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概述
高考文言文閱讀分析綜合類題,一是以理解為基礎的分析綜合,考查考生對文中信息的篩選;二是考查對文章內容要點的歸納和對中心意思的概括。要對文言文作出正確的分析綜合,需要基于詞語、句子的理解作進一層理解和分析,根據作者在文言文傳達給我們的內容進行篩選、歸納、概括??忌梢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
1.篩選并提取重要信息。這就要求考生理解文意,明確文章中心,主要包括人物的品格特點、處事原則,事件的主要過程、結果影響,作者的寫作意圖、觀點態(tài)度。特別是史傳、評傳,一定要搞清楚人物的職務身份、與他人的關系、語言行為、感情傾向以及他人或作者對人物的評價等。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思想。這就要求考生對每層的大意以及層次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歸納,明確作者安排這些層次的目的,進而概括中心思想。也就是說,在閱讀文言文時,既要看寫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什么結果,還要看什么人的觀點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往深處挖掘。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這就要求考生通過文中對事件的記敘、對觀點的論說來分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在閱讀時,可以看作者寫了人物的哪些語言行為,以此來推斷人物的思想品質??梢钥次闹凶h論、抒情性的文字信息,對其進行深入思考,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觀點態(tài)度。
試題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題。
材料一:贊曰:霍光以結發(fā)內侍,起于階闥之間,確然秉志,誼形于主。受襁褓之托,任漢室之寄,當廟堂,擁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權制敵,以成其忠。處廢置之際,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遂匡國家,安社稷。然光不學亡術,暗于大理,陰妻邪謀,立女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顛覆之禍,死財三年,宗族誅夷,哀哉!
(節(jié)選自班固《漢書·霍光傳》)
材料二:初,張詠在成都,聞準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奔皽食鲫?,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睖誓I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p>
(節(jié)選自《宋史·寇準傳》)
材料三:術之為言,路也;路者,道也?!队洝吩弧皩彾藦叫g①”,徑與術則有辯。夾路之私而取便者曰徑,其共繇而正大者曰術。摧剛為柔、矯直為曲者,徑也,非術也。平仲(寇準)不審乎此,乃懲剛直之取禍,而屈撓以祈合于人主之意欲,于是而任朱能以偽造“天書”進,而生平之玷,不可磨矣。則其懲霍光之失者,禍與光等,而污辱甚焉。術不如其無術,故曰:其悟也,正其迷也。
夫人之為心,至無定矣。無學以定之,則惑于多歧,而趨蹊徑以迷康莊,固將以蹊徑為康莊而樂蹈之。故君子不敢輕言術,而以學正其所趨。學也者,所以擇術也,術也者,所以行學也。君子正其學于先,乃以慎其術于后?!洞髮W》之道,正身以正家,正家以正天下。正身者,剛而不可撓,直而不可枉,言有物而不妄,行有恒而不遷,忠信守死以不移,驕泰不期而自遠。光能以是為術,則雖有芒刺之君,無所施其疑忌;雖有悍妻驕子,不敢肆其兇逆;而永保令名于奕世矣。夫光立非常之功,居危疑之地,唯學可以消其釁。況平仲之起家儒素,進退唯君,無逼上之嫌者乎!平仲怏怏于用舍,一不得當,刓方為圓,揚塵自蔽,與王欽若、丁謂為水火,而效其尤。夫且曰吾受教于張公而知術矣。惜哉!其不得為君子,而自貽竄殛之災。故曰:其悟也,正其迷也。
(節(jié)選自王夫之《宋論》)
〔注〕①審端徑術:出自《月令》,意思是檢查修正道路。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班固認為霍光不明大理,隱瞞妻子的奸邪陰謀,沉湎于永不滿足的欲望,結局令人哀嘆。
B.張詠認為寇準是奇材,但希望他讀《霍光傳》,這是一種委婉的規(guī)勸,體現了張詠的識人之明。
C.王夫之認為霍光如果能學習《大學》之道,踐行“正身”之術,就能夠在世上保持美名。
D.王夫之認為寇準與霍光都身居高位,曾為國立下汗馬功勞,但都存有私心,不能稱為君子。
2.王夫之認為應該如何處理好“術”與“學”的關系?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題。
材料一:太史公曰:余每讀《虞書》,至于君臣相敕,維是幾安,而股肱不良,萬事墮壞,未嘗不流涕也。成王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戰(zhàn)戰(zhàn)恐懼,善守善終哉?君子不為約則修德,滿則棄禮,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傳》曰“治定功成,禮樂乃興”。海內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樂者益異。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凡作樂者,所以節(jié)樂。君子以謙退為禮,以損減為樂,樂其如此也。以為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采風俗,協(xié)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臨觀,而萬民咸蕩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故云《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聲興而士奮,鄭衛(wèi)之曲動而心淫。及其調和諧合,鳥獸盡感,而況懷五常,含好惡,自然之勢也?
(選自《史記·樂書》)
材料二:太常少卿祖孝孫奏所定新樂。太宗曰:“禮樂之作,是圣人緣物設教,以為撙節(jié),治政善惡,豈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對曰:“前代興亡,實由于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后庭花》,齊將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以是觀之,實由于樂?!碧谠唬骸安蝗?,夫音聲豈能感人?歡者聞之則悅,哀者聽之則悲。悲悅在于人心,非由樂也。將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聞之則悲耳。何樂聲哀怨,能使悅者悲乎?今《玉樹》《伴侶》之曲,其聲具存,朕能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尚書右丞魏征進曰:“古人稱: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樂在人和,不由音調。”太宗然之。
(選自《貞觀政要·論禮樂》)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司馬遷認為君臣一心,互相勸勉十分重要,君臣一心國家大事能妥善處置,天下就穩(wěn)定,如果大臣懈怠失職,則諸事廢弛。
B.地域不同,習俗各異,國家制作音樂時博采風俗,與聲律協(xié)調,就能彌補國家治理的缺陷,讓百姓幫助推行政治教化。
C.杜淹認為前代的興衰存亡,全跟音樂有關,并列舉了南朝、北齊滅亡的事例來佐證,兩首亡國之音預示了兩國的滅亡。
D.唐太宗認為音樂本身不能直接影響人的情感和國家的興亡,音樂只是一種表達形式,人的悲喜是由內心決定的,而非音樂本身。
2.根據材料一,太史公認為作樂的目的是什么?請簡要概括并闡述其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