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晚落幕,今年是春節(jié)申遺成功后的首屆春晚,在非遺元素與現(xiàn)代科技融合AR、裸眼3D等創(chuàng)新形式下,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新生。春晚開場視覺秀短短1分鐘展示了16種非遺,傳統(tǒng)文化變得活靈活現(xiàn),天南地北年俗同框,中華傳統(tǒng)文化永遠看不夠!下面我們來盤點春晚中的非遺美學。
北京中軸線
鳳凰傳奇獻唱《棟梁》,央視春晚再次以傳統(tǒng)文化為創(chuàng)作靈感,帶領大家沉浸式走近2024年申遺成功的“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歷經7個世紀,全場7.8公里,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來北京城市東西對稱布局建筑物的對稱軸,北京市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條軸線上。2018年7月,北京中軸線申遺已確定天安門等14處遺產點。在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申報的文化遺產項目“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通過審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9項世界遺產。
青蛇白蛇來春晚借傘
小品《借傘》中,青蛇、白蛇來借傘,國家級非遺“西湖綢傘”,以其獨特的魅力被譽為“西湖之花”。
西湖綢傘,全稱“西湖竹骨綢傘”,浙江省杭州地區(qū)特有的特色傳統(tǒng)手工藝品,西湖特產之一。創(chuàng)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造型靈巧、色彩鮮艷,既可遮蔽陽光,又可作為裝飾品,集實用性與藝術性于一體,故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稱。
西湖綢傘,傘面采用杭州絲綢,并采用印染、刺繡等形式,傳統(tǒng)的綢傘繪有西湖十景、花卉、山水和仕女,有大紅、棗紅、和平藍、墨綠、桃紅等二十幾個品種,具有外形美觀、選料講究、設計精美的特點。
非遺魚燈游弋人間
江南畫卷無錫景,最美太湖好風光,讓無數(shù)名家流連忘返的江南,時至今日依然美得令人心醉。游了600年的非遺魚燈,燈火絢爛中游弋人間。
魚燈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舞蹈的道具之一。呈鯉魚狀,用竹篾綁扎,糊表白紙繪制而成,全長1.2米,直徑為40至50厘米,分魚頭、魚身、魚尾,三節(jié)可靈活轉動。舞魚燈以村組隊,人數(shù)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每人一魚,內燃蠟燭;魚燈套路有“鯉魚擺尾”“雙魚爭食”“鯉魚戲水”“魚躍龍門”等;表演隊變化有方陣、一字長蛇陣、八卦迷魂陣等。
一起潮起英歌舞
英歌舞是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眾人齊舞時鼓槌翻飛,步伐鏗鏘,氣勢如虹,被網友稱為“最強過年氛圍組”。
英歌舞,俗稱“唱英歌”“扣英歌”,又稱“因歌”“秧歌”“鶯歌”,是流行于廣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及福建漳州等地區(qū)的一種糅合南派武術、戲劇等地方藝術的民間廣場舞蹈。英歌舞有“北有秧歌,南有英歌”之稱 。
英歌舞為大型團體舞,舞者通常為雙數(shù),以36人、72人、108人為主 ,一般分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前棚舞者雙手各持一根短木棒相互對擊,在大鑼伴奏下邊打邊旋轉,圖陣變化復雜,節(jié)奏鮮明,動作強勁有力,情緒熱烈;中棚部分是由小戲、雜耍、武術等表演項目組成;后棚以武術為主,有“打布馬”的壓軸戲 。
英歌舞歌頌的是扶正壓邪、團結戰(zhàn)斗和勇敢拼搏的英雄氣概。英歌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認為它受《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喬裝攻打大名府搶救盧俊義的戲曲影響 ,始自明代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