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惟健,四川成都人,詩人、翻譯家。他的十四行體《祈禱》以及《杜甫詩選》《四川軍閥與國民政府》、翻譯作品《愛儷兒》等,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他的愛人廬隱是18個重要的現(xiàn)代中國女作家之一、福州三大才女之一,作品甚富。盡管二人的婚姻因為廬隱的逝世僅僅持續(xù)了四年,但李惟健的盛名因此也被廬隱的光芒所遮蔽。
關(guān)鍵詞:李惟?。粡]隱;翻譯家
李惟建(1907—1981),男,四川成都人,筆名李唯建、唯建、四郎等,詩人,翻譯家。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提到他,往往要把他與他的愛人廬隱的盛名聯(lián)系在一起。
李惟建出生于貴州省開陽縣著名的詩書世家,后移居省會貴陽。祖父李立元,字仁宇,光緒十六年恩科二甲第三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任瀘州厘金局總辦、四川留日學生監(jiān)督,順慶府、酉陽直隸州、寧遠府、敘州府、嘉定府的知府、知州等職。由于在四川為官,其后代便定居成都。父親李仲通,生李惟建兄弟六人,皆為杰出人才,其中大哥、二哥最為著名。大哥李惟果考入清華學校,后入大學政治學系,畢業(yè)后,公派留美,獲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guān)系博士,歷任大學教授、蔣介石秘書、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行政院秘書等職。二哥李惟寧為著名的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作曲家,也就讀于清華學校,后進入北大音樂傳習所,1930年留學巴黎圣樂學校,主修鋼琴兼修理論作曲,1932年就讀于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繼續(xù)深造。其于1934年秋回國,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上海國立音樂??茖W校,后來兼任校長;抗戰(zhàn)勝利后于1947年赴美,為波士頓音樂學院教授。三弟李惟建就是在這樣的家族文化傳承和氛圍中成長起來的。
1924年7月,李惟建在成都聯(lián)合縣立中學校(今成都市石室中學)初中畢業(yè)后去上海青年會中學讀高中,未畢業(yè)即在次年(1925年)報考清華學校被錄入西洋文學系。1928年,在清華大學就讀期間,他與五四時期著名女作家廬隱相識相愛,留下了民國時期一代青年追求愛情婚姻的佳話,也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一段傳奇。當時廬隱的前夫郭夢良因病去世三年,并留下一個女兒,正處于人生的低潮。后人記述他們相識相戀的經(jīng)過說:
1928年3月8日,一次偶然的機會,經(jīng)北大教授林宰平介紹,在瞿世英家里,他第一次見到廬隱。廬隱問起他的文學愛好及寫作情況,留給他一個地址,這樣兩人就有了交往。
兩人相識后,起初他們只是談文學,談人生,還是純粹的友誼,小她九歲的李惟建稱廬隱為“姐姐”“心靈的姐”。后來,李惟建竟然愛上了她,并一再向她表達自己的愛情。廬隱在經(jīng)歷了訂婚、解約、戀愛、結(jié)婚、喪夫等一系列挫折后,在感情方面比較慎重,考慮到兩人年齡的懸殊和可能引起的外界非議,起初拒絕了他。并不是廬隱不喜歡李惟建,只是這個時候的廬隱已經(jīng)過了沖動的年紀,而且當時李惟建還在上大學,與小九歲的大學生戀愛,廬隱心里并沒有把握。也因為經(jīng)歷上一段婚姻的曲折后,廬隱對愛情非常謹慎。
但李惟建決不放棄,一再勸說她:“我以為你太注意世人的批評。世人的議論只是一種偏見……我們又何必看重他們的淺見呢?”正是在李惟建的堅持下,廬隱的內(nèi)心也發(fā)生了變化,最后決定,和李惟建在一起。盧隱在給李惟建的信中曾寫道:“我從來沒有遇到過對我人格的尊重和清楚更甚于你的人,換一句話說,我自入世以來只有你是唯一認識我而且同情我的人;因此我愿為你受盡一切的苦惱?!彼詈笙露Q心:“讓我們是風和云的結(jié)合吧。我們永遠互相感應(yīng)、互相融洽,那么,就讓世人把我們摒棄,我們也絕對的充實,絕對的無憾?!?/p>
