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
會于澠池。王與趙王飲,酒酣,秦王請趙王鼓瑟,趙王鼓之。藺相如復請秦王擊缶,秦王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內(nèi),臣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王不懌,為一擊缶。罷酒,秦終不能有加于趙;趙人亦盛為之備,秦不敢動。
——《資治通鑒·周紀四》
這次澠池之會,是秦國主動提出的。但是秦國什么德行,天下都知道。想當年楚懷王就是因為去秦國會面,結(jié)果被扣留,郁郁而終?,F(xiàn)在還有誰敢去秦國會面?不怕被扣留了嗎?
趙王是滿心不愿意去的,但是藺相如就說了這么一句話:“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不去,不但讓秦國看到了趙國的軟弱,同時更有了發(fā)兵攻打趙國的借口。因此趙王去了。
秦國這邊做了多手準備。趙王來了,秦王就在酒會上提出各種無理要求,比如,要趙王為秦王鼓瑟。這相當于兩國領導人會面,A國領導人對B國領導人說,你給我去臺上唱個歌跳個舞吧。這不但非常無禮,而且是對B國的侮辱,這話就是說我A國凌駕在你B國之上,我A國領導人讓你B國領導人干啥你就干啥。
秦王其實就想看趙王怎么應對。如果趙王聽話做了,那么秦王可以判斷趙王這人很軟弱,可以對他各種欺負;如果趙王不做,甚至出言不遜,那么就以此為借口扣押,甚至發(fā)兵攻打趙國。
要記住一點,別人對你提出的無理要求,從來只有零次和無數(shù)次之分。你不答應,后面都好辦。只要答應一次,你心里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弱勢,你會想,反正都答應了一次,就再答應一次吧。結(jié)果就是對方得寸進尺,把你逼到死。
趙王面對秦王的才藝表演請求服從了,藺相如看在眼里怒在心里。他知道,隨后秦王一定會提出很多要求。必須阻止!
且看藺相如是如何阻止的。
1.等價交換。秦王對趙王提了要求,藺相如就對秦王提要求,要求也很合理,你們都是王,趙王為秦王鼓瑟了,你秦王也要為趙王擊缶,這樣才公平對等。
2.反向威逼。秦王面對為趙王擊缶的要求自然是不答應。這下,趙國這邊就有理了,藺相如就借此威脅秦王,趙王都給你彈琴了,你秦王給趙王擊缶有什么不可以?你要是不干,我濺你一身血。
從表面的道理來說,秦王和趙王相互表現(xiàn)才藝是完全可以的,不過,藺相如表現(xiàn)得太過激烈了,很不恰當。
秦王被藺相如這個架勢嚇到了,沒辦法敲了兩下缶,算是應付了。而通過這件事,秦王也算看清楚了趙國,雖然趙王這個人有點軟,但是他底下的臣子,如藺相如和廉頗,卻是硬骨頭。就算威逼趙國,只要有這兩個人在,秦國占不到便宜。
其實不光這次澠池之會,春秋時期,也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情。
當時晉國計劃攻打齊國,派遣大夫范昭出使齊國。在歡迎宴會上,范昭借著酒勁兒向齊景公說:“大王,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p>
齊景公讓仆人拿著他用的酒杯倒酒給范昭喝。范昭喝完后,又交還給齊景公。晏嬰看到后,立即訓斥仆人把這個酒杯丟掉,換一個酒杯給齊景公。因為按照當時的禮制,什么級別的人用什么樣的禮儀器物。范昭故意違反禮節(jié)就是要試探齊國君臣的反應,看齊國君臣是不是糊涂蛋,但被晏嬰識破了。
晉國國君聽聞后,說現(xiàn)在不是進攻齊國的最好時機,因為齊國有賢臣,晉國發(fā)動戰(zhàn)爭沒有必勝的把握。這就是著名的“折沖樽俎”典故,而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談判中制敵取勝。
話雖如此,但是關(guān)鍵還是要看自身實力。
戰(zhàn)場上你都拿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你就更別想拿到!
(摘自《戰(zhàn)國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