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使用既常見又復雜,兼有情態(tài)動詞及副詞等功能,在語義表達上也多種多樣?!翱伞弊鳛橹鷦釉~出現(xiàn)在句子中,其結(jié)構(gòu)可以總結(jié)為“(NP) + 可/不可+VP”,集中于陳述句和疑問句中,表達“是否能夠”“是否應該”和“是否值得”。本文以《左傳》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期探析先秦文獻中“可”字句的語義表達,揭示其豐富的語義內(nèi)涵和使用特點。
一、何為“可”字句
“可”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使用既常見又復雜,兼有情態(tài)動詞及副詞等功能,在語義表達上也多種多樣,使用歷史悠久。“可”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xiàn),其義最初與說話發(fā)聲密切相關(guān),到《說文解字》時,“可,胃(肯)也”,一般認為作為形聲字,已經(jīng)引申到“許可、適可”?!豆糯鷿h語詞典》中“可”有九個義項,先秦時期,作動詞時最早譯為“適合”,“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莊子》)。在后續(xù)使用過程中,“可”逐漸由動詞演化為助動詞,作助動詞時有“可以”之義,“求敵之勿謀己,不可得也”(《管子》),且動詞用法同時保存了下來。直到今天,“可”進一步虛化,成為一種構(gòu)詞前綴,如“可愛”“可靠”“可行”等,經(jīng)歷了主觀化過程。
前人關(guān)于“可”字句研究多集中于情感語義表達及歷時研究?,F(xiàn)代漢語表示語法含義的手段不大用形態(tài),而是語序和虛詞,語氣副詞“可”就是調(diào)節(jié)語氣,表達情感的很好的例子?!冬F(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提到,“可”作“句末用語氣助詞”時,情感強烈;楊惠芬在《副詞“可”的語義及用法》中指出,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副詞“可”在陳述、感嘆、疑問等五種不同句式中有不同語義和語用規(guī)律;王力在《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曾說,“在大多數(shù)情形之下,每一句話總帶著多少情緒”,強調(diào)“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用來表示“輕說語氣”;
王麗玲在《先秦漢語“可”字句再分析》中指出,“可”字句在語義上有兩個特點,一是表達的不是特定的事件,二是表達受事主體潛能行的情態(tài)語義;娜仁圖雅在《“可”字句的情感語義表達及識別研究》中提出,“可”具有六種情感語義,從屬認識情態(tài)分類。本文以《左傳》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期探析先秦文獻中“可”字句的語義表達,揭示其豐富的語義內(nèi)涵和使用特點。
筆者通過對《左傳》為主要的考察文獻進行窮盡檢索,發(fā)現(xiàn)含“可”字的相關(guān)條目共計670條。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可”作動詞,如“將殺之。壽子告知,使行。不可”,也是在先秦漢語中使用最多的意思,即“認可”,表示同意的態(tài)度;第二類是“可”作形容詞,如“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在句中譯為“國君認為可行的其中也有不可以的,臣下進言指出之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第三類是“可”作助動詞,分為肯定和否定兩種形式,可以將其總結(jié)為“(NP) + 可/不可+VP”的結(jié)構(gòu),如“對曰:‘…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這類占到所有相關(guān)條目總數(shù)的 2 7 . 9 % ,使用頻率較高,也是本文主要討論的類別。
二、 “可”字句的語義分析
《左傳》中的“可”字句主要集中在陳述句和疑問句中,其“(NP) + 可/不可+VP”的結(jié)構(gòu)可以大致可以歸結(jié)為三種語義,表達“是否能夠”“是否應該”和“是否值得”。除此之外,沈家煊在《語言的“主觀性”與“主觀化”》中認為,“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xiàn)成分”?!翱伞弊衷诰渲斜磉_時,多伴有主觀感受,需結(jié)合上下文條件來看。因此,本文又將其分出基于客觀事實和主觀認知的兩種下位語義,根據(jù)其肯定和否定式分述如下:
