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幾個友人到巴塘來玩,說到巴塘的風景,紅藏房、鸚哥嘴石刻、康寧寺古柏、海子山姊妹湖、金沙江大峽谷、茶洛熱坑噴泉、黨結(jié)曾然冰川,還有集高原美景于一身的措普溝和如世外桃源般的格木草原,這些我都能說個一二,可當問及巴塘八景時,我掰起手指說不完整是哪八景,幾人便以此拿我取笑,我也只能一一敬酒致歉。
回來的路上,我依舊在想這事,曾經(jīng)耳熟能詳?shù)陌司?,怎么說忘就忘了?其中幾個景點的狀況,我無所知,這個展現(xiàn)大自然鬼斧神工和人文獨特魅力的八景究竟如何,在我心里留下了一探究竟的念頭。還好,有古人留下關(guān)于八景的文字,并在幾位老人的指點下,我踏上尋找巴塘八景之路。
“八景”最早見于北宋沈括著的《夢溪筆談》,說有個叫宋迪的人,喜歡畫畫,尤其擅長山水畫。他給自己最喜歡的八幅山水畫命名為八景,后逐漸流傳開來,各地紛紛效仿,并由畫轉(zhuǎn)為實景,如著名的西湖八景、燕山八景等,按魯迅先生說,這幾乎患上了“八景病”,巴塘也應(yīng)該是在這個時期有了八景之說。
巴塘作為一個藏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八景之說是怎么來到這里的?又是何人命名的?我查找了一些相關(guān)的史料,并沒發(fā)現(xiàn)出處,也不知是何人所為?而且周邊的幾個縣城,都沒有聽說有以八景命名的景觀,我只能順著歷史的脈絡(luò)去看看。
歷史上,巴塘縣自康熙年間岳鐘琪征西,逐漸成為進藏的重要通道,鸚哥嘴石刻中的《竺國通衢》《孔道大通》便是實物證明,有了驛道和驛站,這里便有了官兵,接著川滇陜客商到此經(jīng)商。他們?yōu)榱嗽诋愢l(xiāng)立足,互相照料,成立財神會,集資修建關(guān)帝廟,同治年間巴塘發(fā)生地震后,關(guān)帝廟重建時當?shù)氐耐了竞唾F族也參與進來,促進漢藏文化的交流。在巴塘或途經(jīng)巴塘的很多官員和文人雅士都會到關(guān)帝廟祭拜并留下墨寶,如“神圣文武”“浩然正氣”“丹心千古”等,在白尚文先生的《巴安縣縣志資料輯要》中就有26個從關(guān)帝廟抄錄的匾額楹聯(lián)。
我想,閑暇之余,他們當中喜好山水的人,登山臨水,各處郊游,面對巴塘美麗的風景和獨特有趣的景觀,觸景生情,創(chuàng)作了不少詩歌,最早關(guān)于巴塘的詩有吳杰仁的《詠巴山詩》:“常持一瓢酒,獨向巴山坐。落日漸黃昏,酩然倚石臥。翠色古蒼松,參天枝黛覆。明月掛喬木,團似鏡錯。如此好風景,能不令人慕。”在贊美巴塘自然風光的同時,表達他們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后來他們被白雪覆蓋的巴山,以巨石為家的桑樹,槐柳一體的奇景,還有在斜陽下霞光萬道的奇石所打動,又看到巴塘的土司貴族們會在春夏之時相約去踏青,到桃園賞花,到溫泉沐浴,到河西板橋上悠然自得地垂釣,到龍王塘柳林里去騎馬射箭。他們被巴塘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所吸引,在贊美的同時根據(jù)約定俗成的八景觀,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名曰巴塘八景。
