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華夏大地正處于解放戰(zhàn)爭的關鍵轉折點,戰(zhàn)場硝煙彌漫,局勢瞬息萬變。就在這風云激蕩的歲月里,中共中央華東局悄然入駐益都城南閔家莊(今青州市彌河鎮(zhèn)閔家村)一帶,自此,青州這座古樸的小城與華東局的命運緊密交織,一段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故事在這里徐徐展開,在青州的歷史長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戰(zhàn)略轉移進入青州
當時戰(zhàn)場形勢復雜,國民黨軍隊憑借堅固據點與優(yōu)勢兵力,仍負隅頑抗,妄圖扭轉戰(zhàn)局。華東局肩負著統(tǒng)籌華東地區(qū)黨政軍各項事務的重任,出于戰(zhàn)略考量,選擇青州作為落腳點。
青州地理位置優(yōu)越,處于山東腹地,交通便利,既能迅速與周邊解放區(qū)聯絡,又便于隱蔽指揮,躲開國民黨軍的空襲與騷擾。周邊地勢亦是優(yōu)勢盡顯,青州城南多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為機關隱蔽提供天然屏障;城北沃野千里,村莊星羅棋布,利于物資籌措與人員疏散。青州,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進入了決策者的視野。
當第一批華東局工作人員踏入青州城南閔家莊時,淳樸的村民雖心存疑惑,卻也被隊伍嚴明的紀律迅速折服。隊伍中的戰(zhàn)士們,身著樸素軍裝,背著簡單行囊,沒有絲毫擾民之舉。一位姓張的大爺回憶:“那天我正發(fā)愁屋頂漏雨,開春雨水多,屋里潮得沒法住人。幾個新四軍戰(zhàn)士路過,二話不說,上房就開始拾掇瓦片,忙活了大半天才弄好,水都沒喝一口。打那起,俺就知道,這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隊伍?!睉?zhàn)士們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他們放下行裝,第一件事便是幫村民挑水,打掃院子,修補破損的房屋……這種親民作風,迅速拉近了村民與戰(zhàn)士的距離。
指揮中心運籌帷幄
華東局入駐青州后,閔家莊成了華東戰(zhàn)局的指揮中樞。閔家莊地主的一座二層小樓,成了華東局臨時的居所和指揮中心。當陳毅司令員踏入這座小樓時,他的心中滿是對革命事業(yè)的堅定信念和對未來的憧憬。小樓的房間布置簡單,一張書桌、幾把椅子、一張簡陋的床鋪,便是主要的陳設。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陳毅開始了他緊張而忙碌的工作。白天,他在小樓里召開軍事會議,分析戰(zhàn)局,制定作戰(zhàn)計劃。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們嚴肅的面容上,每一個決策都關乎著無數戰(zhàn)士的生命和革命的前途。他們圍坐在一起,激烈地討論著,時而爭論,時而沉思,只為找到最佳的戰(zhàn)略方案。夜晚,小樓里的燈光常常亮至深夜。陳毅在書桌前,仔細研究地圖,思考著下一步的行動。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睿智,仿佛能穿透黑暗。在那些寂靜的夜晚,他的思緒如奔騰的江水,夜以繼日,不斷地涌動著。
長聚于此的還有饒漱石等一眾軍政領導,簡陋的農舍成為謀劃決勝千里的營帳。
在隨后的日子里,傳令兵馬不停蹄,作戰(zhàn)指令飛速傳向各部隊。當地百姓踴躍支前,組成擔架隊、運輸隊,推著獨輪車,滿載彈藥、糧食奔赴前線。
1948年4月,濰縣戰(zhàn)役打響前,指揮部里燈火徹夜通明。陳毅與參謀們圍坐在地圖前,反復推演國民黨守軍的布防情況,討論破城策略。針對濰縣城高墻厚、防御工事完備的特點,制定出“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的戰(zhàn)術,先掃清外圍據點,再集中火力攻城;同時強調要充分發(fā)動群眾,組織起大規(guī)模的支前隊伍,保障后勤補給。最終,這場戰(zhàn)役大獲全勝,為后續(xù)濟南戰(zhàn)役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948年9月,濟南戰(zhàn)役前夕,在戰(zhàn)前的軍事會議上,各路將領精神抖擻、摩拳擦掌。會上細致地分析了王耀武部布防細節(jié),敲定“東西對進、南北夾擊”的進攻方略。會后,華東局迅速調配資源,協(xié)調魯中、渤海等地解放區(qū)全力做了后勤保障,民兵隊伍枕戈待旦,隨時準備投入戰(zhàn)斗。隨著一聲令下,大軍壓境,濟南城在浴火中迎來新生,宣告國民黨在山東核心統(tǒng)治的崩塌。