1930年8月,廬隱毅然決然地辭去北京師大附中的教職,與李惟建結(jié)婚。婚后的二人恩愛有加,幸福美滿。兩人相偕東渡日本,在東京度蜜月。這年年底,因經(jīng)濟不支,兩人不得不回到中國,又在杭州西子湖邊住了半年。在他們卜居的西子湖畔農(nóng)家小院,他們有說不完的話題。共同生活的四年,是廬隱生命中最快樂的四年。愛情的滋潤,使她迎來創(chuàng)作上的豐收。在杭州期間,廬隱寫了一些中短篇小說,后來集編為《玫瑰的刺》(1933年,中華書局)?!睹倒宓拇獭肥撬麄兎驄D倆在西子湖畔的生活實錄,那是廬隱一生最為幸福愉快的時刻。
一年后,廬隱夫婦由杭州到了上海,廬隱到工部局女子中學教書,李惟建則到中華書局任編輯。但出人意料的是,廬隱卻在風華正茂的年紀,因為生育難產(chǎn),在上海大華醫(yī)院搶救無效,逝世于1934年5月,年僅36歲。盡管李惟建與廬隱的婚姻僅僅持續(xù)了四年,但李惟建的詩人與翻譯家文名從此就被廬隱的光芒所遮蔽,成為五四時代才女廬隱的背景。
為什么廬隱的文名如此之大呢?她的簡略生平和文學創(chuàng)作情況如下:
廬隱,1899年5月4日出生,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鄉(xiāng)人。其筆名廬隱,有隱去廬山真面目的意思。她于1912年考入女子師范學校,1917年畢業(yè)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學、安徽安慶小學及河南女子師范學校,1919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2年大學畢業(yè)后到北平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國文。她以控訴包辦婚姻為題材的處女作《一個著作家》,經(jīng)鄭振鐸推薦,以“廬隱”的筆名于1921年在茅盾主編的《小說月報》上發(fā)表。接著,她連續(xù)發(fā)表了《一封信》《余淚》《或人的悲哀》等短篇小說,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海濱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學教書,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學校長。幾年間,母親、丈夫、哥哥和摯友石評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緒浸透在這個時期出版的作品集《靈海潮汐》和《曼麗》之中。1930年與李惟建結(jié)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鷗情書集》。廬隱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80個中短篇作品及4部長篇作品,堪稱五四時期女作家中的第一高產(chǎn)作家。
與李惟建結(jié)婚后的時期,也是廬隱創(chuàng)作大爆發(fā)時期,先后創(chuàng)作了《玫瑰的刺》《火焰》《象牙戒指》等多部作品。廬隱去世后,1934年上海第一出版社出版了《廬隱自傳》,1936年北新出版社出版了《東京小品》(散文、小說集)、《火焰》(長篇小說),中央書店出版了《廬隱選集》《廬隱創(chuàng)作選》,1947年上海新象書店出版了《廬隱佳作選》。廬隱與冰心、林徽因齊名,被稱為“福州三大才女”。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女作家在現(xiàn)代中國》(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她與蕭紅、蘇雪林和石評梅等人并列為18個重要的現(xiàn)代中國女作家之一。 與廬隱的天才相比,李惟建的文才自然被遮蔽了。
但事實上,李惟建是20世紀20~30年代文壇上一顆閃耀的新星。