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完整記載巴塘八景的文字是1907年至1911年,在巴塘辦學的川邊學務(wù)總辦吳嘉謨寫下的八景詩,也就是說這之前,巴塘八景已經(jīng)形成并在民間流傳。另外在巴塘弦子詞中也有專門贊美巴塘八景的歌詞,說明巴塘八景已經(jīng)引起一種文化共鳴,融入了巴塘不同的文化形式中,這也使得巴塘八景得以代代相傳。因此,巴塘八景的產(chǎn)生既有文人墨客的功勞,又有本土民間文化的助力。
1913年劉贊廷任巴安(巴安指巴塘,是1906年改土歸流時,趙爾豐將巴塘改為巴安縣,1951年9月更名回巴塘縣)知縣時,也寫過巴塘八景詩,不同的是,他的詩前都有序,概括介紹每一景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所以我們得感謝劉贊廷,僅憑序就能想象八景的模樣。下面就讓我們跟隨劉知縣的詩走進巴塘八景。
一、巴山積雪
玉柱銀橋鎮(zhèn)歲寒,煙霞倚岫在峰巒。
冰天一色乾坤帶,留作人間畫里看。
巴山藏語稱為喇嘛多吉,海拔4648米,詩人的序在這里就起到解說詞的作用:“距城東南主東南多大雪山,西伸一支名巴山,終年積雪,由遠望之,玉柱銀橋,冰天一色,如在目前,一奇景也?!?/p>
本來山頂有積雪的景色,在高原上來說是極其尋常的景色,它為什么能如此吸人眼球呢?這與它毗鄰縣城的地理位置有關(guān)。巴塘縣城海拔2580米,氣候宜人,冬天即使下雪,雪也只能堆積到半山腰,落到縣城里基本上化了,要看雪景只能遠觀喇嘛多吉山頂,2000多米的高差,讓巴塘的春天很特別,山下已是桃紅柳綠,山上依舊白雪。這種巨大反差在同一畫面中呈現(xiàn),為觀者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我想這就是巴山積雪成為八景之一的原因,也向世人展現(xiàn)了巴塘獨特的美。
這景象在吳嘉謨的詩中顯得尤為明顯:“群山為座地為盤,天外飛來白玉鸞。久被太陽熏不化,時時當作水晶看?!?/p>
世代生活在這雪山腳下的巴塘人,將它視作神山,每月的初一、初三、十五會到其支脈形成的虎頭山上去煨桑祈福,其弦子詞中表達了人們對它的喜愛和崇敬:“水晶般的雪山,名曰喇嘛多吉。一方英雄兒女,生自雪山腳下。
小時候,山頂上一年四季積雪覆蓋,現(xiàn)在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到了七八月就很難看到積雪了。但在桃花開時,白樺林黃時,巴山積雪總能見到,二者讓巴山的美達到了極致,一年能享受兩次視覺盛宴,這算是大自然對巴塘的眷顧吧。這兩年,每當山頂有積雪時,我都會拍幾張照片留作紀念,那是一種寄托,也是一種思念。
二、溫泉沐浴
綠水浮萍艷瀅光,潔身人去話芬芳。
東風不限瑤池浴,軟玉溫香共一塘。
溫泉沐浴就在巴山腳下。“城東三里許,倚小巴沖河北岸有溫泉一處,溫度適宜,每值春夏,無謂男女,自攜酒肉,浴后野餐,為一快也?!笔钦f每到垂柳青青之際,老街上的人們就會煮坨坨肉、打鍋盔,裝上酥油茶,帶上青稞酒,扶老攜幼到此踏青沐浴。這個習俗一直保持到了現(xiàn)在。小巴沖河即巴曲河,是巴塘的母親河。
溫泉沐浴在巴塘藏語稱作“姜瑪茶卻”,即柳樹溫泉。當漫長的冬天過去了,巴曲河邊最先挑破枝頭的便是垂柳,當修長的葉兒掛滿枝條時,春光也亮堂起來,裹了一冬的身體便蠢蠢欲動起來,想到那氤氬繚繞的池溫泉,一方風俗也就成了風景。巴塘的歌卦中就有首應(yīng)景的詞:“我們兄弟姐妹,去柳樹溫泉嗎?不去沐浴也可,只圖大家相聚?!?/p>
在溫泉的盡頭,巴曲河上有橋通向?qū)Π?,當年河上是一座木橋,人們可到對岸的垂柳下,草壩上游玩、聚餐?939年孫明經(jīng)先生到巴塘時曾在溫泉中沐浴,并拍照留念,為溫泉沐浴留下珍貴的圖片資料。
