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和文學的浩瀚星河中,諸多名師佳作宛如點點繁星,其光芒熠熠生輝,隔著幾千年的時光,照耀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走廊和精神空間。作為中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靠一支筆走下來,并用美元潤筆的中國文人,林語堂在雙語寫作和翻譯領域的卓越成就,使他在海外獲得了廣泛的認可。林語堂曾兩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留下的“文化瑰寶”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重要遺產(chǎn)。
林語堂妙筆生花,為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所作出的貢獻可圈可點,成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一道亮麗風景。林語堂把高深的中國哲學文化編譯到海外,將《道德經(jīng)》《尚書》以及中國詩歌、散文、寓言故事等中國文化典籍演繹成《中國的智慧》等西方讀者耳熟能詳?shù)陌割^讀物。經(jīng)由林語堂先生的譯筆,萬世師表的孔子、道法自然的老子、逍遙自在的莊子、豪放灑脫的李白、忠貞不渝的屈原等人進入了西方讀者的閱讀視野,濃縮成中國文化和東方智慧的人格表征,使西方讀者將其引為精神知音,讓西方世界一探“智慧的經(jīng)緯”。這種成功的跨文化書寫藝術和傳播方式在我們強調(diào)“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尤其值得深刻反思。那么我們不禁會提出一個疑問,這本向西方讀者譯介中國的智慧文化的書,究竟是如何編譯的呢?這本書的內(nèi)容編排是否有章可循呢?其中包含了哪些編譯邏輯和文化意蘊呢?
一、思想流派的重要性
《中國的智慧》為什么將《道德經(jīng)》安排在了最前面?為什么對老莊的思想的詮釋寫在書的最前面章節(jié)?那就不得不提到其重要性了。林語堂認為,“如果有哪本書可以說本身為我們闡釋了東方精神,或?qū)斫庵袊说男袨樘卣鞣浅V匾?,包括實際上‘那些隱秘的方面’,這本書就是《道德經(jīng)》如果有哪本書提出反對現(xiàn)代人五花八門的活動和無用的忙碌,我又會說是老子的《道德經(jīng)》。這是世界哲學中最深刻的書籍之一”。道教和佛教在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述。作者認為,對于這個好斗的現(xiàn)代世界的即時問題而言,讀老子的著作要比讀孔子的著作更為重要。
重要性原則無疑是林語堂在編撰《中國的智慧》一書時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當時,中西方社會都處于混亂狀態(tài),人文學科也面臨著低迷的境況。林語堂在《中國的智慧》開篇第一部分《中國的玄學》中就提出“我認為,現(xiàn)代世界的混亂是因為生活節(jié)奏哲學或者任何與其相似的遙遠思想的完全缺失,而這些內(nèi)容可以在老子和他出眾的門徒莊子那兒看到”這樣的看法。林語堂深刻認識到,在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中,人們對于生命的節(jié)奏、內(nèi)在平衡和和諧的追求變得非常重要。西方社會在面臨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以及戰(zhàn)爭帶來的破壞和混亂時,缺乏一種能夠指導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哲學體系;而中國的智慧恰恰提供了一種與這些社會問題相呼應的思想體系。所以,林語堂將老莊學派“清靜無為”“順應天道”等道家思想編排在最前面,以求用中國智慧喚醒讀者對當時混亂社會的思考。
曾國藩曾經(jīng)潛心苦讀《道德經(jīng)》《南華經(jīng)》這些道家與佛學典籍,想要憑借這些智慧,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然而,書籍只是他心靈之旅的一種工具,真正使他個人轉(zhuǎn)變的是他心態(tài)的變化。他年輕時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后來又領軍作戰(zhàn),用法家的嚴刑峻法來治軍治民。儒家與法家思想的雙重影響,讓他的思想變得僵硬。而且他性格剛硬,讓他在旁人眼中顯得缺少寬容與器量。久而久之,他難以與周圍的人達成共識,最終被排擠出去。在深刻的反思中,他汲取了道家的無為與辯證的智慧,真正領悟了老子所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jīng)》)的哲理。他領悟到,那些性格過于剛強之人,往往難以承受外界的挫折,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失去了人性本有的彈性。相反,那些看似柔弱卻能腳踏實地的人,卻能在社會的洪流中捕捉到機遇,成就非凡人生。