李惟建首先是活躍在20世紀20~30年代的詩人。他在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就讀期間,酷愛拜倫、雪萊以及布萊克和泰戈爾的詩,并和泰戈爾通過信。1926年暑假,他在清華大學自己搭建的小帳篷內(nèi),模仿泰戈爾的《吉檀迦利》詩歌文體,用英文寫了95首散文詩,以表達內(nèi)心的痛苦和解除痛苦的喜悅之情,后集編為《生命之復(fù)活》,一直到1934年,才在中華書局出版。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值得一提的是,李惟建在1928年春天寫作的長詩《祈禱》。這首長詩由70首十四行體詩組成,總共近千行,這是五四運動以后新詩史上第一篇十四行體長詩,后來在1933年6月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镀矶\》一詩是獻給他的導(dǎo)師和好友徐志摩的。李惟建在《我與廬隱的初次見面》一文中記載說,他當時告訴廬隱說:“我新近寫完了一首長詩《祈禱》,其中有我的人生觀,希望你能賜覽?!鼻f叔炎評論說:
寫成本詩稿時,詩人還是一個二十一歲的學生。這樣的抒情鴻篇偉構(gòu)出自一位小青年之手,可見其人之才華。作品受拜倫、雪萊等的影響,借鑒意大利體(即彼特拉克體)的形式,前八行用兩個抱韻,后六行為CDC、DCD韻式。各首獨立而又互相勾連成整體,格律嚴謹,韻式整齊劃一,顯示了詩人的獨到藝術(shù)匠心。[1]
十四行體是歐洲抒情詩的一種形式,意大利文為Sonetto,英文和法文為Sonnet,所以又音譯為“商籟”體。它最早出現(xiàn)在意大利,后傳入英、法等國,產(chǎn)生了幾種大同小異的變體。世界詩壇上杰出的詩人莎士比亞、彌爾頓、拜倫、雪萊、泰戈爾等,都有十四行詩作聞名于世??梢哉f,在幾千年間的人類文明史中,還沒有任何一種別的詩體像它那樣被證明過,具有跨越眾多國度、眾多語種和漫長歲月的生命力。十四行詩,成為一種具有世界性的詩體。
將十四行體正式移植到中國來的是新月詩派的一批詩人。在1925年以后,新月派詩人開始較多發(fā)表十四行體,如戴望舒的《十四行》、孫大雨的《老話》、李惟建的《祈禱》、聞一多的《你指著太陽起誓》、饒孟侃的《棄兒》、陳夢家的《太湖之夜》都是較有名的早期作品。許霆、魯?shù)驴 妒男畜w在中國》一書中,把李惟建的《祈禱》稱為“中國現(xiàn)代第一抒情十四行長詩”,并對這首長詩進行分析,認為詩人并不信仰宗教,他所祈禱的是真理,不過是借用了宗教的外衣。詩中的“上帝”不過是真理的代名詞。詩中用了大量篇幅來抒寫對真理的尋找和追求,并從多方面展開了盡情的抒發(fā)。詩中描寫的花壇、樂壇、舞壇、詩壇,都是詩人理想的幻象。而詩中貫穿了對愛這個永恒主題的描寫,不僅愛真理,而且把對廬隱的愛戀糅入其中。許霆和魯?shù)驴∩踔涟选镀矶\》一詩稱為“現(xiàn)代的離騷”。書中說:
如果說屈原的《離騷》是中國古代長篇抒情詩的奠基之作的話,那么在此后的2000余年中鮮有繼之并能與之比美的抒情偉構(gòu)。在新詩最初三十年的現(xiàn)代,能以極大魄力寫出千行抒情長詩者,恐怕唯李惟建的《祈禱》莫屬了。鴻篇巨制固然占有得天獨后的優(yōu)勢,更為重要的還是這首詩的藝術(shù)造詣和藝術(shù)魅力的超凡脫俗。[2]
吳歡章《中國現(xiàn)代分體詩歌史》也說:
李惟建1933年由新月書店出版的詩集《祈禱》,是一部由70首十四行詩組成的抒情長詩。詩人精心結(jié)撰,每首詩格律嚴謹,句式劃一,它是十四行詩逐步走向成熟的一個有力佐證。[3]
這無疑是對《祈禱》的高度評價,可見詩人李惟建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在上海的那幾年,是李惟建創(chuàng)作與翻譯的高峰。他在《新月》《詩刊》《人間世》等刊物上發(fā)表新詩、譯詩和譯文,出版了長詩《影》(1933年,新時代書局)、《祈禱》(1933年,新月書店)和《生命之復(fù)活》(1934年,中華書局),并翻譯了傳記小說《愛儷兒》(1931年,中華書局)和《英國近代詩歌選譯》(1934年,中華書局)。其中《影》是獻給廬隱女士的千行長詩。
李惟建對《愛儷兒》的翻譯,影響了一代詩人與作家。傳記中對雪萊的文采浪漫的描寫,成為當時以徐志摩為代表的許多的中國詩人和作家仿效的對象。
除了《愛儷兒》之外,李惟建還翻譯了由法國作家莫羅阿(Andre Maurois)著的《英宮外史》,193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作為中華書局的英文編輯,李惟建還主編了六冊本的《初中英語讀本》和初中學生文庫的《英華旅行會話》等中學教科書。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最大的出版機構(gòu)之一,中華書局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出版了大量的各級學校教科書,在當時頗有盛名。