當年修建巴塘縣中山廣場的傅德荃團長也曾出資重修這個澡堂,名為健康溫塘,供人洗浴,在河對岸修建有紅亭子,供人休憩。我曾在史書中看到,當年這一帶稱作紅亭子,原來是河對岸修建有一紅亭子而得名。
1940年,江安張雨湘奉命視察康南北,到巴塘后,他在作《巴安健康溫塘》序時,其中有一句“如健康溫塘之清潔幽麗者,環(huán)康區(qū)之中無有也”。這些說明溫泉沐浴當時在康區(qū)名動一時。
1992年我參加工作時,分在小壩村小,上山下山,要經(jīng)過此處,有時會在這里歇腳,泡下溫泉,以消除疲勞,放松身心。此后幾年,水溫卻在逐年下降,漸漸不適合洗浴了,如今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到了春夏還是有人結(jié)伴在柳林中休閑玩耍。
三、古桑抱石
懸根盤石奠巴安,半壁西南化紫壇。
一瓣馨香憑父老,行人莫作畫圖看。
可以說懸根盤石,石樹相擁,讓其成為世上的奇景。序中言:“北門外一石高三尺許,上生一桑,其根盤石入地,枝干茂密,土人敬為神樹,香煙不斷,一古桑也。”其中的北門早已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經(jīng)北門的路如今稱作古桑抱石街,沿街走到甲日龍村,向東就能看到高大挺拔的古桑。
巨石東北高、西南低,東面刻有“蟾影”二字,左側(cè)有落款,為袁州辛文彬,袁州就是今江西省的宜春市。1795年至1802年,他在巴塘擔任糧務(wù)委員,管理軍需糧餉、軍械的運輸、分配、守衛(wèi)等事宜,同時兼理地方事務(wù),節(jié)制管轄土司。右側(cè)為時間清嘉慶丁巳,即1797年,距今已兩百多年,可見此景在兩百多年前就已蔚為壯觀。
古人認為“古桑抱石”是月宮中桂樹和蟾蜍投下的影像,辛文彬據(jù)此寫下了“蟾影”二字,也有老人講這塊巨石形似蟾蜍,是月宮中的蟾蜍下凡到人間,護衛(wèi)這株桑樹,于是桑樹便成了神樹。
這棵桑樹為了能在石頭上生存,樹根在石上形成了巨大的樹瘤,如盤臥的巨龍,樹瘤的周長達到了7.4米,已和巨石合為一體。為了汲取養(yǎng)分,經(jīng)過幾百年的生長,樹根已經(jīng)從石縫間深深地扎入土中。
每次來到樹下,我就會想起小時候和小伙伴在桑樹洞中玩耍時的情景。當時樹干是中空的,可以容下四五個小學生,20世紀80年代末,人們?yōu)榱吮Wo它,將樹洞用土石封上,也就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
巴塘藏話稱古桑抱石為“扎哇斯”,閑暇時巴塘人會拉起弦胡,跳起弦子,這樣唱道:“磐石孕育神樹,名曰古桑抱石。一方熱土之上,豈能不是珍寶?!?/p>
1983年,河流發(fā)育史專家楊聯(lián)康徒步考察長江時來到巴塘,專門去看古桑抱石。他見到此景后說:“古桑抱石,石抱古桑,四周良田,洋洋大觀?!睋?jù)他考證,古桑抱的石巖是塊石灰?guī)r,而石灰?guī)r只能在海底形成,也就是說古桑抱石是滄海桑田的見證。1985年8月8日,巴塘縣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古桑抱石榜上有名。
四、暖石回陽
奇石生磷分外光,彩霞十丈斗斜陽。
補天若得女媧煉,多少玲瓏飛上蒼。