(一)是否能夠
情態(tài)助動詞“可”首先將“可”字句賦予了“可以”“能夠”的含義,即是否達到一定的準則,這種表達“是否能夠”的“(NP) + 可+VP”的結(jié)構(gòu)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在使用,且一般有著強調(diào)謂語的作用,在對話中能夠引起對方的注意。對于是否滿足某種條件的判定,可以分為客觀事實上[±符合]和主觀判斷上[±許可]兩種。
1.[±符合]客觀事實
首先,滿足客觀事實條件的例子如下:
(1)晉君少,不在諸侯,北方可圖也。
滿足客觀條件表現(xiàn)在有可以達到某種標準、做成某事的現(xiàn)實條件或證據(jù),語氣也比較確定,有“的確”之意。例(1)中其條件是晉國國君年少,并不在諸侯稱霸上用心,因此“北方可圖也”。前后語境中信息充足,構(gòu)成了可由前推后的邏輯關(guān)系,符合客觀事實。
其否定式為“不能夠”“不可以”,即[一符合]客觀事實,已知事實情況不能夠達到目標條件,表達辦不到、達不成的事實條件。
(2)“對曰:‘…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p>
(3)及汝清,吳不可入。
例(2)中“蔓草”因其蔓延無邊的內(nèi)在特性不能被去除干凈,這是草的本質(zhì)特性賦予的,是一種非人為的現(xiàn)實條件。例(3)中“到了汝清,不能進入?yún)菄?,這里同樣是由于受到客觀現(xiàn)實的阻礙導致無法達成目標,表示不能夠之意。
2.[±許可]主觀判斷
主觀認知上是否許可,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jù),表達主觀判斷是否行得通。
(4)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主觀判斷上的“可”字句在《左傳》中主要以否定形式出現(xiàn),即表達在主觀上不許可、不容許。一種是通過反問來表示。例(4)結(jié)合前后文宮之奇勸阻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外圍,虢國滅亡了,虞國也一定跟著滅亡。”這里所說一次已經(jīng)過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是表達在主觀判斷上不準許第二次,進而在后文中說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边@肯定了“晉國的這種貪心不能讓它開個頭,這支侵略別人的軍隊不可輕視”的態(tài)度。另一種則是直接在“可”前加“不”來表述。
(5)王曰:“眾怒不可犯也?!?6)我曲楚直,不可謂老。
例(5)中眾人發(fā)怒是不可冒犯的,是基于“王”的主觀認知而言,民眾之怒是不允許、不容許被冒犯的。例(6)中在主觀判斷上表示是否許可某種觀點,不僅與“可”有關(guān),也與“謂”有關(guān),是一種包含主觀評價的表達,在后續(xù)使用中,“可謂…”“不可謂…”的說法,逐漸演變成固定形式。
(二)是否應該
“可”表示“應該”是先秦文獻中較為常見的含義,劉淇在《助字辨略》中稱其“有應合之義”?!笆欠駪摗痹诨厩楦猩媳揪蛯僭谥饔^判斷上的類別,因此僅有一個下位語義,并不存在客觀事實上的語義。與此同時,與同為主觀上“是否能夠”中的[±許可]主觀判斷相比,“是否應該”義增加了一種更為理性的主張,用于說明在事理上怎么樣更好,行為上更主張什么,語氣上也更加強硬,可以根據(jù)義素[±必須」來區(qū)分。
(7)孔子曰:“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可無殤也?!?/p>
“是否應該”多用于發(fā)表個人鮮明的見解。例(7)中孔子認為,能夠拿起干戈保衛(wèi)國家,可以不作為天折來對待,或者說不應該作為天折對待,而是應該用成人的葬禮進行安葬。這種“應該”是出于主觀的,屬于孔子的自我行為主張。結(jié)合后文語境,孔子以是否符合道義為評判緣由,闡述了汪騎的葬禮應該的標準。其雖同樣是一種主觀性的建議,但也表達了“如果不這樣做,就是不道義”的隱性要求,含有[十必須]的強制性含義。
除了《左傳》,其他文獻中也可以看出主觀判斷上[±許可]與“是否應該”義的區(qū)別,如《孟子》:
(8)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
