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孫雪晴執(zhí)行:阮嘉虹 黃婉容
本期特邀專家:饒原生
廣州大學廣州發(fā)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廣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
大家好!我是。四月,正是讀書好時節(jié)。在這個充滿知識魅力的讀書月里,非常適合我們探尋廣州書院足跡,一起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名片”。今天,我將成為同學們的“導游”,帶領大家一起走進廣州書院。同學們,快快跟上我的腳步,聽“古仔”,“讀”廣州。
同學們,你們知道書院是什么嗎?許多同學可能對“書院”這個概念不甚了解。歷史上,書院可是集藏書、修書、讀書為一體的場所呢!古代學子們在這里不僅可以上課以接受教育、研究學術(shù)還能普及文化。
你們知道“書院”是怎么來的嗎?在古代,中國的教育體系主要依靠由政府設立和管理的學校教育體系,也稱為“官學”。在文化教育需求及科舉制度的推動下,古代學子們逐漸意識到,官學不能滿足所有學生受教育的需求。在這種環(huán)境下,擁有豐富藏書、能傳播儒家思想和知識的書院便由此“誕生”了。1905年,中國科舉制廢除、傳統(tǒng)學堂逐漸被新式學堂所替,書院逐漸衰落,但書院所“記錄”的文化將經(jīng)久不衰。
你們知道嗎?書院曾是廣州的“書”適區(qū)。廣州書院始于南宋,興盛于明朝,到晚清時期,廣州的書院甚至比米鋪還多,數(shù)量“登頂”全國。廣州的書院主要分為官辦書院和合族祠書院。二者有何不同呢?官辦書院既能給同學上課講學、還能收藏書籍,而合族祠書院無法達成這些功能。但集祠堂與書院于一體的合族祠書院,既能“教書育人”,又能“紀念先人”,許多參加科考的宗族子弟都會聚集在此并等候放榜。在廣州,合族祠書院的數(shù)量占全部書院的大部分。如今為我們所熟知的陳家祠,就是合族祠書院,其前身為陳氏書院。
你們知道嗎?廣州市越秀區(qū)沐浴在濃郁的書香氛圍之中,其背后離不開其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積淀。在古代,越秀區(qū)是廣州城中心的范圍,在如今廣州的打卡景點一北京路上,流水井、大小馬站附近一帶,竟“藏”著一個全國罕見的書院群。廬江書院、青云書院、萬木草堂等合族祠書院均齊聚于此。書院又為何要選擇聚集在此地呢?原來,是因為清代貢院、學政衙門等圍繞在這一帶設立,修建在這附近的書院就像如今的“考場房”,自然受到學子們的青睞。
翻開“古歷史”的廣州書院
青云書院
走進青云書院,一起解開廣州“曲折”中軸線的秘密。廣州有三條城市中軸線。從地圖上看“越秀山一海珠廣場\"的近代傳統(tǒng)中軸線,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軸線是呈曲線狀的,并非直的,其曲折點就是青云書院。為何會這樣呢?
青云書院建于1699年,作為參與建祠的梁姓宗族子弟在廣州城的居所。1918年,廣州計劃新建一條維新路(今為起義路)作為中軸線直達珠江邊,該規(guī)劃需穿越青云書院。在書院一度面臨被拆除之際,梁啟超與梁士詒聯(lián)合保護該書院免于拆除。由此,廣州的中軸線就因為保護一座書院而繞道,求通不求直了。廣州古書院,展現(xiàn)白事新魅力。
領讀人:饒原生
萬木草堂
走進萬木草堂,一起探索“歷史教科書”的奧秘。在中國的近代史中,戊戌變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座青磚砌筑、灰瓦覆頂?shù)娜f木草堂是這場歷史事件的“見證者”。作為戊戌變法策源地的萬木草堂,緣起康梁??涤袨椤⒘簡⒊诖嗽O堂講學,這里成為宣傳和推動維新變法思想的重要陣地,出現(xiàn)了一批投身救國事業(yè)的人才。“夫養(yǎng)人才,猶種樹也”,“萬木草堂”一名以樹木喻人,意為培養(yǎng)人才,就如同栽培樹木。
如今,萬木草堂“搖身一變”成為全國第一座聲音博物館,開設自然、人文和歷史三個聲音展廳,“以聲博物”讓萬木草堂煥發(fā)新機。廣州古書院,展現(xiàn)創(chuàng)意新魅力。
領讀人:廣州市越秀區(qū)文德路小學五年級 鐘鳴 指導老師:李霓施
廬江書院
走進廬江書院,一起感受歷史厚重之美。建于1808年的廬江書院,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但歲月的痕跡不曾落在書院中,這里是廣州目前唯一保存基本完整的祠族書院。廬江書院由當時廣州府、肇(zhao)慶府共60多個何姓家族出資建造,他們期盼著何姓子弟能出人頭地。許多何姓子弟也不負眾望,在接受了書院的教學后,奮發(fā)向上成為各行各業(yè)的名人。
