覺,他會本能地放棄。小筐年齡小,表達能力有限,講不清這些道理,描述自己的感受時只會籠統(tǒng)地說“沒意思”。
“如此說來,我的表揚是有借題發(fā)揮的成分。”康女士不得不認錯,接著問,“那么,正確的表揚方式是怎樣的?”
我仍以玩籃球為例:“見小筐能連續(xù)運球100次,您可以鼓掌,發(fā)自內(nèi)心地贊美:‘小筐,你太厲害了!快告訴媽媽,你是怎么做到的?’小筐多半會得意揚揚地講述,第一天他只能運球5次,第二天沒有沖破10次大關,有點沮喪,但他不服氣,一直練、一直練,一周后能運球15次,中間嘗試了各種運球角度、拍球力度以及步伐配合……一個多月后終于能一次運球100次。這時,您可以說:‘真為你高興!媽媽喜歡看你開心的樣子?!?/p>
康女士坦言:“這么簡單地表揚小筐,我擔心起不到教育作用。”
“不必擔心,該起到的作用都起到了?!蔽医忉?,“看到小筐的成績,您發(fā)自內(nèi)心地贊美,是自然而然的情感表達,您的真誠一定會打動他,讓他產(chǎn)生繼續(xù)下去的熱情。他描述練習運球的過程,其實是在描述內(nèi)驅力發(fā)揮作用的過程:興趣引發(fā)探索、探索刺激熱愛、熱愛自然勤奮、勤奮帶來成績。最后您說喜歡看他開心的樣子,又恰到好處地表達了母愛???,這樣表揚是不是效果更好?”
康女士自嘲地笑了:“相比之下,我的借題發(fā)揮真是自作聰明??!”
獲得更大的成就感需要長時間默默無聞地深入鉆研,需要更強的毅力,更重要的是,默默無聞地鉆研無法“秀”給別人看,無法獲得自戀的滿足,放棄就是唯一的結果
康女士說:“我發(fā)現(xiàn),家長表揚孩子時借題發(fā)揮是普遍現(xiàn)象。請問,除了容易破壞孩子的內(nèi)驅力,這種表揚方式還有哪些危害?”
我告訴她,從心理學層面分析,家長表揚孩子時習慣借題發(fā)揮,會對孩子的自我意識產(chǎn)生消極影響,自我意識較強的孩子會用放棄來對抗,自我意識較弱的孩子則容易形成自戀型人格,以后出現(xiàn)更多的放棄行為。比如,孩子在家玩樂高,時而凝思,時而煩躁,時而狂喜,一副癡迷的樣子。這時,爸爸下班回家,表揚孩子:“你搭得真好啊!你太聰明了!你百折不撓的精神令人感動……”孩子受到鼓舞,認為自己很了不起。
康女士問:“這不是很好嗎?”
我說:“孩子的注意力從樂高轉移到了自己身上,本來探索樂高的內(nèi)驅力被悄悄替換成了虛榮心。試想,如果孩子以后玩樂高遇到挫折,或者不如別的孩子,他還會認為自己聰明嗎?爸爸的借題發(fā)揮風險太大,不足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反而容易讓孩子自卑?!?/p>
我在咨詢工作中接待過許多自卑的成年人,他們看上去都很聰明,學習新東西入門很快,但往往后勁不足、淺嘗輒止。
小劉就是這樣的年輕人。小劉是一名網(wǎng)絡工程師,32歲那年對攝影發(fā)生了興趣,花15000元買了一部單反相機,又花3000元購買了線上培訓課程,僅用半個月時間就拍出了不少好照片,發(fā)到微信朋友圈,獲得不少點贊??墒牵⑼蝗徊辉倥恼樟?,轉而迷上了自行車騎行。
來咨詢時,小劉對我說:“我也不愿意放棄攝影,但這門藝術太深奧了,我感覺自己永遠不能趕上那些攝影大師?!?/p>
交流中我了解到,小劉小時候不缺家長的表揚,但表揚大多夸張、借題發(fā)揮,導致他形成了自戀型人格,無論做什么都要求自己快速做出成績,吸引別人的注意,贏得“聰明”“能干”“有天賦”之類的表揚。但是,獲得更大的成就感需要長時間默默無聞地深入鉆研,需要更強的毅力,更重要的是,默默無聞地鉆研無法“秀”給別人看,無法獲得自戀的滿足,放棄就是唯一的結果。
“天??!”康女士以手加額,“幸好我的錯誤發(fā)現(xiàn)得早,否則要鑄成大錯!”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