暖石回陽是一塊巨石,在巴塘藏語中稱為“多色旁”,據(jù)說這塊石頭是1960年左右被毀,為何被毀,已無從知曉了,這個霞光萬道的奇景,便不復(fù)存在了。所幸還有詩人的序:“城西北數(shù)武平地一石,高丈余,生身碧磷,每值斜陽,霞光萬道,一奇景也?!背俏鞅?,是指城墻的西北,數(shù)武指不遠處,如今城墻已不見蹤影,聽老人們講,大概位于現(xiàn)在郵政局門口的那棵大槐樹下方。
聽曾見過此石現(xiàn)已88歲的志瑪斗斗老人講,此石的顏色呈暗紅色,可能是因為含紅磷的緣故,但老人說沒見過霞光萬道的景象,可見它如序中所說,要等太陽西下時和石頭形成一定的角度時才會發(fā)生。
在《巴塘志苑》中,張玉林老師留下了一張暖石回陽的照片,可以看出石頭的形狀很奇特,好像長了一個頭,可惜的是張黑白照,看不出石頭的顏色。
關(guān)于暖石回陽,藏戲團的西饒老師講,他聽已故的小曲珍老人給他講過一段歌詞:“生于巴塘田間,是那金色石包。為何吃穿不愁,得此石包恩惠?!备柙~中說的是此石的另一個奇特之處,它周邊農(nóng)田出產(chǎn)的糧食產(chǎn)量要高出其他地塊。他還說晚上用手去觸摸這塊大石包,還能感覺到有余溫,說明白天石頭吸收的熱量久久不會散去,這可能是農(nóng)田高產(chǎn)的原因。
今天的我們,只能憑古人留下的這兩首詩,來想象暖石回陽那霞光萬道的景象。吳嘉謨寫的同劉贊廷有異曲同工之妙:“奇山砰磷頗異常,和光暖氣斗斜陽。而今倘得女媧煉,快睹火龍飛上天。”
這兩首詩中都突出了暖石回陽的磷光效應(yīng),這種景象在自然界很少見到,當夕陽斜照時,石上變幻出奇特的光芒,可以說是一個奇異的景象,把它列入巴塘八景也就不奇怪了。雖然它已經(jīng)不見了,但并不妨礙我們談?wù)撍钠嫣刂帯?/p>
五、老柳夾槐
樹老無花幾百秋,小槐一體共同修
嗤他世上薄情輩,卻少聯(lián)歡到白頭。
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感懷,如今依然有警世的作用,可惜的是這個景觀也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今天的我們雖然不能親眼看見老柳夾槐這一奇特的景觀,但在詩人的序中,我們依然能感知它當年的模樣:“南門外岳公橋西,有老柳一株。因年久身空,由朽處生槐,形同一體,世人奇之?!痹诎吞量h城及其周邊還生長有十多棵高大的老槐,其中位于老街上的并蒂槐最為出名,也就是說槐樹在巴塘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中空的柳樹里長出的槐樹。
據(jù)說,岳公橋為岳鐘琪大將軍西征時所建,現(xiàn)更名為團結(jié)橋,橋身抬高,已不是當年的模樣,現(xiàn)在很多巴塘人都保存有孫明經(jīng)先生在原南門前拍攝的全景照,可以清晰地看到岳公橋。我曾試圖從這張照片上找到這棵奇特的樹中樹,但將圖片放大后,仍然沒找到那棵樹,可能位置還偏西,或者當時已經(jīng)被毀。
后聽志瑪斗斗老人講,老柳夾槐在原老政協(xié)的河邊,她還說當年兩邊的橋頭上各有一塊碑,但不記得碑上寫有什么,至此沒有人能講清它什么時候沒了,雖然現(xiàn)在有人畫老柳夾槐,但總覺難有神韻。
和吳嘉謨先生的詩相比,明顯看出劉知縣是化用了此詩:“老樹曾經(jīng)幾百秋,新槐緊抱幾生修。嗤他世上薄情人,卻少同偕到白頭?!睕]想到,兩人面對老柳夾槐的感受如出一轍一一對薄情的憎惡。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真有那么難嗎?但人類對這個命題永遠是無奈的。
