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出問題
暑假里的一天,我讀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句話,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便問媽媽。媽媽告訴我,這是宋代詩人周敦頤寫的《愛蓮說》中的名句,是贊美荷花雖在淤泥里生長卻不被污染。我聯(lián)想到科學課上老師講過的荷葉不沾水、不沾灰的特性,讓我對荷葉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探索欲望。
很巧的是,媽媽從網(wǎng)上看到南京市玄武湖文創(chuàng)店可以預約購買荷葉,而且很快就能拿到。太棒了!
二、實驗操作
(一)實驗目的
觀察荷葉莖、葉的氣道和葉子的表面結構,了解荷葉不沾水、不沾灰特性的原理。
(二)實驗材料
新鮮荷葉、放大鏡、剪刀、鑷子、顯微鏡。
不沾灰特性的實驗探究
(三)實驗步驟
1.初步觀察荷葉
我仔細觀察完整的荷葉,它大大的、圓圓的,翠綠色,表面非常光滑。我用手輕輕觸摸荷葉,能感受到一種特殊的質感,既不粗糙也不黏手。
2.荷葉氣道測試
我將荷葉沿著脈絡分叉的地方剪下一個圓,將荷葉的柄連接水管,打開水龍頭,荷葉竟會像花灑一樣噴水。
3.荷葉不沾水實驗
我在荷葉的正面和反面分別噴灑水,發(fā)現(xiàn)水滴在荷葉表面迅速聚集成球狀,并且能夠輕松地滾動,而荷葉表面并沒有被水浸濕的跡象。
為了進一步驗證荷葉不沾水的特性,我將荷葉傾斜一定的角度,觀察水滴的滾落情況。我發(fā)現(xiàn)水滴能夠迅速從荷葉表面滾落,即使表面只有微小的傾斜,水滴也會快速滑下去。
4.荷葉不沾灰實驗
我將粉筆灰均勻地撒在荷葉表面,然后輕輕晃動荷葉,發(fā)現(xiàn)粉筆灰很容易從荷葉表面脫落,荷葉表面幾乎沒有殘留粉筆灰。
我又取了一些粉筆灰撒在荷葉表面,并滴上幾滴水,發(fā)現(xiàn)粉筆灰和水珠緊緊“擁抱”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粉筆灰球。
5.精細觀察荷葉
(1)放大鏡下觀察
我拿起放大鏡,近距離觀察荷葉的表面,發(fā)現(xiàn)荷葉表面有很多微小的白色突起,排列得緊密且有規(guī)律。它們就像一個個小山峰,彼此之間形成了微小的溝壑。這些“小山峰”和“小溝壑”可能就是荷葉不沾水、不沾灰的關鍵之一。
(2)剪開荷葉莖
我用剪刀小心地剪開荷葉的莖,觀察到荷葉莖的橫切面有很多小孔,且小孔的分布跟蓮藕的橫切面是一致的,這就是荷葉的氣道。氣道的存在可以讓荷葉在水中更好地進行氣體交換,為荷葉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氧氣。開荷葉的莖,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兩截莖之間竟然“藕斷絲連”。
我用荷葉莖蘸上洗潔精,居然能夠吹出泡泡,真好玩!
(3)觀察荷葉氣道
我用鑷子輕輕地夾起一小段剪開的荷葉莖,放在放大鏡下,看到氣道的內壁比較光滑,沒有雜物堵塞。這有助于氣體在氣道中順暢地流通。
(4)顯微鏡下觀察
我取一小片荷葉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清晰地看到荷葉表面的那些“小山峰”變得更加明顯了,還看到“小山峰”的頂部有一層非常薄的蠟質層。這蠟質層可能也是荷葉不沾水、不沾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推斷再驗證
1.推斷
我想,水生植物之所以有中通結構,可能是因為它們需要在水里呼吸。中通結構就像小吸管一樣,可以把空氣從水面輸送到水里,讓植物能夠生存。
2.再驗證
我對水生植物充滿了好奇,于是又觀察了蘆葦,發(fā)現(xiàn)蘆葦也有氣道,就像荷葉一樣。這些氣道可以為蘆葦提供氧氣,使其能在水中生長。我用放大鏡觀察蘆葦?shù)臍獾?,發(fā)現(xiàn)它們比荷葉的氣道要細很多,但也非常整齊。
我又去池塘邊觀察了水葫蘆,發(fā)現(xiàn)它的莖是空心的,像一個小管子。水葫蘆的葉子圓圓的,上面也有一層像荷葉表面的蠟質,不沾水、不沾灰。
3.我的發(fā)現(xiàn)
通過對荷葉和其他水生植物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水生植物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荷葉不沾水、不沾灰的特性和莖、葉的氣道,讓荷葉能夠在水里生長得很好。水葫蘆和蘆葦?shù)闹型ńY構,也讓它們能夠在水里呼吸和生存。
我還發(fā)現(xiàn)陸生植物的葉子一般沒有水生植物的葉子那么不沾水。比如,我家院子里的植物的葉子,下雨時就會被淋濕,而荷葉卻不會。我想,這是因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生活的環(huán)境不一樣。
四、我的暢想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的書包能像荷葉一樣不沾水,那么下雨天就不用擔心里面的書本和作業(yè)被淋濕了。我們可以在書包上涂一層特別的物質,讓它變得超級防水。
還有,你們有沒有覺得打掃衛(wèi)生很麻煩?如果家里的地板也能像荷葉一樣不沾灰,那該有多好?我們可以發(fā)明一種特別的地板蠟,讓家里的地板也有“荷葉效應”。這樣一來,地板上就不落灰了,不僅干凈,還省事。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