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是什么,它就是一根繩索,你越長大,離它越遠,就越能感受隔著時空的拉扯,不管走到哪里,你心緒始終有個接頭,那是繩索勾連的地方。
中莊之于我,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這也是媽媽度過了歡樂少年的地方,直至退休,后來到西安生活,她還認為自己是中莊人,雖然她的頭腦里構想不出故土、生命之根這類文雅且具備文化含量的詞語,可她一提到中莊,或者和中莊村的親人語音聊天時,她的臉上總是有難以抑制的喜悅,這樣的喜悅是通過那根繩索勾連的,我相信,她的心頭始終有個地方,是被中莊占據(jù)著的。
生活的行進,大抵以故土為起點,媽媽是這樣的,父親也是,不同的是,一個順從了命運的指引,從中莊村回歸了早該回歸的城市家庭,有了一份穩(wěn)定而不用下苦力的工作,一個從三志溝村背了卷鋪蓋,抱著改寫命理的渴望,前來討生活,我爸算是來對了,他和我媽在青化砭鎮(zhèn)遇見了。
城市生活開啟了,但中莊和三志溝依舊是我爸媽各自的牽掛,我爸媽的牽掛更多是實際行動,老姨的換季衣服、米面油肉及其他生活用品,我媽一樣不落地往中莊送。三志溝更偏遠,村民日子過得更苦焦些,一到冬天,我爸就雇車裝滿煤,卸到川道邊,再由我四爸用毛驢車把煤拉回村里,確保我奶奶能取暖過冬,煤火旺于柴火。記得我媽曾給我奶親手織了一件羊毛毛衣,據(jù)說,我奶是三志溝村第一位穿上純羊毛毛衣的老太太,新毛衣緊身,我奶便看著煤火有了想法,她把毛衣放進大鍋里蒸了會,一出鍋,毛衣變形萎縮而毀掉了,我奶心疼也無濟于事了,她性子隨和,愛開玩笑,后來,還經(jīng)常就此事發(fā)出爽朗的笑聲。
我小學時的一天晚上,我爸喝醉了,叫嚷著要回三志溝,還說,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可是我奶還有很多好吃的沒有吃過呢,他要給往回送呢,我媽說那你送去吧,我爸一挺身問,咋送,我媽說騎上個自行車送去,我爸被這句調(diào)侃的話刺激到了,罵了句臟話,倒頭睡去了,看來那晚,我爸心里的接頭被三志溝給勾連住了。
生活大于一切,生活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最高指示,我爸媽要工作,我便被送回中莊由老姨撫養(yǎng)照顧了,這個過程的繁瑣與操心可想而知,我老姨把這一系列外人看不見的過程,化為那句我媽“躲安穩(wěn)”的話了,甚至到了我讀小學后,假期回中莊,老姨時不時地還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呢。
中莊與延安的距離大約40公里,從延安往東,路過橋兒溝,穿過李渠鎮(zhèn),到姚店鎮(zhèn)的分岔路口,再東拐,走上十公里左右,青化砭就到了,過橋,走東向的川道,兩公里后,中莊就在你眼前了。
這世界上的每個地方,不管大小,無論窮富,都會有個地標性建筑或標志性的物件,成為這個地方無聲的形象凝結與代言,它可以是塔、是橋、是樓,甚或是一口鐘、一棵樹,它的出現(xiàn),意味著你的歸回。在你想起故土的時刻,它會率先盤桓在你的腦海里,四季變化的更迭里,它始終是春天的顏色,或者說,它在你記憶里,永遠是置身于春天的背景下的。
中莊也是如此,河對岸的一座山丘上,有一座土地廟,沒有門窗,遠遠望去像一個口字,老一輩人也說不清,這座小廟修建于何時,只有誰家孩子不舒服了,會用紅布包裹點祭品,爬到山丘上,走進小廟去磕頭禱告,祈求平順。而逢年過節(jié),中莊村人是沒有祭廟的習慣的,也不能說沒有,只是大伙會去兩公里外的青化砭,那個叫青化寺的地方祭祀,在這個頗具規(guī)模的寺院里,香火很旺,每年都有廟會,而中莊的小廟常年冷清,可中莊人每次從外面回來,都會下意識地望向這座山丘之上的小廟,好像在心里告訴它,回來了。
每次回中莊,最先看到的是小廟,就像每次離去,也會情不自禁地望向它那樣,它也是我回老姨家的必經(jīng)之路,由小廟身后的土坡朝右邊上去,直至一座土山把你擋住,老姨家就到了,我無數(shù)次走過這里,老姨、老姨夫及舅舅、姨們,還有胖奶奶,都曾走在這條坡道上,這些人曾不止一次地注視著這座小廟,各有各的心事,腳步卻并沒有停歇。
這座山丘是沒有路的,近乎100度的土坡被腳踩出幾個泥坑就是路了,所以,你去土地廟需要有點體力、腳力,膽子還不能小,我只去過一次,是和玩伴們,趔趔趄趄上去的,里面安置一張供桌,供桌上是一個香爐,香灰混合著塵埃,有年久的味道,地下一個草蒲團,用來跪拜的,小廟正位上沒有任何神靈的造型,墻壁兩側(cè)有村民用紅對聯(lián)紙寫的祈求庇佑的字,字跡神圣卻又有些潦草,就像這座小廟內(nèi)部的感覺那樣。
再后來,老姨和紅舅住到川道上的一處陽坡了,我也讀到小學高年級了,再也沒有去過河對岸。然而,這處陽坡正對著小廟,我便能在每個晨曦或日落,能在四季的更替里,看到小廟的不同輪廓與樣子。
老姨住在陽坡的新房子里,等于和對岸的生活告別了,我卻時常懷念河對岸的日子。那時,姨們和紅舅都沒成家,老姨家的日子滿是歡聲笑語,農(nóng)家人的日常是炊煙,勞作,也是嬉戲以及歡笑聲里對好日子的期盼。
在河對岸老姨家,夏天沒雨的時候,我和玩伴們玩得最多的游戲是求雨。這些小小年紀的孩子,在空曠的場地里,手拿一枝楊柳,邊跑邊唱,萬明下雨了,萬明下雨了,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跟著跑著唱著,現(xiàn)在想來,這個萬明應該是外面吧,只是陜北人的發(fā)音將其混淆了。如果真的下雨了,最開心的莫過于求雨的孩子們了,認為那是老天爺開恩了,莊稼借此雨水生長了。
有人說,一個孩子有農(nóng)村成長的經(jīng)歷,其情感是豐富的,我覺著,這種豐富還有種萬物有靈的信仰,有了這種信仰,你情感或認知的邊界便被打開了,就像我和玩伴們進入小廟后的神圣之感,就像我們祈雨保護莊稼那樣。而小廟這個地標,對我而言,是精神與情感的,因為我內(nèi)心深處也有個接頭,是被這座小廟勾連著的。
(責任編輯:王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