土地改革夯實根基
戰(zhàn)火未熄,民生建設同樣刻不容緩。除軍事指揮外,華東局還肩負著推動地方建設的重任,土地改革便是十分關鍵的一環(huán)。當時青州不少農民仍受封建土地制度壓迫,食不果腹、居無定所。華東局派遣大批干部深入田間地頭,丈量土地、清查田畝,重新分配土地資源。
在閔家莊周邊村落,土改工作組召集村民開會講解政策。起初,地主們抵觸情緒強烈,耍小聰明藏匿地契、佯裝賣地;農民們則半信半疑,擔心“變天”。工作組不慌不忙,一方面公開清查地主資產,強制地主交出地契;另一方面為農民頒發(fā)土地證,昭告土地所有權歸屬?!澳翘?,我拿到土地證,手都哆嗦了,祖祖輩輩做夢都想有塊自己的地,沒想到真成了!”一位老農熱淚盈眶地說道。
土改成效斐然,糧食產量激增,農民生活改善,更催生參軍熱潮,青壯年紛紛請纓入伍,奔赴解放戰(zhàn)場。
文化活動凝聚力量
在戰(zhàn)火紛飛中,華東局不忘文化建設。彼時,青州鄉(xiāng)村文盲率居高不下,封建迷信思想彌漫。為破除桎梏、啟迪民智,識字班、夜校在閔家莊及周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教室里,男女老少圍坐一起,昏黃燭光下,教員一筆一畫教村民認字,教材內容貼近生活——既有簡單農事知識,也有革命時事與道理。婦女們放下針線活,端坐聽講,村里的婦女們原本大多目不識丁,參加識字班后,不僅能讀懂簡單書信,還能寫家書寄往前線,鼓勵丈夫、兒子英勇殺敵。
文藝宣傳隊更是大放異彩,隊員們用快板、山東梆子、呂劇等鄉(xiāng)土藝術形式演繹革命故事?!栋酌费莩鰰r,臺下觀者無不落淚,對封建剝削深惡痛絕;《血淚仇》激發(fā)群眾復仇怒火,堅定跟黨鬧革命決心;《解放區(qū)的天》歌聲傳遍街巷,喚起民眾對新生活的向往與憧憬。這些文化活動,像火種點燃民眾思想之火,讓革命理念深入人心,凝聚起眾志成城的力量。
軍民團結共克時艱
解放戰(zhàn)爭后勤補給壓力巨大,青州百姓全力支援前線,鑄就牢不可破的支前長城。村村戶戶的婦女們日夜趕制軍鞋,納鞋底、縫鞋面,手指磨出厚繭,扎破流血也不停歇,一雙雙軍鞋飽含深情寄往前線;青壯年組成擔架隊,穿梭炮火硝煙,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肩膀磨破,衣衫染紅,卻從不退縮。
一次,前線急需糧食補給,閔家莊村民聽聞,家家戶戶傾盡糧倉,把僅存的口糧拿出來,用牛車、毛驢馱著運往集結地。途中遭遇國民黨飛機空襲,村民們舍生忘死護住糧食,有人甚至用身體蓋住麻袋,無一人退縮,糧食按時送達,解了前線燃眉之急。戰(zhàn)士們收到物資,熱淚盈眶,誓言要多打勝仗回報鄉(xiāng)親。
賡續(xù)傳承紅色基因
1949年3月,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節(jié)節(jié)勝利,華東局完成使命,陸續(xù)撤離青州,遷往上海。離別那天,閔家莊村民早早等候在村口,眼眶泛紅,手捧雞蛋、布鞋,眼中噙淚,拉著戰(zhàn)士們的手久久不愿松開。戰(zhàn)士們亦是難舍難分,行軍途中頻頻回望。華東局雖撤離,但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青州百姓傳承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投身新中國建設。當年識字班學員成長為鄉(xiāng)村教師,將知識火種播撒得更遠;支前模范帶頭興修水利、改良農田,建設家鄉(xiāng);老兵們時常聚首,講述戰(zhàn)斗故事,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青州博物館內,陳列著華東局相關文物,每逢節(jié)假日,參觀者絡繹不絕,聆聽那段過往,汲取奮進力量。
1999年閔家莊村內修路,陳毅住過的小樓恰恰處在路的中間位置。當時的決策信息未能充分傳達給村民,使小樓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村民即使內心有不同意見,也只能無可奈何地接受小樓被拆除的現實。好在小樓被拆除后,地基條石尚在,拆下的木門、房梁、椽子、檁條等木質建材,存放在閔家莊村委的3間平房倉庫內,為小樓恢復原貌提供了極大的可能。
我們期待著在不久的將來,一座古樸的二層小樓在原址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