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芝(?-1939),出生于安徽省六安縣西部山區(qū)(今裕安區(qū))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0年參加紅軍,先后參加了鄂豫皖蘇區(qū)的五次反“圍剿”斗爭和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
1937年起,他先后擔任紅二十八軍手槍團一分隊排長和特務營一連排長、連長。1938年2月,紅二十八軍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后,調到七團三營營部,東進抗日,在舒城、廬江、桐城、懷寧、巢湖、無為一帶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曾在舒城至桐城公路的一次伏擊戰(zhàn)中負傷,后調七團團部工作。1939年夏,在皖中抗日斗爭中犧牲。
劉懷芝寫給母親的信
母親大人膝下:
敬稟者,兒自離別家庭參加革命誓為群眾謀解放造幸福,轉瞬間不覺數年之載了,因當初受環(huán)境壓迫關系,隔絕信件不流通,未通信問候,真是抱愧得很?,F在環(huán)境轉好,但上月也寄了二次信回家問候,不知大人收到沒有,也未回音,兒是時常觀望。
今又來信問候大人好否?身體強健否?家下都好否?哥好否?再問親戚、鄰家朋友都好否?兒現在湖北黃安縣七里坪駐防,兒身體強健,生活非常愉快,各位同志非常親熱得很。
問候姐姐家都好否?生活愉快否?再以前家欠別人的債,現在不知還了否?兒并心想請假回來看大人及哥哥,因為現在國難當前,中華民族已到生死存亡之緊急關頭了,日寇現在用許多毒辣殘忍手段來進攻中國,現在中國很多縣省城以及上海、南京都陷落了,日寇也野心想吞并全中國,滅亡種族,變?yōu)樗闹趁竦?。目前為了抗日救國,只要是中華民族下面子孫不愿當亡國奴的人,除了漢奸親日派以外每人都應該負有抗日救國事業(yè),只有抗戰(zhàn)到底才是出路。所以不能返里,但家中母親大人總是要哥哥及親戚照料一切,這真是感激不盡了。馬上把日本鬼子消滅下去,久后歸家面謝一切,并請大人及哥哥將家中一切情形回信一封告我,以免觀望,兒言不多敘。
特此敬請
另問候守學好否,家下都好否,另我家如沒有人了,請你費心回音。冬安。
兒劉懷芝
十二月二號
(編者注:此為農歷,公歷是1938年1月3日)
劉懷芝寫給兄長劉懷禮的信
劉懷禮兄長:
見字如面,前因弟參加革命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不過當初受環(huán)境之壓迫,因此不能通信問候。母親大人不知是否康健,又不知兄長身體康健否?弟身體非常強健,生活非常痛快,請大人不必掛念!
現在國難當前,民族存亡已到最緊要關頭,共產黨負有為國家為民族爭生存求解放的偉任,故主張國內和平統(tǒng)一,團結御侮,并具體提出不分黨派、不分階級、不記新舊仇怨。除了漢奸賣國賊外,大家一致團結來抗擊日本的進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中華民族之獨立自由與解放,這一光明磊落的正確主張已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與贊同。取得了國共兩黨的重返合作共赴國難這一國內和平統(tǒng)一。國共重返合作也就是全民族的幸福與對日本帝國主義殘暴進攻的偉大勝利!
在國內和平統(tǒng)一環(huán)境好轉時特寄問候。請母親大人、長兄不必掛念,再者胡少廷、安守學二位友兄全家安樂否?祈兄等認清革命主張,切莫誤聽外面一切謠言,混淆不清加以顧慮,你們在家務農需努力耕作,并望熱心參加抗日救國事業(yè),援助抗戰(zhàn)將士奮勇殺敵,以爭取抗戰(zhàn)的徹底勝利。再者請兄長不必掛念,母親在家身體不強壯的時候兄要照看,請兄將家的一切情形告訴(我),急急回音。
此致
弟現在抗日聯軍紅二十八軍特務團第一營一連工作,現駐扎禮山縣宣化店,請回信特務團一營一連連部(劉懷芝)
(編者注:此信寫于1937年秋冬之際)
解讀:這兩封家書是劉懷芝烈士于1938年1月和1937年秋冬分別寫給母親和長兄的,現珍藏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館。他在給母親的信中,開頭這樣寫道:“兒自離別家庭參加革命誓為群眾謀解放造幸福,轉瞬間不覺數年之載了,因當初受環(huán)境壓迫關系,隔絕信件不流通,未通信問候,真是抱愧得很。現在環(huán)境轉好,但上月也寄了二次信回家問候,不知大人收到沒有,也未回音,兒是時常觀望。”
和大多數家書一樣,信里的問候與掛念簡單而樸素。然而,不一樣的是,此時日軍已侵占我國東北及華北和華東的部分地區(qū),戰(zhàn)火蔓延到劉懷芝的家鄉(xiāng)安徽。滁州陷落、巢湖陷落、臨淮關陷落、蚌埠陷落,“國將不國,家何能存?”作為兒子和兄弟,劉懷芝這份對家的牽掛顯得格外沉重。自投身革命,劉懷芝已與家人闊別數年。所以,在寫給母親的信中,他開篇便滿是愧疚。環(huán)境的壓迫,讓他與家人音信隔絕,這份無法表達思念、不能盡孝的痛苦,在他心中沉淀許久。即便后來環(huán)境轉好,寄了兩次信卻未得到回音,他依舊滿心期盼,時刻“觀望”,那是對家庭溫暖的渴望,對親人安危的擔憂。
在信中,他細致入微地詢問家人狀況。從母親的身體是否強健,到哥哥、姐姐家可好,生活是否愉快,甚至家中曾經所欠債務是否還清,都一一掛念在心。他還不忘問及親戚、鄰家朋友,盡管遠在湖北黃安縣七里坪駐防,但家鄉(xiāng)的點點滴滴都牽動著他的心弦。
在寫給兄長劉懷禮的信中,他也同樣表達了對母親和兄長身體狀況的關切,同時告知自己身體非常強健,生活非常痛快,希望家人不要為他擔心。
劉懷芝生活的時代,中華民族正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日軍的侵略野心昭然若揭,他們用殘暴的手段進攻中國,大片國土淪陷,南京的陷落更是讓整個民族陷入了巨大的悲痛與危機之中。在這樣的國難面前,劉懷芝展現出了濃烈的報國之情。
在給母親的信中,他向母親表達了很想請假回來看看大人及哥哥但又不能回家的原因。
在寫給兄長的信中,他進一步闡述了共產黨在民族危亡時刻的偉大使命和正確主張。他不僅自己投身抗戰(zhàn),還要求兄弟、朋友“在家務農需努力耕作,并望熱心參加抗日救國事業(yè),援助抗戰(zhàn)將士奮勇殺敵,以爭取抗戰(zhàn)的徹底勝利”。
劉懷芝的這兩封家書,讓我們看到了親情與報國之情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互支撐。他對家人的深深掛念,并沒有削弱他的報國之志,反而成為他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的動力。因為他知道,只有守護好國家這個大家,才能真正保護好自己的小家。
這種親情與報國之情的交織,在無數革命先烈身上都有體現。他們?yōu)榱藝业莫毩?、民族的解放,背井離鄉(xiāng),拋頭顱、灑熱血,忍受著與家人分離的痛苦。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是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精神基因。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挺身而出,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