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進程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漢口老城是歷史與現(xiàn)代交融的典范,探索其在綜合材料繪畫中的平面化表達,不僅反映了藝術家對城市變遷的深刻理解,而且是對傳統(tǒng)繪畫的創(chuàng)新。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綜合材料繪畫中的平面化表達方式,將其運用到城市景觀的描繪,并了解這種表達方式是如何促進藝術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這對于保護城市人文特色、推動城市文化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意義。
一、漢口老城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漢口老城的歷史價值
漢口老城作為武漢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
明代漢水改道,漢口自漢陽分出,靠著通達便利的交通迅速崛起成為商阜,隨著航運貿易的發(fā)展,商業(yè)日漸繁榮,到明末清初,漢口已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是當時的四大名鎮(zhèn)之一。漢口老城濃縮了自漢口開埠以來的百年近代史,記錄著城市的發(fā)展變遷,是武漢歷史的見證者和親歷者。漢口保存有武漢最完好的民國時期歷史建筑和“里份”居住建筑群,這些建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而且是研究武漢乃至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寶貴資料。漢口老城作為漢口曾經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娛樂中心,承載著武漢從傳統(tǒng)商業(yè)市鎮(zhèn)向近代都會轉型的城市記憶。在城市化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漢口既有厚重的歷史底蘊,又有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成果,整潔的道路、老舊居民區(qū)的升級改造重建等舉措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使城市煥發(fā)了新的面貌。
(二)漢口老城的文化價值
漢口老城擁有獨特的老漢口生活氣息,這種氣息不僅體現(xiàn)在建筑風格上,還體現(xiàn)在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中。漢口老城在城市更新中,注重保護和傳承“老漢口”的商業(yè)和生活氛圍。許多獨特的城市文化得以保留,這也為藝術家提供了大量寶貴的創(chuàng)作素材。一代代文藝工作者在這里生活,并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這里是池莉筆下的“她的城”,在這里可以感受方方筆下“武漢人”的魅力,這里有精美的漢繡,這里有動聽的漢劇,這里的風情怎么寫也寫不盡,怎么畫也畫不完。
二、平面化繪畫語言與漢口老城景觀的結合
(一)平面化繪畫語言的定義
繪畫語言是指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繪畫作品時所運用的一系列視覺元素和表達手段。平面化繪畫語言強調二維空間的表現(xiàn),即通過藝術化的處理將三維立體的對象轉變?yōu)槎S平面的圖式。這種語言更注重對平面化效果的表現(xiàn),不主張畫面背景有較大的縱深感,使觀賞者在畫面欣賞中更關注畫面的形式感。
(二)平面化繪畫語言的特點
平面化繪畫語言的運用使作品在構圖、造型、色彩、構成等方面有了獨特的面貌。
第一,構圖的秩序感。平面上的構圖表現(xiàn)在構圖的秩序感上。平面化構圖與西方傳統(tǒng)的繪畫構圖方式有所不同,不再強調畫面的視覺中心點,藝術家通常采用順序式的排列和散點式的放置,對畫面的結構布局、比例大小、疏密變化進行有意識的組織安排。畫面呈現(xiàn)出秩序性的美感,強調畫面的平面構成關系。
第二,簡約的造型。平面化繪畫語言的運用在造型上不再追求“如實”地反映對象的形與體,而是通過拆分、整合、強化、削弱等各種方式對形體進行凝練,提取其特征,然后對其進行個性化的加工。作品可以反映出藝術家自身的主觀審美感受和審美情趣。平面繪畫的造型通常以簡化輪廓的方式對物體進行特征上的強化,化繁為簡,去蕪存菁,將整個畫面當中的內容進行整理歸納,而非簡單的概括,使得畫面條理清晰且有秩序,最終呈現(xiàn)出最直觀的平面化圖示。
第三,個性化的色彩。平面繪畫的色彩表現(xiàn)不再簡單地按照黑白灰素描關系進行組織,而更多出于對畫面形式的考量,受到藝術家主觀情感的影響,注重色彩搭配的和諧,以色彩傳達作者的情緒。比如,亨利·馬蒂斯的繪畫將色彩運用得淋漓盡致,具有很強的裝飾性風格。他在繪畫中放棄了傳統(tǒng)畫面中光影明暗的效果,學習東方藝術中平面裝飾的韻味。馬蒂斯探訪摩洛哥時創(chuàng)作的《丹吉爾的窗戶》,以濃烈奔放的色彩向人們展現(xiàn)了摩洛哥美麗的城市景觀與迷人的風情。
第四,形式感的構成。平面化繪畫語言的使用要求藝術家對畫面形式感有更多的考慮,以使觀者在面對作品時能沉浸到畫面所營造的空間秩序中。這也就要求藝術家在畫面構成上多下功夫,通過點、線、面的組合形成獨特的畫面秩序與節(jié)奏。
(三)漢口老城新貌的平面化表達
筆者實地探訪漢口老城,在積累大量的圖片素材中選取場景,然后對其進行藝術加工。
《經過》小稿(圖1)描繪的是位于漢口江岸區(qū)勝利街的武漢警察博物館二層陳列室內的場景。這棟具有濃郁西式建筑風格的建筑建于1909年,曾為清末德租界工部局巡捕房,也是老漢口租界區(qū)唯一留存至今的工部局建筑,現(xiàn)改造為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筆者以大面積的色塊構建畫面,弱化空間關系,并在色彩上運用深淺不一的顏色使畫面和諧統(tǒng)一。
筆者在創(chuàng)作中首先對照片上的要素進行取舍,去除“雜質”的同時考慮是否需要在畫面中增加新的要素,調整畫面的構圖使其更具秩序感。其次,在造型上以幾何形對畫面進行歸納概括,勾勒出對象的輪廓,完成三維到二維的轉化。再次,在色彩方面通過對建筑、人群的主觀處理使畫面顏色和諧統(tǒng)一而又不失趣味。最后,在畫面中以點線面的組織增加細節(jié),完成對于畫面節(jié)奏的把控,也讓觀者有可以細品的內容。
