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不知不覺中,您已走了兩年!
您一定知道,出殯那天,看著您含笑的遺像,想著您生前的身影,我痛哭不止。人的一生就是這樣:聚聚散散,笑笑哭哭。聚是暫時的,散是必然的。生命始于自己的哭,正于別人的哭。
離開墳地的路上,一位鄰居勸我:“別哭壞了身子,有的兒女死了爹娘,也不像你哭叔這么痛!”三叔沒了,我為啥哭得那么痛?簡單回答,我敬佩您,又同情您:因多種美德而敬佩,又因不幸遭遇而同情。
您對我的好,我全記得。初三暑假時,您手把手教我把高粱稈破成薄薄的篾子,編織出白亮亮的涼席;上學時,您支持我學習,把一口精致的紅木箱送給我;大學畢業(yè)后,您帶我去地區(qū)、赴縣城幫我聯(lián)系工作單位,盡管未能如愿,可那份關(guān)切我切實感受到了。
您當過兵。您有硬朗的身板,倔強的秉性,樂觀的心態(tài)。您曾對我講,您差點兒參加了珍寶島戰(zhàn)役,第二梯隊已經(jīng)拉上去了,您屬于第三梯隊,槍栓擦得鋰亮。那時真是一人當兵,全家光榮。每逢過年,大隊就會動用宣傳隊,擂著鼓敲著鑼,一窩蜂地擁入爺爺奶奶家里慰問,有的在門口釘上“軍屬光榮”的牌子,有的到堂屋貼年畫,有的搶起掃帚清掃院子,有的搶起水桶去打水…
您在軍營摸爬滾打好幾年,扔下槍管,又回家操起了鋤頭。論侍弄莊稼,您算不上行家,但是您算得上最投入的人,不管是時間、精力或是成本。同樣的地畝,您的產(chǎn)量往往比別人高出一些;同樣一車西瓜、一囤花生,您賣的錢總會比別人多出一二。這一點,誰說不服也不行。究其原因,還是您善于把握農(nóng)時,懂得如何保護來之不易的果實,又天生一張伶俐的嘴巴。
錢攘在手里,您總是精打細算,把錢用到必要處、關(guān)鍵時,一塊錢當作幾塊錢花。您不吸好煙,不喝好酒,不穿好衣裳,不買貴重物品。一件油綠軍棉祅,您穿了一年又一年,補了一片又一片,直至褪成了白色,洗成了一攤“面筋”。開了源,節(jié)了流,久而久之,錢袋子便有了生機,不再癟癟的。在我的記憶里,您沒怎么缺過錢,幾乎沒有借過賬、貸過款。應(yīng)該說,您是一個成功農(nóng)民的典范。
可是,三叔,恕我直言,您又太過于節(jié)儉了,以至于別人有些看法。畢竟,社會上喜歡出手大方的人居多,該花不花,人家就會瞧不起,私下議論他小氣、摳門兒。這一點您是清楚的。其實,您未必占了別人多少便宜,只是缺少施舍罷了。越是有錢,越容易招風引雨。指手畫腳的人呢,著實讓人煩心。當然,他們也不一定都說錯了什么話,有時還心存善意。只能說,是社會環(huán)境變了。
不舍得吃喝穿戴,您攢下的血汗錢花到哪兒了?這一點我是知曉的,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度及人來客往的花銷,這些錢幾乎全被用到幾個學生身上。
