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傾心古典文學研究,不慕名利;她,將畢生所得悉數捐贈;她,被稱為繼楊絳先生之后,中國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大夫”她,就是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教育家、詩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
2024年11月24日,葉嘉瑩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
《論語》開蒙影響一生
1924年7月2日,葉嘉瑩出生于北京察院胡同一個書香世家。受葉家的家學淵源影響,葉嘉瑩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傳統(tǒng)教育。其祖上是蒙古裔滿族,祖父曾任工部員外郎,父親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英文系。葉家人對傳統(tǒng)文化極為重視,認為童年時期的記憶力最好,應該多讀有價值的典籍,于是父母請了曾在京滬任教的姨母做家庭教師,給葉嘉瑩講讀“四書”。
開蒙讀的便是《論語》,姨母的講解要言不煩,講書時并不斤斤計較于字句,而是重視對義理大略的說明。葉嘉瑩雖不能全然領會,只管努力背誦,卻對其中的義理極感興趣,并渴望將其在生活實踐中進行印證。她將《論語》視為對她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在其隨后的人生中,無論談到教學還是自己的人生體悟,她都喜歡引用其中語句來闡發(fā)?!氨热缥覄偨虝鴷r,家里狀況窘困,得穿帶補丁的衣服上課,但我不以為恥,因為孔子說:‘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來也與?!腥伺既粦B(tài)度不好,我又想到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不管別人怎么對你,你總是按照正直的態(tài)度去對待就對了?!?/p>
升人初中后,母親送了一套《詞學小叢書》給她,其中收錄的納蘭性德的《飲水詞》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引起了她對詞的關注,繼而十多歲的她無師自通地填起詞來。
風雨逼人一世來
葉嘉瑩常提及,自己一生中曾遭遇三次嚴重的打擊,而艱難困苦之中,皆是靠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的堅韌擔荷之態(tài)度支撐度過的
第一次是1941年她剛剛考人輔仁大學,母親因病不治離世?!叭~已隨風別故枝,我于凋落更何辭。窗前雨滴梧桐碎,獨對寒燈哭母時?!睍r年17歲的葉嘉瑩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第二次打擊是在南下臺灣之后1948年,葉嘉瑩隨丈夫趙鐘蓀穿越海峽來到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她的丈夫和她先后被捕人獄。后來雖被釋放,卻無以為家,只能寄人籬下。
1969年,葉嘉瑩應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之邀任教,次年被聘為終身教授,隨后舉家移居加拿大溫哥華,開始了教學生涯,極大地推動了加拿大漢學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
第三次打擊是1976年3月,她的長女及女婿同時因車禍罹難,她聞此噩耗痛不欲生,寫下“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勞瘁竟何為”。她嘆命運不公,反思勞瘁一生的意義。經此一難,她突然覺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個終極的追求和理想?!?/p>
1978年,葉嘉瑩開始向中國教育部門申請回國教書。1979年,葉嘉瑩在開啟了回國講學后的第一課,其后應邀在國內數十所院校講學1993年,她在創(chuàng)辦中國文學比較研究所(后更名為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長。2015年,她回國定居。
教書數十年,葉嘉瑩被問最多的問題是:現在學古典詩詞還有什么用處?她往往如是回答:“古典詩詞凝聚中華文化的理念、志趣、氣度、神韻。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往往是用生命譜寫詩篇、用生活實踐詩篇,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了出來,千百年后的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力?!薄肮诺湓娫~寫的是古代詩人對其生活的經驗和生命的反思,當我們的心靈通過詩詞與古人交會,自己會有感動和興發(fā),從而可以感受到當下的存在?!薄拔业男哪恐?,只是要把古人詩詞里面那些美好的理性、感情,傳給年輕人?!?/p>
捐贈全部財產給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為葉嘉瑩興建了一座集教學、科研、辦公、生活于一體的小樓,取名“迦陵學舍”。94歲壽誕之前,葉嘉瑩宣布將個人全部財產捐贈給教育基金會,用于設立“迦陵基金”,繼續(xù)支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研究。談及自己向捐贈的事情,葉嘉瑩坦言:“‘君子憂道不憂貧’,我從來不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煩惱。我自己內心有我的理想、有我的持守。我覺得這樣我就活得內心很平安,也很快樂。”
(選文由薛秋影摘編自新聞,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