此外,林語堂還介紹了儒家、墨家等其他重要思想流派,它們在中國文化史上也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道家強調(diào)自然規(guī)律和無為而治,儒家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是仁、義、禮、智、信等思想,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和節(jié)用等思想,這些思想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多元化格局。
因此,林語堂極可能根據(jù)各章節(jié)內(nèi)容的重要性和代表性進行編排。他也許想將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體現(xiàn)中國智慧的內(nèi)容放在重要位置,以便讀者能夠更快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感受到這些文化的深邃。
二、體裁呈現(xiàn)有分類
體裁是指所有藝術作品的類別和樣式。隨著藝術反映現(xiàn)實的多樣性,以及藝術家在作品中提出的審美任務,其藝術結構在歷史上具有某種穩(wěn)定的形式。林語堂《中國的智慧》之中就有摘選了不同體裁的作品。
首先是散文。在我國古代,為區(qū)別于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jīng)、傳、史書在內(nèi),一律稱為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道德經(jīng)》《孟子》《莊子》等,這都是先秦時期的散文。全書前兩部分《中國的玄學》和《中國民主文獻》,所選取的是來自道家、儒家、墨家等學派的文章以及《尚書》中的選篇,均屬于先秦散文。其中,老子、莊子、孟子、孔子等人的文章屬于先秦諸子的哲理性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不記專人專事;而《尚書》中的選篇則屬于歷史散文,以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主。
其次就是詩歌,屬于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它用高度凝練的語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并且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和韻律,能夠表達作者豐富的情感。第三部分《中國詩歌》,包括了古代詩歌、民間詩歌、戲劇詩等多種類型。其中,有選自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的古體四言詩歌,有屈原代表性的楚辭《大招》,有“詩仙”李白的多首代表詩作,體現(xiàn)出中國詩歌在不同時期發(fā)展的不同風格及其特色。此外,林語堂還選取了中國人所熟悉的孟姜女的傳說,并且以“鼓詞”即中國民間詩歌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用詩意的語言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和忠誠,是對人性中美好的部分的贊美。林語堂選取的流行的中文戲劇選段《尼姑思凡》,屬于戲劇性詩體,表現(xiàn)了典型的中國式雅謔和非宗教態(tài)度。其語言運用具有深刻的文學價值,唱詞生動、形象、夸張,獨具特色,既符合戲曲表演的特點,又能夠深入人心。其詩意的唱詞頗具感染力,反映了古代女性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人性的覺醒與追求。僅在《中國詩歌》這一章節(jié),就囊括了多種詩歌類型,可見林語堂選材之廣泛。
隨后,第四部分《中國人生活隨筆》,林語堂介紹了中國優(yōu)秀且典型的短篇故事以及清代文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其中,這些短篇故事又包括與《圣經(jīng)》故事類似的審判故事、有趣的民間故事、典型的鬼怪故事以及真實的歷史故事。這些都在以故事化的口吻向世人頌揚著中國古人的智慧。在中國文學史上,《浮生六記》堪稱奇書。與此前的小說或散文相比,它在題材或形式上都顯得別具一格,無心立異而自成特色。以一個毫無名氣的作者,隨意抒寫一些家常瑣事,卻能壓倒翰墨老手的刻意之作,在文學史上占據(jù)一席之地,這是一種耐人品味的文學現(xiàn)象。書中的智慧體現(xiàn)在對人生的獨到見解和洞察上。林語堂將《浮生六記》編譯進來,以現(xiàn)實中的愛情和婚姻為生活主線,重現(xiàn)了普通人的現(xiàn)實生活,讀來讓人甚是感慨,讓西方讀者體味著當時中國社會的一個普通人的百態(tài)人生。