您雖是農(nóng)民,學問不大,卻出奇地重視教育。起初,一弟兩妹的學業(yè)并不怎么優(yōu)異,但您沒有灰心,總是把希望的風帆高高扯起。許多年,您騎著一輛破自行車,老往縣城跑,去回中、奔睢中,叩教育局、訪人事局,跑了多少趟,穿了多少風,納了多少雨,連您自己都說不清楚。趕上飯時,您按按口袋,也舍不得買個燒餅、喊碗燴面。您的言行鼓舞著幾個學生,他們都很爭氣,先后考取了理想的學校,找到了正式的工作。不能不說,這是您一生的得意之作。遍觀全村,像您這樣把三個子女全部帶上成功之路的,算是鳳毛麟角。
隨著子女相繼成家立業(yè),您和嬸子就像勤勞的蜜蜂一樣飛南去東,忙活著照看花朵般的孩子。忙碌著,也就幸福著。
不料,心臟病在暗地里悄悄醞釀。家人一再勸您住院治療,可您怕花錢,一直扛著,遷就著,直到病魔呈發(fā)酵之勢…
廣州的某家醫(yī)院是您一睡不醒的地方,也是家人夢碎的地方。整整一天的手術(shù),一直滲血不止。您被轉(zhuǎn)到重癥監(jiān)護室搶救后,家人無法接近,煎熬多日。誰料想,當救命錢還在像楊葉一樣拋撒的時候,鮮活的生命早已遠去了…
三叔,我為您守靈兩日,算是對您最大的孝敬。入殮時,妹夫把幾樣小物件恭恭敬敬地放到您的身邊,其中有一瓶半斤裝的“隨王府”酒。十多年前,我送給您一箱“隨王府”,談不上什么好酒,您卻一直不舍得喝??磥?,我以后上墳應(yīng)該給您送上“舍得”酒。
奧運迷
“奧運迷”,我的綽號,意思是愛看奧運會比賽,著了迷。這綽號不是別人送的,而是我私下給自己起的。你說怪不怪?
又逢四年一度的體育盛事一巴黎奧運會。盡管沒有條件去法國埃菲爾鐵塔附近現(xiàn)場觀看,電視、手機我總可以看吧。在運動會大半月時間里,我依然是熬夜,依然是憔悴,誰也勸不住。農(nóng)村抱窩的母雞也許就是這個狀態(tài)吧。
“最近忙啥啦?”前天下班時,一位多日不見的同事問我。
我理直氣壯地回答:“忙啥,忙工作啊,工作之余觀看奧運會比賽?!?/p>
“看比賽,你?”他驚異地上下打量起我來,似乎覺得我是一個陌生人。
我感覺有些不好意思了,應(yīng)付道:“是的,天天看。你不也看嗎?”
“我才不看這呢,爭來爭去,沒啥意思!”他說著,一拐彎,混雜在人流中。
我也曾主動問過幾個同事,會不會觀看奧運會比賽?有青年,有壯年,他們好像商量過一樣,都表示不感興趣我有些失望。放在以前,奧運會很受大學生及各界人士追捧。中國隊拿多少金牌,排第幾位,誰打破世界紀錄了,那是眾人久談不衰的話題。無數(shù)體壇名將,如許海峰、郎平、王軍霞、劉翔、林丹…都是國人心目中的大英雄。文化品位、奮斗精神、愛國情操,全都體現(xiàn)在對奧運會的注目中?,F(xiàn)在,眾人卻漠然置之。我無奈地發(fā)問:“到底怎么了?”