創(chuàng)作了《賽龍奪錦》《雨打芭蕉》等優(yōu)秀曲目的“何氏三杰”、革命家何香凝、孫中山的導師何啟、中國科學院的何鏡堂、何國鐘院士他們都是廬江書院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廣州古書院,展現(xiàn)育才新魅力。
領讀人:廣州市越秀區(qū)桂花崗小學四年級黃悅指導老師:黃???/p>
玉巖書院
走進玉巖書院,一起“尋找”文人墨客們揮筆的身影。建于南宋的玉巖書院,是廣州現(xiàn)存最古老的書院,韓愈、朱熹(x1)、海瑞、鄭板橋等文人雅士都曾到此留下墨寶。書院內(nèi)不少景觀題字均出自于古代名家之手。
這里還以獨特的建筑外形,訴說著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步入玉巖堂,你定會被宛若層疊傘蓋的七檐(yán)所吸引。下雨時,雨水自陶獸嘴尖輕盈滑落,匯成一道道充滿魅力的“滴水簾”。七檐設計的小巧思融匯了古人的大智慧:既能疏導雨水,又能通過蒸發(fā)現(xiàn)象,實現(xiàn)自然的降溫。穿過月洞門,“洗心池”里的石雕龍頭潺(chán)潺吐露清泉,仿佛回響著往昔學子的朗朗讀書聲。廣州古書院,展現(xiàn)古建筑新魅力。
領讀人:廣州市南沙區(qū)金隆小學三年級張子奕、葉樺晟指導老師:黎莉娜
打開“新思路”的廣州書院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老書院并不只留存在過去,到如今書院還能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現(xiàn)存老書院能“玩”出什么新花樣呢?據(jù)“廣青融媒”紅領巾小記者探訪,許多古書院延續(xù)書院文化,堅守書院育人特色,改造為校園,如廣雅中學由廣雅學院轉(zhuǎn)變而來,書院內(nèi)依舊傳出朗朗書聲。部分古書院依托各書院的歷史特色,“改頭換面”成博物館、藝術(shù)館、“非遺”訓練傳承基地古城文脈,綿延當代。
古書院內(nèi)育新蕾
豫章書院
今日,我們想向大家自豪地展示真光學校的圖書館,它由豫章書院“變身”而來,延續(xù)著昔日的文教功能,為真光學子培育出新的花蕾。
這里是了解清代歷史的“活化石”。雄渾莊重的“豫章書院”楷書由清朝官員李鴻章親手題寫。這里具有“厚重”的紅色記憶。在這里曾成立了廣州各界聯(lián)合反對沙面苛例大會執(zhí)行委員會,周文雍、陳鐵軍等年輕革命者經(jīng)常在這里集會、講課。革命者們留下的紅色故事成為真光校園文化的寶貴部分。
這里是真光學子開展課外實踐的“寶地”?;跁邯毺氐募t色文化,學校特別組織紅色講解團,鼓勵同學們在加深對革命精神了解的基礎上,講好書院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還會在書院開展新生開學禮,為我們點朱砂、寫“人”字,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趣味實踐。學校還借助書院這一“閱讀寶地”開展閱讀與寫作活動,充分發(fā)揮書院的育人價值。
領讀人:廣州市真光學校四年級 謝幸妤、六年級溫嘉曦指導老師:葉苑玲
小結(jié):廣州古書院,不應僅是一處老地標,亦不應只停留在廣州人的記憶里。只需些許巧思,這些書院便能重煥生機,成為穗城的新亮點,將嶺南文化薪火相傳。
新書院內(nèi)“談”嶺南
廣州嶺南書院·隔山書院
翻閱到此,同學們大概會覺得廣州書院僅建造于歷史過去。然而,建成于2024年8月的廣州嶺南書院·隔山書院作為廣州新書院,足以打破你們的慣性思維。書院立足被譽為“嶺南畫派搖籃”的十香園,十香園是何地?原來,這里是晚清嶺南著名畫家居巢、居廉的故居及作畫之所。
書院的建設與打造,都緊扣了“嶺南”二字。進入書院,抬眼便見到青磚灰瓦,木雕花窗以及“坐”在十香園門口清新雅致的睡蓮,它們看上去如同迎客的仙子。從展館往里走,就能走到紫梨花館,這里重現(xiàn)了居廉授課的場景。紫梨花館對面的今夕庵,是居巢在晚年靜修的地方,如今成為嶺南畫派文獻陳列館。移步到嘯月琴館,我們仿佛能聽到居廉在此撫琴,那聲音或時而低吟淺唱,如微風拂過竹林;時而激昂高亢,似江水奔騰不息…
這里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承載著嶺南文化的記憶領讀人:廣州市天河區(qū)洗村小學四年級魯思桐、六年級洗詩珈
指導老師:邱秋燕
小結(jié):廣州新書院,將接過嶺南文化傳承的“接力棒”,以文化新地標之姿,賡續(xù)嶺南文脈,續(xù)寫新時代的華章。同學們,讓我們漫步在廣州書院里,換個視角“讀”懂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