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鄉(xiāng)龍州,有條和故事里尤州大同小異的白事街。前年回龍州過年順便瞎逛時,我發(fā)現(xiàn)那里已經(jīng)蕭條零落。曾經(jīng)滿街的白事一條龍店鋪,不知道倒閉了多少。我害怕這條街在不知不覺里逝去,舉起手機想要拍照留念,結果一位坐在十幾個空龍壇前面正吃飯的阿叔,看見我的動作,立即轉過身來,定定地瞥著我,不再斜視,也不再進食。我在這目光之下沒了駐足的勇氣,撒腿就逃。逃離之后不久,我用想象重新描摹白事街,寫下了“楊志寧”系列的第一篇《收拾》。收拾者,諧音收尸。我在虛構的白事街里放置收尸人楊志寧,讓他走遍尤州的大街小巷,去幫助人們面對生死。于是,作為一個在白事街上長大的收尸人,他必將是整個尤州上過最多生死課的家伙。我想知悉,在這些關乎生死的課堂上,他會看見什么,學到什么,思考什么。我太想知道這些答案,因為我自己,是個始終不能接受親人離去的家伙,更何況,回到現(xiàn)實的層面上時,我所經(jīng)歷的生死課,最終也都將由我親身實踐。更仔細地想這件事時,我開始覺得楊志寧很可憐。因為作為個體的他,面臨的從來不是個體的生死,而是大環(huán)境下,眾生的生與死。在時間的長河里,作為見證人的他,見證的不只是一次簡單的死亡,而是一段歷史的消散。
這歷史可能形同一尊青銅力士,在無數(shù)次風沙磨滅,人云亦云之后,被視作“鐵袈裟”。那么,作為一個親歷這一過程的收拾人,給一個人(或者一段歷史)收尸時,楊志寧會想些什么呢?這讓我想起“一鯨落,萬物生”,無數(shù)想法在我的腦海里汨汨流出,楊志寧要面對的死亡一下子變得絡繹不絕,簡直要到使地府交通堵塞的地步。他忙起來,在尤州的大街小巷穿行,也在我近兩年的半數(shù)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出現(xiàn),從《收拾》《野猿哀》《白事街遺事》《死麻雀》到《安南榕樹有神》,及至這一篇《咬痕》還有一些不值一提的小說,楊志寧不斷地收拾著我給他丟下的爛攤子,不斷地在面對生生死死,給出他的一份答卷。而作為給他授課的老師,我并不覺得我自己上好了所有的這些死亡課。
雖然楊志寧無法“期末評教”,但我自己還是給自己打過幾個低分。但寫到作為這個系列行將收尾的這篇小說(《咬痕》)時,我長舒了一口氣。即便我心知在這門關于歷史的考試中,一些應該有答案的問題早已被撕去參考答案(又或者說是答案僅供參考),但我已竭盡我所能的真誠,竭盡我所能地去發(fā)問。
在寫下這些作品時,我依舊記著卡夫卡的那句話。雖然,我已記不起這是我第幾次在創(chuàng)作談里提起它,但我愿意讓這句話時時被我拂拭:我將“用一只手擋住命運籠罩著的絕望;同時,用另一只手草草記下在廢墟中看到的一切?!?/p>
我想,我會一直這樣寫下去的,無有停歇。
評論:
田耳,本名田永,男,1976年生,人,現(xiàn)供職于。1999年開始寫作,在《人民文學》《收獲》等刊發(fā)表兩百萬字。其中包括長篇小說四部,中篇小說二十部,作品多次入選各種選刊、年選和排行榜,結集出版作品十余種。中篇小說《一個人張燈結彩》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長篇小說《天體懸浮》獲第12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另獲第三屆茅盾文學新人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