那么,他們的業(yè)余生活怎樣呢?我想,大概率地逃不出一個答案:玩手機。是的,社會進入瘋狂的手機時代,人一旦離開了手機,簡直不能活。
當然,我沒有與愛好打球的幾個同事交流,他們的眼光一定緊町著奧運會,而且比較專業(yè)。畢竟人各有志,愛好有別,熱愛體育者也大有人在。
其實,我不擅長體育。我沒有毅力,更缺少悟性,打球、運拳、下棋、跳繩,做啥啥不行。但是,我關(guān)注體育:覽體育新聞,觀體育比賽,尤其中國的優(yōu)勢項目,乒乓球、羽毛球、體操、跳水、舉重、射擊,還有女排、女足、女籃等。每遇重大比賽,特別是奧運會,我都傾情投入,好像這些比賽的勝負與我有什么關(guān)系。這種荒誕離奇的習慣,應(yīng)算作我學生時代留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吧,從高中至大學的那些年,我?guī)缀跆焯烊髾谘鲋^看體育新聞,有時為了一場比賽,跑好遠去看人家的電視。比如,女排決賽、乒乓球決賽,那是在本地無法花錢買到的盛宴。我還多次自費訂閱過《中國體育報》呢。遍觀同學同事、親戚朋友,均無人步我后塵。由此可以窺見一斑。
有時我也搞不清楚,幾十年如一日地關(guān)注體育,到底為了啥?自己是不是“體育愛好者”,算不算“球迷”?不講怎么定性,也不論別人如何褒貶,我就是我,對體育不懈地關(guān)注,樂此不疲地關(guān)注,而且是一個“奧運迷”。
這不,巴黎奧運會一來,我就全力以赴了,一個人把門一關(guān),不分晝夜地享受比賽??磰W運會,就像過年,有佳肴,有快樂。每年除夕,與家人熱熱鬧鬧喝酒、吃餃子,再看春晚,這是一年最愜意的事情。一場重要的奧運會比賽,勝似一場春晚,潮起潮涌,懸念迭起。看著選手們激烈角逐,覺得心里踏實、愉悅,有說不出的滿足感,一切煩惱和憂愁都被拋到九霄云外??吹矫钐?,我還會從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或滿上一杯酩餾酒,切幾片豬頭肉,慢慢地品。
由于連續(xù)熬夜,右眼皮發(fā)癢,經(jīng)不起幾撓幾揉,就腫了。它受不了,想罷工??晌也还埽琅f我行我素,該怎么還是怎么。
美,在不時地閃現(xiàn)。健美的肌肉、矯健的身影、優(yōu)美的弧線,力度、速度、高度,一組組的瞬間之美凝成了永恒的記憶。初識網(wǎng)球選手鄭欽文,被她精湛的技藝所折服。她宛如一只嶄露頭角的梅花鹿,靈動地奔跑跳躍,連續(xù)過關(guān)闖隘。她的皮膚,黝黑黝黑的,卻掩飾不住健康的美、優(yōu)雅的美、陽光的美。
看比賽,不只看熱鬧,還要看門道。運動員在角逐名次的過程中,展示的是一種情懷,鍛造的是一種精神。來自河南商丘的姑娘李倩,一襲紅服,一雙鐵拳,依靠超人的實力、頑強的品質(zhì),在拳擊女子75公斤級決賽中英姿諷爽,首獲奧運冠軍。十年磨劍,一朝問鼎,成功的背后一定付出了超人的艱辛。當裁判員舉起了她的左手時,她激動得哭了,入迷的我也陪著她哭了。
雪之魅
去冬今春,連降幾場瑞雪,著實讓人過了一番“雪癮”。
某夜,忽聽手機叮的一聲,視之,原來是盧同學發(fā)來微信:“那雪正下得緊!”
道不清多少年了,只要一下雪,這位同學準會提示我—“那雪正下得緊!”這本是《水滸傳》中的佳句,卻被愛雪之人反復吟詠。盧同學除了提示下雪,顯然還有言外之意:下雪天,喝酒天。如果我不在外地,兩人定會湊在一塊兒喝幾兩。當年豹子頭林沖用花槍挑起空葫蘆奔向酒館,喊店家切一盤熟牛肉,燙一壺燒酒,這樣才對得起漫天遍野的大雪。
我扔下手機,從床上躍起,沖到陽臺向外探望,果見燈光下鵝毛一般的雪花匆匆斜飛,不自覺喊道:“好雪,好雪!”我是雪的“粉絲”,一下雪便來了精神。又是一個難眠之夜。
雪是雨水的升華,是理性的物化。這一上蒼派來的文明使者,善于表演,精于幻化,從來不讓人失望:有時像鹽粒,酣暢淋漓;有時像梨花,隨風飄蕩;有時像羊毛,若隱若現(xiàn)。雪花的形狀多呈六角形,又變化無窮,據(jù)說竟達兩萬種之多!
