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自武夷山麓一路南下,開始是涓涓細流,江流蜿蜒,染綠了夾岸山巒。建溪、沙溪,諸多的碧水清灘匯聚于山城南平,遂成巨流。這一派流水,洋洋灑灑,直奔東海。所到之處,一路花香伴著果香,茉莉、緬桂、柑橘、龍眼、荔枝、芒果,鋪天蓋地的香氣氤氳?;ü阋宦钒殡S,這就到了三塔鼎立的省城,但見閩江從城中悠悠流過。群山夾峙中,一泓清流,映照著這里的佛塔和寺廟。從那里傳出了佛號弦誦之聲。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福州往日的風(fēng)景,人稱此乃有福之州。有一首古詩喚起了我舊日的記憶:
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窗舊弟兄。
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
這里說的是除了花香果香之外,由滿城的讀書聲夾帶而來的另一種迷人的香氣:這就是書香。這首題為《送朱叔賜赴閩中幕府》的詩的作者是南宋的呂祖謙。詩人為我們帶來了遙遠年代的特殊的文化記憶。記得幼時,我家在城中如今被稱為“三坊七巷”的郎官巷。每天夜晚,市集散后,街巷寂靜。此時家家亮起燈火,四圍響起了瑯瑯書聲。那是童蒙識字的讀書之聲,其聲悠悠,其樂融融,我在其中。
像這樣描寫福州讀書之盛的詩文還有很多。有專講讀書的,表現(xiàn)了福州的風(fēng)雅:“等閑田地多栽竹,是處人家愛讀書”(龍昌期);“天涯何代無逋客,海上千秋有講壇”(葉向高)。福州人認定,三坊七巷里有大智慧:“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陳衍)。
閩省舊稱“蠻荒之地”,文化并不發(fā)達。晉室東遷,衣冠南渡,帶來了中原文化,滋潤著這一方土地。在宋代,一代大儒朱熹在八閩大地開壇授徒,極大地傳播了儒家文化。有宋一代,蔡襄、曾鞏、陸游、辛棄疾這些名家,都在福州留下了足跡和聲音。他們是傳播和繁榮文明的一代 人,他們致力于當?shù)匚幕慕ㄔO(shè)。正是他們的到來,為這片大地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家有洙泗,戶有鄒魯”“比屋為儒,俊選如林”。跟隨著前人的足跡,這里走出眾多學(xué)者、作家和詩人。
八閩子弟也真的沒有辜負先輩的期望。他們以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回報。福州后來成了東南的全盛之邦,獲“文儒之鄉(xiāng)”的美譽。史載,福州文廟保存的歷代進士名錄中,共有進士4000余名,其中有宋一代占了2600多名。在我有限見聞中,近代以來,福州人因好學(xué)和勤奮,造就了令世人矚目的文化業(yè)績:第一位“翻譯家”是不懂外文的林紓,他在他人協(xié)助下“翻譯”了百余部西方名著;第一位用外文寫作文學(xué)作品的是陳季同,他的法文小說被翻譯成英文、德文、丹麥文等多國文字,陳季同在巴黎高等師范學(xué)院演講時,聽眾中就有羅曼·羅蘭,于是他被寫進了羅曼·羅蘭的日記;再有,第一個翻譯赫胥黎《天演論》的是嚴復(fù),他為中國翻譯界提出了至今仍是經(jīng)典的“信、達、雅”的標準。
我本人也是在深巷的書聲中告別了童年。童年是如此令人懷念。難忘的是我幼年的記憶。我的家是平常人家,母親是平常的鄉(xiāng)間女子,沒有上過學(xué),不識字,甚至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但她十分敬重文化,“敬惜字紙”是她給我們的最初的、也是始終的家訓(xùn)。母親經(jīng)常用雷公雷婆要打不敬字紙的人來“警示”我們。她目不識丁,卻隨時俯身撿拾有字的紙張。母親一生育有五男一女,家境雖是貧寒,卻奇跡般地讓所有的子女都讀書識字。在福州,知書達禮、目光向著世界是一個傳統(tǒng)。因為方言復(fù)雜而全民學(xué)習(xí)普通話,是一般的氣象。記得作家張潔對我說過,在福州沒有語言的障礙,福建是全國普及普通話的模范。
我常想,決定一個城市的悠久生命力的,不是鋪天蓋地的高層建筑,也不僅是異常發(fā)達的現(xiàn)代科技設(shè)施,而更應(yīng)是它的歷史文化。一篇《岳陽樓記》使一座城市天下聞名,歷史悠久的岳麓書院,因為“惟楚有材,于斯為盛”也是如此。文化的傳承是無形的,卻是永恒的。幸好福州的三坊七巷給我們保留了這自豪的記憶。
(作者為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當代文學(xué)研究會副會長,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人民日報2024年散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