作為翻譯家,李惟建不僅譯介外國名著,也對把我國古代著名詩人介紹給世界感興趣。詩圣杜甫的詩歌很多被翻譯為英語。李惟建的杜詩英譯水平很高。1985年李惟建的《杜甫詩選》(Selected Poems of Du Fu)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他對四十首杜詩的全新英譯。2009年,上海外國語大學賈卉的博士論文《符號意義再現(xiàn):杜甫詩英譯比讀》中,選取了杜甫詩篇中最膾炙人口、英譯最多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登高》《月夜》《江南逢李龜年》《哀江頭》《蜀相》《新婚別》等詩篇,從符號學的角度對眾多中外翻譯家杜詩英譯作品的翻譯思想與譯文優(yōu)劣進行分析,其中中國譯者除李惟建外,還有許淵沖、吳鈞陶、翁顯良、朱徽、孫大雨、楊憲益等,也包括國外杜詩翻譯名家如洪業(yè)、弗萊徹、辛頓、華岑、庫柏、葛瑞漢、賓納、戴維斯等人,可見在20世紀眾多的中外杜甫詩歌的英譯者中,李惟建都占有一席重要之地。[4]
1985年,李惟建的《四川軍閥與國民政府》的譯本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為美國學者羅伯特·A·柯白的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約請李惟建單獨翻譯,李惟建已經(jīng)完成全書初稿的翻譯,但由于當時年事已高,身體每況愈下,有許多中文資料的核實工作無法完成,于是由殷鐘崍先生核對資料并最后定稿。所以此書出版時署名為兩人合著。此書成為研究四川軍閥的重要參考書,為現(xiàn)代史家廣泛引用。
在上海期間,李惟建與文化界名人交游甚廣。因為李惟建是當時新月社的主要人物,經(jīng)常在《新月》月刊上發(fā)表作品。新月社是20世紀30年代引領(lǐng)文壇風騷、影響深遠的文學社團。當時新月派的領(lǐng)袖人物是徐志摩和胡適,經(jīng)常為《新月》刊物撰稿的人物有梁實秋、沈從文、邵洵美、陳夢家、卞之琳、林徽因、儲安平、曹葆華、丁西林等。由于文學的共同興趣與交往,李惟建與徐志摩、沈從文、邵洵美、郁達夫等人過從甚密。
當時與李惟建交往最為密切的是詩人徐志摩。徐志摩長李惟建十歲,李一直視徐為兄長和導(dǎo)師?!逗m遺稿及秘藏書信》第三十二冊與《徐志摩墨跡》第四冊,都收有一封徐志摩寫給李惟建的書信手跡,全信如下:
惟建我兄:
得書借知詩侶已自西湖遷回滬上,至以為慰。北來正逢東省大事,心如懸旌,竟不能作事,每日心煩自惱,不知如何乃可。兄等在南,想亦有同感。承詢譯莎翁事,函到適胡先生已南行,或兄已與見面談過,亦未可知。此函到時,胡先生當仍在上海,其寓址可由洵美得之,能與面定一切最妥,因此業(yè)乃胡先生獨立主政者也。廬隱近來有何作品,久不見頗想念也。此念
雙佳
志摩 十月二十六日[5]
此信寫于1931年10月26日,徐志摩在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任教,當時正值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徐志摩在“心如懸旌”之際,還寫信給李惟建,為他準備與胡適見面談翻譯莎士比亞著作一事提供建議,可見兩人友情之深。20多天后,徐志摩所乘飛機在濟南失事,此信可能成為徐志摩寫給李惟建的最后尺牘。李惟建與廬隱夫婦在公祭徐志摩時寫下挽聯(lián):“吹君風度比行云,來也飄飄,去也飄飄;嗟我哀歌吊詩魂,風何凄凄,雨何凄凄?!?/p>
李惟建與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交往,更是近代中印文化交往史上值得記載的往事。在清華學校讀書期間,李惟建閱讀了許多中外文學家的作品,尤其喜愛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著作。他曾仿照盧梭《懺悔錄》,采其一段對話篇,寫信給泰戈爾求教。1927年6月25日,泰戈爾親筆給他回信,信中說:
我親愛的年輕朋友:
我深深地為你的信感動,而且我希望你將在某一天能到我們這里來受到我們的熱情接待,正如在古代從你們國家來到印度的那些朝圣者所受到的那樣。我相信你知道我愛中國,而且知道我衷心希望中國將從這最黑暗的受苦受難的時代,走向一個民族復(fù)興的光輝黎明。
