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該如何安放自己的心靈?“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虛心不是掏空,而是給真理留出空間;充實不是填塞,而是為心靈筑起堤壩。保持一顆謙虛且充盈的心,這看似矛盾,恰是人生最珍貴的平衡。
虛心求教,義理來居。
韓愈于《師說》中寫:“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备嬲]時人的同時也警醒后人,只有虛心求教,才能在別人身上學到東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笨鬃又苡瘟袊鴷r,向樂師萇弘學音樂,向老聃問禮,這種虛懷若谷的胸襟,成就了他萬世師表的美名。宋應星寫《天工開物》時,也深入市井向工匠請教,終于完成這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反觀今天,多少人“自恃身份”不愿向別人請教,殊不知那些民間匠人手上的老繭里藏著教科書沒有的智慧,市井百姓的言談中蘊含著樸素的生活哲學。虛心不是放低自己,而是放開眼界,讓更多真理的光照進心靈。
充盈心靈,物欲不入。
心靈的充實不在于擁有多少物質享受,而在于精神是否豐盈。梭羅在瓦爾登湖畔過著簡樸生活,李柏霖在懷化山區(qū)創(chuàng)辦田野詩班,張玉滾扎根黑虎廟小學,為山村教育事業(yè)貢獻力量……這些選擇看似放棄了世俗眼中的“擁有”,實則獲得了更珍貴的“精神凈土”。尋找內心的安寧不是逃避困難,而是用精神的豐盈來填滿人生。就像王維寫下“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不是消極的隨遇而安,而是經過修煉達到從容境界;古人所說的“知足常樂”,也不是沒有追求,而是因為內心已經有了更重要的東西。
今天,物質生活豐富充實,精神文化產品卻泥沙俱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常常陷入兩種極端:要么被功利心驅使而浮躁不安,要么在物質滿足后陷入心靈的虛無。唯有保持既虛且實的心態(tài),才能在紛擾世界中保持澄明。虛心讓我們不被成見蒙蔽,充實讓我們不被欲望左右,二者的平衡就像太極圖中的陰與陽,看似對立,實則相生。那些心靈安定的人,往往都具備這種特質——對知識永遠饑渴,對誘惑永遠清醒。
虛心求教,義理來居;充盈心靈,物欲不入。心靈的空間需要留白也需要充實,當我們學會在謙虛中汲取智慧之泉,在充盈中堅守淡泊本真,就能在虛與實的平衡中抵達心靈的澄明之境。
【湖北黃岡市第二中學,指導老師:黃艷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