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奧秘
大自然宛如一座寶庫,蘊藏著無數令人驚嘆的奧秘。在《帶上她的眼睛》中,那深入地心的奇妙經歷,揭示了地球不為人知的一面。而在梁衡筆下,桃樹、荊條、實心竹在自然界演繹著各自的生活哲理;布封描繪的鶯,更是在四季更迭中展現出了別樣的風采。
其實,我們不一定行萬里、讀萬卷,只要稍微留心身邊的一草一木,它就會對你微笑,開示出一點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見一株桃樹
本來,這院里的樹都是為美化環(huán)境而栽的,有很多碧桃,只為看花,不為結果。但今天從樓下路過時,竟發(fā)現了一棵果實累累的桃樹,它像一匹溜出了馬廄的野馬,逃脫了平時果園里整形、壓枝之類的管束,身心舒暢,紅果滿枝頭。
昨夜風雨,桃子落了一地,我隨便撿起一顆,便是蜜汁橫流,嘗了一口,一下子勾起小時候的山野記憶。怕有半個多世紀沒有邂逅過這種味道了。七分甜,二分酸,還有一分難言說。因為平常吃的桃子都是從商店里買來的,多是反季節(jié)的溫室大桃,就算是應季的桃子,也是未熟時就摘了下來,留出了運輸的時間,等到了你的嘴里,已不是原來的味道。而眼前的這一樹桃,回歸自然,吸取泥土之香,承受日月之華,釀造出了一顆顆真桃、原桃。當那些桃汁液飽滿,薄薄的皮都快要被撐破時,恰好來了一個幸運的我,看到了它們。
原來世界上的事物,千好萬好,自然最好;千變萬化,美在一剎。最甜的瓜在地頭,最好吃的桃在樹下。
抬頭看見一叢荊條
我每天散步時要經過一個小坡,坡頂長滿了凌霄、迎春、連翹、櫻花、牡丹、玉蘭,都是些富貴之木。
有一天,我突然發(fā)現坡頂上還有一叢荊條樹。它黃褐色的枝干鉆出地面,緊緊地抓在坡塄上。葉扁而薄,花小而碎,躋身在這些華木榮花之間顯得很不協(xié)調。讓我吃驚的是它的枝條,按常規(guī)應該只有筷子或者手指般粗細,它卻有一握之粗,十分強壯。大概是它特別能吃苦的山野基因突然遇到了水飽肥足的條件,才發(fā)育得格外壯碩吧。
八歲以前我生長在農村,放學后的一項任務就是上山割荊條,背回家后連枝帶葉彎成手臂粗、半尺長的“荊條把”,曬干備用。它枝細葉干,木堅而韌,是引火的好材料。放入爐膛里再加上幾鏟子煤,投進一根火柴,拉幾下風箱,就火苗狂舞,呼呼有聲。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愛蓮說》之后,坊間又多愛蓮花。我卻獨愛這荊條出瘠貧而益增其堅,入富貴而不改其韌,柔條繞指可親可近,長干如鞭威嚴自重。它來自山野,以布衣之身而執(zhí)公卿之責;它植根青史,銅干鐵枝盡顯純樸綿長的古風。
小攤上的實心竹
一日逛街,見竹一節(jié),拇指粗細,三寸之長,拈之沉沉。問之為何物,曰“實心竹”,不覺大奇。
向來說竹,“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便凌云去也無心”,從未聽過有什么實心之竹。后來查資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來也是實心,在山間與他木競爭,追探陽光,拔身比高,為節(jié)省體量,減少自重,漸成空心。為保結實,便每隔尺許生一竹節(jié),遂成現在這個模樣。
現在攤上賣的實心竹多是供人把玩的,類似人們手中轉的核桃、玉件。我取一根在手,撫之如玉,嗅之如蘭,潤滑清涼,古意悠遠,初心依舊,色澤照人,于是買了幾支。我和攤主說,他現在賣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虛實兩性,于其身刻兩行字:虛心待人人人歸,實心做事事事成。如此,游人買去,無論做紀念品還是贈送大小人物、政商士民等,皆合口味。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養(yǎng)精神,定能增價十倍。
攤主聽了,喜不自禁。我說:“待明年再來,買你的有字之竹?!?/p>
(選自《光明日報》2023年8月11日,有刪改)
◆賞析
選文借桃樹、荊條、實心竹等事物,以小見大,從日常草木中挖掘出生活哲理,如桃樹回歸自然才最美味;荊條在富貴的花木間保持堅韌;實心竹的進化史中蘊藏人生道理,啟迪我們要留心生活,感悟平凡事物的不凡。
◆思考
文中的荊條和實心竹都經歷了環(huán)境的變化,它們的應對方式給了你哪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