例(8)對“賢人作為臣子,他的君主不好”這一情況提出是否可以將他流放的疑問,這里所謂的“是否可以”,實際也指向“是否應該”。后文接著指出了能否流放的見解,“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睂畏N條件應以流放,什么條件不應該流放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并非無標準的,潛藏著[十必須],因此這是一種帶有強烈的主觀性見解和行為選擇。
這類否定式中表達“不應該”,表示事理上不贊成的主觀表達,且有“在任何情況下、任何人,都不應該…”的潛在語義。
(9)民不可逞,度不可改。
例(9)中這種具備泛指性的潛在語義使其語氣比肯定式更為強硬,即無論是誰都不能放縱,法度都不應該更改,表示在任何情況下在主觀上都表示不滿、不贊成這樣的做法。
(三)是否值得
在“是否值得”義中,根據(jù)主觀性的原理,也可以分為“客觀價值”和“主觀價值”兩種類型。
1.客觀價值
客觀價值的是否值得,意在說明事物或事件本身具備、匹配某種價值屬性,可以理解為價值評估,因此基本可以等同于“配”“值得”義。
(10)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謂之九歌。
有關(guān)九功的德行都可以歌唱,叫作《九歌》?!熬殴χ隆本邆洹案琛钡膶傩?,因此才能被稱為“九歌”,這是一種事物自帶的客觀價值。其包含著“只有……才能…”的邏輯關(guān)系,如果沒有該客觀價值,則為“不值得”。與“是否能夠”中的客觀語義類似,存在一個內(nèi)在邏輯的推導過程。
(11)諺日:“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其否定式一般用反問的語氣表達,如例(11)中“俗話說:狼子野心”,因為這孩子是一條狼,而狼這一物種所帶有的生性涼薄等客觀品質(zhì),直接決定了其不能被養(yǎng)著的結(jié)果。與此同時,這時的“可”有著進一步加強語氣的作用,有著強烈反對之意。
2.主觀價值
沈家煊在《語言的“主觀性”與“主觀化”》中認為,言語中必然帶有自我表現(xiàn)的印記,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說話人的視角、情感、認識,即說話人的出發(fā)點?!翱伞弊志湓诒磉_是否值得時,除了用來描述上述客觀價值外,多伴有主觀感受的表達。這體現(xiàn)在言語中能夠表明自己的基本態(tài)度及情感,表達是否符合自我認知中的價值標準,一般是以說話人的價值觀為判斷是否值得。
(12)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蔑是否有成大事的能力,是以說話人的視角為出發(fā)點,不同人的回答是不同的。例(12)中的回復僅作為以個人認知為評價基礎說出的話,主觀認為蔑確實有成大事的能力,但蔑是否真的有能力不得而知。因此,是否符合主觀價值更傾向于從自我認知點出發(fā)作出評判,是主體自身對事物或事件是否達到預期的主觀映射。
主觀價值的否定一般用來表達事物或事件本身沒有達到說話者的心理預期。
(13)齊帥賤,其求不多,不如下之,大國不可怒也。(14)行父還觀莒仆,莫可則也。
例(13)中表達“齊國進攻莒國,苑羊牧之勸諫向齊國元帥低頭,認為大國是不值得激怒”的觀點,是出于雙方實力的考量和推斷;例(14)中“莫可則”,表示沒有什么可以效仿,結(jié)合后文補充,“夫莒仆,則其孝敬,則弒君父矣;則其忠信,則竊寶玉矣”。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莒仆的做法都是不值得取法的,不符合對賢者的主觀認知,因此認為效法其行為不值得。
“可”字作為典型的助動詞進行研究,從《馬氏文通》便開始了。現(xiàn)代漢語中的使用主要集中于情態(tài)語義,具有表達與語義相關(guān)的說話人情態(tài)表達的屬性。在先秦文獻中,“可”字句使用較為頻繁,且在陳述句和疑問句中占比最大。在《左傳》中,其結(jié)構(gòu)“(NP) + 可/不可十VP”可以大致分為三種語義,分別表達“是否能夠”“是否應該”和“是否值得”。同時,“可”字的出現(xiàn)常伴隨主觀認知理解、認知活動等反映,又能將其分為客觀事實和主觀認知的不同語義。其中,表達“是否應該”在先秦文獻中最為常見,但多以否定為主;“是否能夠”有兩種情況,在客觀上表明事實特性等客觀因素是否可以實現(xiàn),主觀上表示基于客觀事實由主觀判斷是否許可;“是否值得”在客觀上表達事物本身具備的屬性是否值得,在主觀上體現(xiàn)說話主體對事物是否符合價值預期的判斷。綜上所述,本文依據(jù)主觀性原理,認為“是否應該”本身為認知角度,“是否能夠”“是否值得”可以進一步分為客觀事實與主觀認知的下位語義,共同組成“可”字句的語義結(jié)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