平面化的語言可以捕捉和表現(xiàn)漢口老城的歷史深度和現(xiàn)代感,將城市的歷史文化價值以一種更直觀、更具裝飾性的方式傳達給觀者,幫助觀者以全新的角度觀察這座老城,感受城市的溫度。這種方式不僅為理解漢口城市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而且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綜合材料繪畫語言在漢口老城景觀中的體現(xiàn)
(一)綜合材料繪畫的定義
綜合材料(MixedMedia),又稱復合媒材,是一種在視覺藝術領域混合運用多種材料的創(chuàng)作形式。在西方美術界,畫種名稱以媒介材料的類別來劃分,如油性材料一油畫,水性材料一水彩。按照這種分類方式,中國畫可以被稱為水墨畫。而綜合材料繪畫是在繪畫中運用多種性質的媒介材料構成畫面的繪畫創(chuàng)作形式,藝術家可以在創(chuàng)作中自由地選擇油性、水性、丙烯、礦物等顏料或者沙、土、報紙、宣紙、麻布、棉紗、玻璃、陶瓷、金屬、化學試劑等物質來創(chuàng)作作品。
(二)綜合材料繪畫的發(fā)展歷程
綜合材料繪畫作為一種現(xiàn)代藝術形式,起源于20世紀。當時的藝術家們開始探索傳統(tǒng)繪畫媒材以外的新材料和技術。他們創(chuàng)新性地使用現(xiàn)成品和綜合媒材構建畫面,在繪畫形式與空間結構上有了新的突破。
立體主義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拼貼作品,以畢加索的作品《有藤椅的靜物》和布拉克的作品《水果盤和玻璃杯》為代表,自此綜合材料繪畫進入大眾的視線。這種將各種材料和技術融合在一起的繪畫形式,實現(xiàn)了更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藝術觀念不斷革新,立體主義、波普藝術等運動推動了綜合材料的廣泛應用。藝術家們不再滿足于單一畫種的材料,而是大膽地將多種材料混合使用,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變的視覺效果。這種嘗試不僅拓寬了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還使藝術作品更具時代感。
20世紀80年代,綜合材料繪畫傳入中國。起初,藝術家們對新材料的使用處于探索階段,主要集中于形式的創(chuàng)新。隨著觀念的深化和技術的成熟,綜合材料繪畫逐漸被主流藝術界接受。如今,綜合材料繪畫已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多樣的材料和技法,呈現(xiàn)出藝術家對當代社會的多元思考。無論是在西方還是中國,綜合材料繪畫都在不斷突破邊界,展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它不僅是一種繪畫形式,而且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思維,引領著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方向。
(三)綜合材料繪畫在《經過》中的運用
在創(chuàng)作中,筆者以拼貼的方式運用了較為常見的材料。其中,創(chuàng)作中的紙質材料包括卡紙、彩紙、宣紙、毛邊紙、報紙,纖維材料包括毛線、棉線、麻線、無紡布,顏料包括丙烯、馬克筆、墨汁、水彩,黏合劑包括紙膠帶、固體膠、白乳膠、UHU膠。生活中的垃圾、廢棄物品也被二次利用,如塑料袋、包裝盒、宣傳單、舊毛衣等等。筆者以拼貼的手法對材料進行解構重組,完成對漢口老城景觀的再現(xiàn)。
《經過》(圖2)用丙烯打底,利用了特殊紙質硫酸紙自身半透明的特性,以紙質材料構成畫面主體部分。陽臺之外的風景先用藍紫兩色的彩紙進行編織,以此作為建筑物墻面,然后在上面貼上一層硫酸紙,最后用馬克筆和彩紙拼貼增加細節(jié)。半透明硫酸紙的疊加使得遠處的物體往后退,與室內景觀拉開距離,增加畫面空間層次。
未來,在創(chuàng)作中可以考慮使用更加豐富的材料,盡可能多地了解不同媒材的特性,并將其特性恰如其分地運用到繪畫創(chuàng)作中。
四、結語
漢口老城新貌在綜合材料繪畫中的平面化探索,是筆者基于對漢口歷史人文的了解做出的創(chuàng)作嘗試。從構圖、造型、色彩、構成四個方面把握平面化繪畫語言的表達方法,以此指導實踐,捕捉和表現(xiàn)漢口老城的歷史深度和現(xiàn)代感。然后借助綜合媒材,用拼貼的方式對已經經過平面化加工的漢口景觀進行最終呈現(xiàn),將城市的歷史文化價值以一種更直觀、更具裝飾性的方式傳達給觀者,幫助觀者以全新的角度觀察這座老城的新面貌,感受城市的溫度。這種方式不僅為理解漢口城市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還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思路。
參考文獻:
[1]李晶.物性與神思的遇合:綜合繪畫材料的拓展與藝術呈現(xiàn)[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2]葉心潔.“平面性”在當代繪畫中的表現(xiàn)[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22.
[3]劉青雨.淺析現(xiàn)代主義繪畫形式語言的平面化表達[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20.
[4]李著.具象油畫中平面化語言的研究[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8
[5]岳沛沛.當代油畫創(chuàng)作中平面化傾向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5.
[6]管閱.西方繪畫中平面化意識的再創(chuàng)造[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4.
作者簡介:
王玉潔,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造型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