最后,第五部分《中國睿智與智慧》,選取了古代文本中優(yōu)秀的哲學家寓言、中國詩人家書、魯迅先生的醒世語以及流傳廣泛的百句諺語。這都屬于篇幅較小但哲理深刻的文字,有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讀者讀起來頗受啟發(fā),耐人尋味。寓言故事,它們短小精悍,卻儲藏著深刻的道理,傳播著領悟人生的真諦;家書,則是人與人之間真摯情感的交流,傳遞著血濃于水的親情;名言警句,是智者的智慧結晶,閃耀著人類思想的火花;而諺語,更是民間智慧的體現(xiàn),是勞動人民口口相傳的生活實踐。這些思想內(nèi)容都會代代相傳,讓人們在生活中不斷得到啟示。這些文化元素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多彩和深厚底蘊,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中留下的財富,能為后人提供指引。如此,這些寓言故事、家書、名言警句和諺語可以歸結為文化傳承的瑰寶或中國人千年傳承的智慧。
三、歷史階段有先后
林語堂在《中國的智慧》一書中,確實在某些章節(jié)中采用了按照歷史階段或時間順序的編寫方式,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中國的智慧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演變過程。這樣的編寫方式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色和變遷。
總的來看,《中國的智慧》這本書從其歷史階段編寫原則來看,大體上是從古代到近代的順序進行敘述。例如,開篇從先秦時期的哲學思想開始,然后逐漸過渡到漢唐的文化繁榮,再到宋明理學的興起,最后涉及近代以來的文化變革等。
首先,本書講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由此引出孔孟老莊等哲學家思想流派。這些時期都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階段,林語堂通過對這些時期的思想、文化、藝術等方面的介紹,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其次,進入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后,林語堂關注到這些時期的文化繁榮和變遷。他想將這些時期的詩、詞、戲劇、諺語、家書等文學藝術的輝煌成就,以及這些時期在哲學、宗教、思想和生活狀態(tài)等方面的進展,介紹給西方讀者。
最后,林語堂將視角轉(zhuǎn)向近代以來的中國??紤]到近代中國在面對外來侵略和內(nèi)部變革時的文化反應和轉(zhuǎn)型的時代背景,他也關注到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文化運動以及與現(xiàn)代世界的接軌過程,于是將魯迅醒世語和一些引人深思的諺語介紹給西方讀者。林語堂《中國的智慧》一書中魯迅醒世語與百句諺語所傳達的中國智慧涵蓋了社會批判、人性反思、道德教育、為人處世、生活智慧以及社會觀察等多個方面。這些充滿人生哲理的智慧也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思考。
通過這樣的編寫方式,林語堂在《中國的智慧》中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從古代到近代的連續(xù)性和變遷過程。線性的歷史階段的排布能夠讓讀者產(chǎn)生通順的閱讀感,不會產(chǎn)生從古代直接到近現(xiàn)代再到古代的轉(zhuǎn)變,能夠減少時代轉(zhuǎn)變帶來的割裂感,使得讀者能夠系統(tǒng)地了解中華文化的發(fā)展脈絡和主要特點。
自《道德經(jīng)》之玄妙,至孔孟莊之儒道深邃,詩詞歌賦之韻律悠揚,寓言故事與生活隨記之趣意盎然,再至家書諺語之生活哲學,無一不彰顯著中華智慧的博大精深。這份智慧,宛如涓涓細流,滲透于生活每一道縫隙,難以言喻其全貌,卻又無處不在,熠熠生輝。對于渴慕探尋古老中華智慧之光的你,或許正面臨書海茫茫,無從擇取的困惑。而林語堂先生的《中國的智慧》,恰似一盞明燈,指引著迷航者前行的方向。它引領你初步領略那些經(jīng)典智慧的輪廓,進而指引你深入研讀,逐步沉浸于那浩瀚的智慧海洋。
林語堂先生,不僅為翻譯之大家,更是編譯之高手。他在翻譯中華智慧之時,不止于文字的簡單對應,而是深入思想流派的精髓,考量多種體裁,遵循時間脈絡,精心挑選文本,巧編巧譯,使翻譯與編纂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于《中國的智慧》一書中,林語堂先生別出心裁,各章節(jié)錯落有致,全方位、深層次地展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璀璨智慧和獨特魅力。他以生動的筆觸,引領讀者領略超然的智慧、道德的源頭、盎然的詩意、人生的哲理與千年的傳承,使讀者于字里行間,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此書,實為向外界詮釋中華文化瑰寶,彰顯其不朽智慧的上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