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罐與陶罐在同一時間被埋入同一處,但數(shù)千年后,陶罐出土“搖身一變”成了文物,鐵罐卻無影無蹤了。這是為什么呢?
鐵是一種極為活潑的金屬,能和氧氣反應,生成三氧化二鐵(化學式Fe2O3),即鐵罐表面的紅褐色粉末,時間一久,鐵罐會被完全氧化,變?yōu)椤澳唷?。而做陶罐的材料通常為黏土、石英和長石等天然礦物,耐酸堿與腐蝕,氧化速度遠遠小于鐵。
但陶瓷也有小缺陷。特殊的材料及工藝使其內部的離子或原子排列較為緊密,當陶瓷受外力沖擊時,很難通過材料內部結構的變形分散應力,反而使應力迅速集中于某處,引發(fā)原子間化學鍵的斷裂,形成裂紋而破碎。
金屬材料具有較強可塑性,其原子排列相對疏松,受到外力時易通過位錯運動產生塑性變形,分散應力。那么,若將金屬的可塑性引入陶瓷材料,是否能使陶瓷可“拉伸”,增強其韌性?
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金屬鉬(mù,符號為Mo)和氧化鑭(化學式為La2O3)之間具有較強的化學鍵,可以將兩種不同的物質緊密結合在一起。
于是,科研人員利用以鉬為基體材料,通過高溫燒結工藝,制備出具有規(guī)則界面結構的位錯增強型氧化鑭陶瓷復合材料,該材料不僅保持了陶瓷的高強度特性,還擁有金屬材料的韌性,使陶瓷有了被“抻一抻”的可能性。
在室溫下,這種位錯增強型氧化鑭陶瓷復合材料,拉伸延伸率高達39.9%,顛覆了陶瓷在室溫條件下難以拉伸的傳統(tǒng)認知。除了具有陶瓷的高強度特性,位錯增強型氧化鑭復合陶瓷材料還有金屬材料的韌性,這是材料科學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期待這種材料能在更多領域得到應用。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 美術編輯 / 徐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