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尾”,顧名思義,是什么東西的尾巴燒著了,但這詞在唐朝至少有三個涵義:第一,是士子登科及第或官員升遷后舉行的慶賀宴席;第二,是大臣初次拜官后向皇帝貢獻的吃食;第三,是喻意,比喻達官顯貴??闯鰜砹藛??這個詞附著了濃濃的內(nèi)卷氣息。只有成為競爭中的勝利者,才有機會擺上或者獻上“燒尾”。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于賡哲的新書叫《燒尾》,喻意明確。
“內(nèi)卷”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大地上,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在我國封建社會,從文學的角度來說,唐宋時期已經(jīng)卷到了頂峰。唐詩宋詞中的千古絕句都是怎么來的?卷出來的。只不過,那時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別人卷,你也意識不到。經(jīng)過幾千年,后人一看,天下怎么有那么多才子佳人,甚至還有詩書騎射樣樣精通的。待到讀了“范進中舉”才明白,天吶,古代的讀書人都被卷成啥樣了!
《燒尾》的開頭,作者一語驚醒夢中人。唐朝人是怎么卷起來的?考科舉。按宮崎市定《科舉史》里的說法,科舉制度源于漢,興于隋,盛于唐,成于宋。事實上,漢朝沒有正經(jīng)的科舉考試,只是推舉或是選舉制,目的是選拔合適的人才做地方官,但慢慢地弊端就出來了。到了魏晉南北朝,實行了為保障貴族利益的“九品官人法”來選拔官員。等到隋朝,門閥沒落,由隋朝“蔭任”過渡,中國選拔人才的制度在唐朝走向了綿延千年的“科舉制”。雖然,這與現(xiàn)代中國的考學、考公不盡相同,但中國人的“卷王”心態(tài)一直都有,所以說,內(nèi)卷千年非一日之功。
唐代科舉制是中國古代走向進步的標志,連當時的外國人都很羨慕,他們認為科舉制給了所有人公平競爭的機會,讓社會階層不再固化,是相對公平的制度。這個觀點,唐朝人也認可。書中有一個《劉賓客嘉話錄》里的故事,說老父親中風了,還催著兒子去趕考。在封建社會,父親有病,還急著出門,那是多大的倫理罪過。但是這家人就是不顧社會輿論,讓兒子去??婆e考試對于唐朝人來說,那才是一家人的命啊。
可早日登科哪會那么容易?士子得先在地方上考貢生,再去長安考進士。到了武則天時期,又增加了殿試,妥了,先筆試再面試,這么考上一番,夠費勁兒,夠努力,夠熱鬧了吧,但誰能當上狀元還真不好說。因為唐朝筆試不糊名,如果這位考生早就名聲在外,那主考要打印象分,誰也攔不住。
人情分就是另外一件事了,只記住“門閥們可不是吃干飯的”就行了。但不是貴族出身的考生,也不能坐以待斃吧?唐人朱慶馀的詩《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讀者的第一印象,肯定認為這是一首描寫新婚女子心情的詩。再看下歷史背景,“干謁詩”是一種古代文人推銷自己的詩。這是朱慶馀在考試前寫給主考官的,換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求關(guān)注。
“卷”是個過程,絕不是個動作?!稛病分袑懥嗽S多人,固執(zhí)倔強的劉禹錫,才華與軟弱并舉的李商隱,桀驁不馴的溫庭筠,還有因名被困的李賀、薦舉無門的孟浩然……這些人都是唐詩中的佼佼者,卻也都是“內(nèi)卷”的失意者。
人生的際遇都是命運在推波助瀾。參與卷,就是生命盡情燃燒;不參與,就是從容燃燒。反正,人活一輩子,認認真真活著,就對了。卷不卷的,重要嗎?
編輯 吳元梓 1159492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