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zhàn)的漫長旅程。在這趟旅程中,敏感力與鈍感力并非相互對立,而是相互平衡,共同塑造著我們體驗生活、感知世界的獨特視角。
敏感力宛如生活的放大鏡,能讓我們捕捉細微而珍貴的瞬間。清晨第一縷陽光透過玻璃灑在臉上的溫熱,街頭陌生人不經(jīng)意間露出的微笑,書頁間觸動心靈的話語……這些生活中的小美好,被我們敏銳感知,成為滋養(yǎng)心靈的養(yǎng)分。敏感力賦予我們豐富的情感體驗,使我們能深刻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進而建立深厚真摯的情感連接。朋友陷入困境,我們能敏銳察覺其情緒變化,及時給予安慰與支持;家人疲憊時,我們能從細微的動作和眼神中讀懂,送上貼心關(guān)懷。
然而,如果敏感過度,有時會成為心靈的枷鎖。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中提到,過于敏感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傷。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遭遇他人的批評、挫折的打擊,若對這些負面聲音過于敏感,就會陷入自我懷疑和痛苦的泥沼。此時,鈍感力如同心靈的護盾,為我們抵御外界的傷害。
鈍感力,是一種對生活不如意之事的從容與豁達的態(tài)度。面對他人誤解,不必急于辯解,用時間證明自己;面對失敗挫折,不會被失意與痛苦擊垮,而是從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重新出發(fā)。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貶,卻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將生活的苦難化入詩詞。他的鈍感力,讓他在困境中仍能享受生活樂趣,留下諸多傳世佳作。鈍感力并非麻木、漠視,而是一種懂得放下、釋懷的智慧,是面對生活風雨時,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與安寧。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平衡敏感力與鈍感力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課題。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領(lǐng)域,藝術(shù)家憑借敏銳感知捕捉靈感,創(chuàng)作出觸動人心的作品;面對外界質(zhì)疑和批評時,又需有足夠的鈍感力,堅持創(chuàng)作理念,不被外界聲音所左右。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敏感察覺他人需求和感受,給予關(guān)心和尊重;但對于無關(guān)緊要的小摩擦、小矛盾,不妨保持一點鈍感力,不讓小事影響彼此的關(guān)系。
生活既要有敏感力,去感受細膩美好,豐富內(nèi)心世界;也要有鈍感力,去包容生活的不完美,讓自己面對挫折仍能堅定前行。只有學會在敏感與鈍感間找到平衡,才能以更從容的姿態(tài),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擁抱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云南昆明金岸中學,指導老師:侯興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