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全球事務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國際組織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掌門人的遴選亦具有廣泛意義。3月20日,在希臘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44次全會上,津巴布韋奧運冠軍柯絲蒂·考文垂當選國際奧委會第十任主席。兼具80后、非洲裔、奧運冠軍、女性領導者等多重身份標簽,考文垂的當選備受國際社會矚目,也讓外界有機會洞察國際組織掌門人遴選的標準、程序及其背后的復雜博弈。
考文垂當選奧委會主席創(chuàng)造了多項歷史紀錄,既是該組織史上首位女性主席,也是首位來自歐美地區(qū)之外的主席,還是繼1896年顧拜旦之后史上第二年輕的主席??嘉拇辜磳⒂?月正式接替現任主席托馬斯·巴赫,外界高度期待她能夠凝聚各方力量、帶領國際奧委會繼續(xù)向前發(fā)展。作為奧林匹克運動的領導機構,國際奧委會是一個在瑞士注冊的、國際性的、非政府的、非營利的組織。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國際奧委會主席選舉以全體委員無記名閉門投票的方式進行,采用逐輪淘汰制,即每一輪如有候選人得票達半數以上便勝出,否則得票最少者被淘汰,繼續(xù)進行兩輪甚至更多輪投票。此次有七名候選人角逐國際奧委會主席一職,其中不乏在體育界頗具影響力的人選,幾位候選人各具優(yōu)勢,外界普遍預測要進行多輪投票才能決出勝者。但最終結果卻是考文垂殺出重圍,在首輪投票即獲得49票的多數票勝出(共97人參與投票,無人棄權),遙遙領先于第二名小薩馬蘭奇的28票。
從投票過程看,國際奧委會是國際組織掌門人以秘密方式遴選的典型代表。1月30日,七名候選人在瑞士洛桑向國際奧委會全體委員作閉門陳述,這是諸位候選人唯一一次當眾闡述自己競選綱領的機會。最終投票全程閉門進行,不對外直播,僅允許國際奧委會委員與監(jiān)票員等極少數人在現場。選舉現場每輪僅公布被淘汰者姓名,具體票數暫不公開。待新任主席選舉產生后,會議才轉為公開并直播,現任主席當場宣布結果并邀請當選者致辭,同時公布全部輪次投票數據。
近年,隨著外界廣泛要求國際組織工作透明化,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開始推行改革,以更加公開的方式遴選領導者。
最引人注目的國際組織領導人當屬被譽為全球“大管家”的聯合國秘書長一職。根據《聯合國憲章》,秘書長的產生首先必須由安理會推薦,然后由聯合國大會任命,任期五年,可連任。候選人須獲得安理會十五個理事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中至少九票支持才能獲得提名資格,且須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按照傳統慣例,安理會一般只推薦一名人選,供聯大通過;如果有多名候選人,安理會往往通過閉門磋商和秘密的意向性投票等形式來確定人選,且不公布投票情況。聯合國秘書長人選一般還要遵循地區(qū)輪換原則,由來自各大洲的人選輪流擔任。聯合國成立至今,共有九人擔任過秘書長,分別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和南美洲。
由于秘書長的產生過程被認為不夠公開透明,近年來會員國要求改革聯合國相關機制,特別是改革秘書長選舉過程的呼聲越來越高。為了提升合法性和認可度,2015年9月,聯大通過一份涉及遴選聯合國秘書長事宜的決議,取消某些不公開做法,采取散發(fā)公開信、邀請所有193個會員國加入討論、允許候選人自薦等做法。雖然遴選過程的核心機制仍沒有改變,但這是聯合國歷史上首次以公開競爭方式遴選秘書長,具有重大意義。當時先后共有13人參與競選,經過面向全球直播的“面試”和兩次電視辯論,安理會在六輪意向性投票后,最終確認向聯大推薦葡萄牙前總理、原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古特雷斯作為唯一候選人。
