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警徽下的錚錚誓言到柴米油鹽的平凡煙火,來自鹽城市的冉馨家庭用十六年光陰講述了雙警家庭的感人故事。
冉馨來自內蒙古,在歲月的磨礪中成長為阜寧縣溝墩派出所教導員。丈夫張煒是阜寧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副大隊長。夫妻倆并肩前行,共同守護歲月靜好。
張煒偵破案件近800起,千里追兇維護公平正義,為群眾挽回損失300余萬元。冉馨擔任出入境管理大隊、政務服務管理大隊大隊長時,偵破妨害國(邊)境管理案件20起,成功查處“三非”行政案件12起,牽頭偵辦的“5.25組織偷越國邊境案件”獲公安部領導批示肯定。在牽頭負責“放管服”改革時,她以柔肩扛起改革重任,打造“我‘阜’務、寧滿意”政務品牌。夫妻二人先后榮立個人三等功,獲得阜寧好人、鹽城市優(yōu)秀警師、鹽城市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褪去警服,張煒與冉馨是并肩扶持的夫妻。結婚十六載,聚少離多是常態(tài),張煒每年三分之二的時間奔波在外,冉馨則在政務服務窗口忙碌至深夜。電話里的“注意安全”替代了花前月下,深夜的警鈴替代了家常絮語,案卷的墨香混雜著煙火氣息。雙警之家的屋檐下,她懂他的風雨兼程,他知她的堅韌無聲。
2023年,張煒外出辦案時遭遇車禍,重傷入院。冉馨擔心父母受不了打擊,藏起擔憂獨自照料,直至丈夫轉危為安。重癥監(jiān)護室外的不眠夜晚,急診室里的悉心照料,將相濡以沫四字刻進骨血。家中沒有角色分工,只有共擔風雨的默契:她加班時,他帶著案卷照顧老小;他出差時,她默默扛起照顧老人孩子的瑣碎日常。
十六年時光,孩子從稚童長成少年,在父母缺席的生日燭光與家長會中,早早讀懂警徽背后的重量,將父母的堅守化作成長路上的驕傲。
“尊老敬賢、愛幼樂施”不僅是家訓,更是生活日常。冉馨作為一名“愛心媽媽”,經常帶孩子參加“愛心媽媽”結對關愛等志愿服務活動,共同制作手工,開展家務勞動。張煒則將破案故事化作品德教育的鮮活教材。他們不苛求分數,卻在親子共讀中播撒善意的種子;他們難給陪伴,卻在言傳身教中讓孩子讀懂責任與奉獻。
當少年把壓歲錢塞進貧困學子的書包,當“長大后我想成為你”成為家庭最暖的告白,這份藏藍情懷已在傳承中得到延續(xù)。
深夜的阜寧街頭,警燈閃爍。兩身警服,承載著雙份擔當;一個家庭,匯聚起無盡力量。冉馨與張煒的故事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傳奇,唯有細水長流的堅守——他們以并肩身影照亮萬家燈火,用“小家”的微光,守護“大家”的星河長明。
圖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編輯 許宵雪 18507354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