老柳夾槐,中空的柳樹中生出一棵槐樹,是一種什么樣的機緣巧合才能如此,我們永遠想象不了,這便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
桃李千株齊待舞,散香不讓武陵春。
桃園賞花位于桃園村,藏語稱為“道冉”,序中描述的和現(xiàn)在幾乎無二:“城南四里許,有桃李數(shù)十株,每值春節(jié),攜酒觀賞士女如云。”
在巴塘的史料中也有相關(guān)的記載:“每年桃花盛開之時,巴塘的土司、貴族會邀請官員一同賞花,在桃園村搭帳篷,飲酒作樂,直到花謝,漸成一景?!钡覉@賞花講求的是時節(jié),一旦錯過,我們就要用一年的時間去等候,因此每到春天,人們都會蜂擁而來,以解相思之苦。不過你要小心,巴塘的春天會騙人,最早開放的不是桃花,而是杏花,看似相同,卻大不同。桃花開時,如粉色的云霞般燦爛奪目。
桃園村自古以來也是進入西藏的必經(jīng)之地,前有川藏驛道穿村而過,今有國道318線。今天我們依然可以沿著原古道一線去觀賞桃花。這里的桃花看似雜亂,但高與矮的組合,多與少的搭配,還有一兩株驚世獨立的,不由得讓人停下腳步來欣賞,因為桃花太多總會錯過一些景點,而這些都是回來后與朋友分享照片和視頻的過程中知曉的,多多少少會有些遺憾,但又有誰說遺憾不美呢?
此間桃樹不管是長在田邊、紅藏房間,還是在山崖上,都被大自然分割得恰到好處,同時有了紅藏房和麥苗的映襯,更讓桃花的美別具一格。疏影橫斜一枝在綠油油的麥苗中,是諸多攝影者在這里拍攝必有的一種取景手法,更有甚者在賞花的同時穿上精美的藏裝,在桃紅麥綠間留影,想把春天留住,誰承想此舉會驚艷眾多的游客。
可惜當年孫明經(jīng)先生到巴塘時是11月,沒能留下關(guān)于桃園賞花的圖片,不然先生肯定會去賞桃花,讓今天的我們體會一下“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意境。如今除了桃園賞花,縣城周邊還有好幾處觀賞桃花的地方,如四里龍、巴楚河畔、三家村。
六、桃園賞花
七、板橋垂釣
綠映金江十里堤,傍花待繞小橋西。
一竿一釣巴山月,日落云潭萬樹低。
南山柳綠幾番新,惹得芳菲無限顰板橋是指架在巴楚河上一座藏式伸臂木橋,位于河西,橋面上鋪著木板。當年到河西全靠此橋,為便于車輛通行,如今木橋變成了水泥大橋,名為夏桑橋。桃花時節(jié),魚兒會逆水而上,垂釣者們會相約到板橋下守釣,漸成一景。
聽河西人介紹,這座橋重修過幾次,而且每次橋的樣式也不同,我在巴塘縣檔案館找到幾張不同時期夏桑橋的老照片,各個時期的板橋都有其獨特的造型,和孫明經(jīng)先生照的相片對比一下,現(xiàn)在的橋兩邊已經(jīng)修成河堤,兩岸的人們就不再怕夏天漲水,只是到河邊,需繞道而行。
而詩人眼中是這樣的景致:“西門外騎巴楚河帶,兩岸槐柳數(shù)十株,綠蔭垂釣,為一特景?!碑斈旰舆叺幕绷?,如今只見一棵高十余米,粗達4.3米的老槐挺立在河邊,已無法再現(xiàn)當年垂釣之景了。
聽村中的老人講,20世紀80年代,橋下的魚很多,站在木橋上就能看到魚群在水中來回游動,巴塘弦子詞中是這樣描繪橋下漁夫垂釣的情景:“在那夏桑橋下,匯聚眾多漁夫,若不集中心神,怎能釣上魚兒?!?/p>
按現(xiàn)在的話來說,這里是周末休閑娛樂放松的一個好去處。我曾看到過一張照片,戴有清朝官帽的官兵們在橋邊,有的站起,有的坐著,似在此處游玩,可惜的是當時忘了拍照,已記不清是在哪兒看到的。還記得讀初中時,巴塘中學有幾個老師都喜歡到此橋下釣魚。到了夏天,河西村的青少年,喜歡從橋上躍下玩跳水。如今你還記得曾經(jīng)的釣魚人和跳水的少年嗎?