祝福你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李惟建曾一度想親自到印度拜訪泰戈爾,但因路費籌措困難,終未成行。泰戈爾一直惦念著這位年青的中國朋友,次年曾讓自己的秘書代他給李惟建來信,信中說:
尊敬的李惟建先生:
詩人泰戈爾病情很嚴重,所以他叫我給您回信。他讀完您的來信后,對你遇到的困難與麻煩深表同情。他十分熱愛您的國家,總是為您祝福。
你忠實的 C·F·安塔
5月17日
泰戈爾的回信,李惟建視為珍寶,即使在一生中最艱難的歲月中,他和子女們也把這幾封承載著中印兩國民間文化交往情誼的信件,完好保存下來。
李惟建不僅是一個詩人和翻譯家,也是一個教育家。廬隱去世后,他帶著女兒李瀛仙返回四川,一度到遠離成都的資中縣中學教英文,深受學生歡迎。此后奔波于成渝兩地,教書為生,歷任成都聯(lián)合縣立中學校教員、重慶南林中學校長、重慶求精商學院英文教授兼教務(wù)長、成都石室中學高中語文教員、成都會計??茖W校英文教授、私立大川學院文藝學教授等教職??箲?zhàn)期間,李惟建又出任光華大學總務(wù)長并任教。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惟建繼續(xù)在成都石室中學任教。在經(jīng)過許多人生的波折后,于1962年進入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為館員,改革開放后一度擔任四川省政協(xié)委員,直到1981年去世。
斯人雖逝,但他與妻子廬隱一起,在我國文化方面的影響,卻遠未消失。從20世紀30年代至2020年,可查閱到的以李惟建、廬隱夫婦為主題的圖書出版總數(shù)達179部之多,其中在民國時期出版的僅19部,其余均為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版,可見李惟建、廬隱夫婦作為民國時期的文化代表人物,至今仍為人們懷想和紀念。近年來出版的著作中,有1995年出版的由肖鳳撰寫的傳記作品《廬隱傳》,有廬隱的小說《海濱故人》和她的若干散文集,有李惟建的譯本《杜甫詩選》和《四川軍閥與國民政府》,但最多的還是李惟建和廬隱的情書集《云鷗情書集》和從中選取的各種以“民國情書”“情書大觀”“名人書信”“愛情書簡”“最美情書”“才女美文”“名人愛情”名目出版的書籍。
李惟建與筆者的父親謝慕沙是中學同學。家父當時叫謝炳章。1921年,李惟建與家父同時考入成都聯(lián)合縣立中學校,即今石室中學前身,李惟建在三十五班,家父在三十六班,初高中共讀四年。當時聯(lián)中取錄甚嚴,據(jù)說每年報考均有二三千人之多,僅錄取40余人而已,可見他們當時成績之優(yōu)異。李惟建與家父因興趣相同,作為同窗在學校交往密切,但中學畢業(yè)后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向,天各一方。1934年廬隱死于難產(chǎn)后,李惟建攜女由上?;氐匠啥?,兩人來往更多,尤其是李惟建任光華大學總務(wù)長時,家父也在光華大學任教,兩人成為同事。上世紀60年代初,李惟建因家父囑托名醫(yī)黃天啟推薦而進入四川省文史館為館員,與家父再次成為同事,續(xù)寫了終生的友誼,兩家至今世交不絕。因撰此文,藉以追懷先輩,以釋敬仰。
注釋:
[1]莊叔炎:《中國詩之最——最早的十四行詩集》,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2]許霆、魯?shù)驴。骸妒男畜w在中國》,蘇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吳歡章:《中國現(xiàn)代分體詩歌史》,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賈卉:《符號意義再現(xiàn):杜甫詩英譯比讀》,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
[5]耿云志:《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三十二冊,安徽黃山書社1994年版;吳德健:《徐志摩墨跡》第四冊,杭州西泠印社2004年版。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