古特雷斯于2021年獲得連任,其任期將于2026年12月結束,預計聯合國將最早于今年下半年啟動新任秘書長遴選工作,屆時或再迎來一次各會員國踴躍提名、候選人積極展示的時刻。2024年9月聯合國未來峰會達成的《未來契約》中,再度強調了“秘書長的遴選和任命程序需要遵循擇優(yōu)、透明和包容的原則,適當顧及性別均衡和地區(qū)輪任,鼓勵會員國考慮提名女性為候選人”。
國際組織遴選領導人的過程雖然走向公開透明,但一些組織的職位仍然牢牢被一些大國,特別是美國和歐洲國家所把持,最為典型的就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自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成立這兩個組織以來,美歐在兩機構的領導權問題上有一項不成文的“君子協定”,即歐洲人擔任IMF總裁,美國人擔任世界銀行行長,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則被排除在外。美歐能夠輕松掌控世行和IMF掌門人人選,根源在于其掌握的投票權仍具有主導地位。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對這一潛規(guī)則頗為不滿,不斷呼吁世行、IMF采取公開透明、任人唯賢的選聘原則,進一步推動投票權和份額公平分配。
世界貿易組織的決策方式是遵循所有成員協商一致原則,總干事人選由部長會議選定,但須得到所有成員一致同意才能當選。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等,但也帶來效率低下等問題。例如2020年5月,時任世貿組織總干事阿澤維多宣布提前離任,世貿組織理事會隨即組建遴選小組,在全球緊急啟動候選人遴選程序,最終來自尼日利亞的伊維拉和韓國的俞明希進入最后爭奪階段。伊維拉雖然在最后投票表決環(huán)節(jié)占據絕對優(yōu)勢,但由于其支持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政策主張,遭到當時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堅決反對,總干事任命程序一度停擺。直到拜登政府上臺后,伊維拉才正式履新。國際移民組織則要求總干事候選人必須至少得到所有171個成員選票的三分之二才能獲勝,否則將進行第二輪投票。美國作為國際移民組織最大的會費繳納國,掌握很大話語權。該組織成立以來產生的11位總干事中,有9位是美國人,包括現任總干事艾米·波普。
國際組織往往在某個專門領域具有制定國際標準和規(guī)則、管理和領導全球合作的重要職能,各個國家特別是大國都將拓展自身在國際組織的影響力視為重要的戰(zhàn)略目標,越來越重視爭奪這些組織高級職位特別是掌門人的位置。例如,國際電信聯盟是聯合國負責信息通信技術事務的專門機構,也是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之一。2022年國際電聯啟動秘書長換屆工作,美國推出其候選人多琳·波格丹-馬丁,主要競爭對手是來自俄羅斯的拉希德·伊斯梅洛夫,外界將這場角逐稱為電信界的“美俄爭霸”,一些美國媒體則將這次投票宣揚為“關于互聯網控制權的爭奪”。美國為此發(fā)起了強勢的競選拉票和輿論攻勢,最終將其候選人送上秘書長位置。
近年來,中國在國際組織影響力持續(xù)上升,國際民航組織、聯合國工業(yè)發(fā)展組織、國際電信聯盟、聯合國糧農組織等重要國際組織都先后由中國人執(zhí)掌,引起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警覺。202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舉行總干事換屆投票,來自中國的王彬穎當時已在該組織任職近30年,任副總干事十余年,被公認是能力最強、資歷最深、最具競爭力的候選人。但美國公開反對中國籍候選人,竭力向其他國家施壓,通過“勸退”個別候選人來協調選票,甚至以雙邊援助、世行貸款對中小國家進行要挾,最終導致中國籍候選人惜敗。201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選舉的過程也是動人心魄,中國籍候選人屈冬玉突破西方國家的重重阻撓圍堵,最終成功當選,其任內的表現獲得各方認可好評,于2023年高票連任。
(摘自《世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