外秀而內(nèi)剛,是雪的特性。你看,“雪”字的組成,不就是能壓倒大山的雨嗎?能夠長期居住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的,恐怕只有雪了。它雖天生神力,卻與世無爭,不惜被千人踏萬人跨,甘當久旱的甘霖、寒冬的被褥、治病的郎中、歡娛的平臺。于是,“雪神”自古為人們所崇拜,農(nóng)民更是把雪奉為神明,更是有著“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諺語。
人們有雪相伴,或心曠神怡,或胸懷坦蕩,或履險不驚,或堅毅果敢,仿佛做什么事情都增加了成算。人們喜歡雪,正如喜歡月亮、喜歡花朵,因為雪同月亮、花朵一樣的圣潔,一樣的美妙。說白了,雪是一種景致、一種氛圍,也是一種資源、一種賞賜。
賞著雪,猛然產(chǎn)生了近乎滑稽的認識:雪與酒的關(guān)系。兩者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然而它們成了一對密友,雪盼酒,酒思雪,一旦偶遇,斷然妙趣橫生。
記得那年侄女出嫁,花車遠去時,天空紛紛揚揚下起一場大雪,整個鄉(xiāng)村一派銀白。幾位鄰居湊到街上的火堆旁,邊烤火邊賞雪。一盤粗壯的樹根伏在地上,樹根的下面燃著幾塊碎木,上端是電鋸削出的像地圖一樣的平面。樹根不緊不慢地燃,直至燃成了一架黑黑的木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云天霧地,漫無目的地閑侃著。
忽然,二大爺來了什么靈感,吱的一聲遁入家門。二大爺年輕時在糧店工作,已退休多年。說他是鄰居,但我們接觸并不多。片刻,他攘著一壺酒過來,放到樹根上燙,說是親戚釀的酒—酩餾。酒壺是粗瓷的,像老農(nóng)民的手,壺蓋上還趴著一只小酒盅。酒壺與酒盅同樣的笨拙,同樣的猩紅色,又紅中泛綠。這套老物件是幾十年前農(nóng)村普遍使用的,后來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您咋還有這種古董,二大爺?”我的一句問話打開了二大爺?shù)脑捪蛔印?/p>
“哈哈,我就喜歡老物件,特別是酒具。我沒有什么愛好,趁著身體還硬朗,動不動就喝幾盅。這酒壺跟我大半輩子了,酒盅原來是成套的,現(xiàn)在只剩幾只了。酩餾酒度數(shù)低,易揮發(fā),平時要在小口壇子里存放。天熱的時候,酩餾酒不需要加溫,最好直接喝;冬天,要用老式的酒壺來盛,放在柴火上燙,燙好了再取老式的酒盅,趁熱喝。如今,科技發(fā)達了,消費檔次提高了,什么金屬杯、玻璃杯、塑料杯、紙質(zhì)杯,五花八門,但用這一群杯子喝酒,沒味?!倍鬆斦f著時,酒壺已冒出熱氣,散發(fā)一股淡淡的香味。
二大爺拎著酒壺,倒了小半盅,呷一下:“嗯,正好,不能太熱?!彼霾焙绕穑又o我滿上一盅,足有一兩多?!皝?,嘗嘗咱們老家的酒吧,雖然普普通通,算不上好酒,卻是真材實料釀造的,喝了對身體好。”我雙手接過來,看那酒有點兒渾濁、微黃,應(yīng)該是采取傳統(tǒng)工藝用玉米釀造的。一搭嘴,熱乎乎的,軟綿綿的,略有辣味,淡香中透著一絲甜。我?guī)仔】趯⒁恢丫骑嬒?,頓覺肚里像熨了一般舒坦,渾身暖融融的。我不禁打了個隔兒,香味彌漫二大爺喝了一盅,仰頭看看飛雪,臉上綻開笑容:“哇,遇到雪天喝酩餾酒,最妙…”
其實,雪的“人緣”極好,它不僅與酒是好友,還與茶、書、棋、琴、劍等都是好友,都有講不完的精彩故事。也難怪,天下愛雪的人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