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貢水之畔,贛縣田村西南一隅,一座千年古寺靜靜矗立——這便是契真寺。契真寺建于漢代,后漸成江南名寺,至明清時香火鼎盛,僧眾達二三百人。每年廟會,香客們不遠千里而來,進香拜佛之余,常在住處吟唱高昆曲子消遣,田村人耳濡目染,久而久之竟將這異鄉(xiāng)之音化作了本土藝術的種子,最終催生了贛南大地上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東河戲。
及至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田村的“坐堂班”正式登場,五六人圍坐,管弦與打擊樂交織,唱的是高腔、昆腔與南北詞?!白冒唷狈盅潘變陕罚攀烤蹣?,藝人謀生,迎神賽會時更以童男童女扮作戲曲人物游行,謂之“扮故事”。東河戲雛形初步形成。
到了萬歷末年,塾師劉仁全突發(fā)奇想:若將清唱與游行合二為一,搬上舞臺會如何?于是,他帶領師生,向過往戲班學藝,歷經(jīng)近三十年的打磨,終于在清順治三年(1646年)成立了首個職業(yè)班社“玉合班”。同年,蘇州昆曲藝人南下組建“雪聚班”(后更名“凝秀班”),帶來昆腔雅韻。兩股藝術洪流在田村交匯,奠定了東河戲“高昆并蓄”的根基。
東河戲的生命力在于兼收并蓄。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宜黃調(diào)傳入。咸豐年間(1851—1861年),桂劇藝人丁仔回鄉(xiāng)傳授西皮戲;安慶調(diào)、弋板、南北詞等亦紛至沓來。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東河戲已形成高、昆、彈三大聲腔體系,劇目多達千余出,班社如雨后春筍,僅贛縣便有37個,演出范圍擴大至周邊縣市乃至閩西、粵北等地。
在東河戲的形成和發(fā)展上,白鷺村鐘氏父子功勞不小。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嘉興知府鐘崇儼辭官歸鄉(xiāng),帶回昆腔班,并把東河戲的高腔班社融合進來。其子鐘谷自幼習昆曲,光緒年間(1875—1908年)返鄉(xiāng)后,致力于東河戲的創(chuàng)新與推廣。在他的推動下,“凝秀班”以燈彩特技演繹《白蛇傳》,“玉合班”以高腔連臺戲轟動四鄉(xiāng)。
東河戲的最大特點,在于聲腔體系的融合性、表演形式的綜合性和劇目題材的豐富性。高腔的古樸雄渾,昆腔的細膩典雅,彈腔的靈活多變,加之兼容并蓄多種地方音樂元素,構(gòu)成了東河戲獨特的聲腔風格。
清末民初,祁劇崛起,東河戲漸趨式微,但藝人并未放棄。他們或與祁劇“兩下鍋”演出,或回鄉(xiāng)務農(nóng)后組織業(yè)余班社。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7—1937年),謝文明、管桂花等藝人投身革命,將東河戲化作宣傳武器。此后,東河戲一度沉寂。2014年,東河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又重新煥發(fā)光芒。如今,田村古寺的戲臺雖已頹敗,但鄉(xiāng)野間仍活躍著十余個業(yè)余班社,每逢節(jié)慶或紅白喜事,東河戲班仍搭臺開唱。鼓點響起,弦索悠揚,那些關于忠孝節(jié)義、愛恨情仇的故事,依舊在貢水之畔回蕩。
跨越五百年風雨,東河戲見證著客家人的精神血脈,也續(xù)寫著中國戲曲的傳奇。
(江西 孟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