我不知板橋垂釣承載了多少人的記憶,在前人的描述中,它的確是個好去處,沿河的風景更是讓人看不夠,如今事過境遷,卻成了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八、柳林較射
沒想到的是,詩人到此時就沒有了較射之事。如今的巴塘,也沒能恢復(fù)射箭這一競技活動,我們只能從古人寫的文章中了解柳林較射一事。
講武當年事已遷,空留跡址憶前賢。
一灣綠水千株樹,避暑人為九夏天。
我們根據(jù)序中所說去看看:“城里南二里許,有龍廟一座,前為巴楚河,沿堤老柳數(shù)十株。每值春夏,人民于此避暑,名曰逛柳林子,驃馬較射,酒醉歌舞,一娛樂場地也。
據(jù)此我們知悉柳林較射之地是在龍王塘,龍王塘是因此地建龍廟而得名。聽老人講,龍廟是當年求雨的地方,位于龍王塘西南角的龍眼泉附近,如今不見龍廟,只見巴楚河邊十幾株郁郁蔥蔥的老柳在風中搖曳,似乎在告訴我這里就是柳林。
這里建龍廟是因為此地的龍眼泉,一年四季泉涌不止,甘冽無比,有時縣城停水,人們就會到此取水,早些年“香茗居”開張那段日子,取此泉中之水,煮水泡茶時為一景。
我時常到這里看泉,坐在泉旁老樹的根上,在疏枝橫斜間看它汨汨流入巴楚河水,那份坦然會油然而生,掬一口在嘴里,讓你遠離城市的喧囂,讓浮躁的心歸于平靜,常想:“此水應(yīng)在瑤池仙界中,常在此間神仙也不換。”如今還有很多人到此游玩。
龍王塘在藏語中稱為“南玉地”,每年巴塘的藏戲團,也就是“降嘎然”,在這里跳藏戲迎夏和送秋,巴塘人稱為“亞索”和“央勒”,特別是央勒節(jié),巴塘人會在龍王塘搭帳篷,在此看藏戲,跳弦子,打平伙,狂歡七日,如詩人所說是一娛樂場地。
如今柳林依舊,今天的我們只能在此想象當年驃馬較射,百步穿楊的情景。而龍王塘依然是巴塘人踏青、避暑、游玩、看藏戲的好場所。
在劉贊廷的序中,出現(xiàn)有方位詞,如城西、城南,以及北門、南門和西門,這是因為巴塘當年有城郭。據(jù)《巴塘縣志》記載:“1912年4月,藏軍進犯川邊,顧占文率眾壘卡御敵,連接民房,鑲以墻壁,又建四門,是巴塘形成城垣之始。”四門以東西南北命名,如今只有城垣南門的遺址還在,靜靜地立在南門下,仿佛還能聽到當年的槍炮和吶喊聲。
巴塘八景的文化記憶讓人難以忘懷,這些詩畫般的名稱,給人無盡的遐想,一直以來被人們稱道,可惜的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暖石回陽、老柳夾槐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溫泉沐浴和柳林較射只見其景不見其事了,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為了建設(shè)好通往河西的路,板橋垂釣的藏式伸臂橋變成了水泥大橋,從此釣魚人了無蹤影,只剩下巴山積雪、古桑抱石、桃園賞花還能激起人們對巴塘八景的向往。其實,人世間有時就是這樣,唯有殘缺了,才發(fā)現(xiàn)它們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