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強蹲在祠堂門檻上,把煙頭狠狠掐進龜裂的泥縫里。墻上“百年樹人”的匾額翹起一角,露出底下被白蟻蛀空的“人”字,像張無聲嘶喊的嘴。
“傻蛋!自家婆娘都要病死了,還拿錢打水漂!”他沖馬正祥佝僂的背影啐了一口。
馬正祥是個八十五歲的退休教師,此刻他正攥著三個信封往郵局走去。他沒有注意到,他那中山裝上的第三顆紐扣,早在二十年前就被那個哭鬧的學生拽飛。他只想起昨天醫(yī)院走廊里,藥費單上的數(shù)字如清明墳頭的紙銅錢串,在穿堂風里簌簌作響,炸得他耳膜生疼。那信封里裝的本該是妻子的透析費,但現(xiàn)在卻成了三個山區(qū)孩子的學費。他清楚記得,有個叫吳小燕的女孩在信里對他說:“馬老師,我媽要把我嫁到鎮(zhèn)上換彩禮。”
郵局門前的鐵皮信箱“哐當”響了一聲,這是他三十多年來,用微薄薪水資助的第一百 八十九名貧困學生了。
馬正祥剛從郵局回來,在院門口撞見趙老三油膩的笑臉:“祥叔,祠堂翻修缺錢,您這善人……”
趙老三的諂笑卡在喉頭—里屋傳來紙張撕裂聲,像春蠶啃食桑葉。馬正祥走進房間,看見妻子枯枝般的手從印花被里探出來,指節(jié)因類風濕扭曲成古怪的弧度。老妻翻身時突然碰落床頭鐵盒,一疊泛黃的信箋雪崩般散落下來。
馬正祥蹲下身子撿拾,發(fā)現(xiàn)某封信里夾著五元紙幣—那是他十年前資助過的孩子寄回的,紙幣邊緣寫著一行小字:“給下一個弟弟妹妹?!倍拮诱龑⒘硪环庑湃M褥底,那信上墨跡被血沫暈開:“此款轉(zhuǎn)資助朱大強之子?!?/p>
面對困難,馬正祥忍痛當?shù)袅四莻€祖屋地契。當鋪老板撥算珠的聲響里,馬正祥突然攥緊地契—那上面還粘著妻子去年曬柿餅時留下的糖霜。柜臺玻璃映出他蒼老的臉,額角老年斑像極了祠堂門口那塊被蟲蛀空的匾額。
吳小燕暈倒那日,他給吳小燕熬了一鍋稀粥。他特意多放了把紅棗,不想砂鍋里的紅棗裂開,竟露出和馬正祥手背相似的褐斑,讓滿鍋白沫吐出帶血絲的珍珠。匆忙趕到醫(yī)院,馬正祥看到吳小燕肘部的補丁,與他袖口的針腳如出一轍。
“我爸走前也說,讀書才能看見山外頭?!眳切⊙喟阎嗤胩虻蔑?,突然從枕下摸出個磨破角的作業(yè)本,封皮上粘著馬老師去年送的客家剪紙—那是棵枝干蛀空的老榕樹。馬正祥翻開本子,見上面密密麻麻記著:“翠花欠數(shù)學筆記一次”“幫鐵蛋代值日三天”—最末那頁畫著棵大樹,每片葉子都寫著受她幫助者的名字。
朱大強撞見馬正祥時,老教師正在泥塑的孔子像前焚燒信件。朱大強遠遠看見,啐了口唾沫:“裝什么圣人!”話音未落,只見馬正祥顫巍巍舉起那個生銹的鐵盒。盒蓋彈開,泛黃的信箋雪片般飛落,其中一張飄到朱大強腳邊。他瞇眼瞥見歪扭的字跡:“馬老師,我在深圳電子廠了?!?/p>
信紙灰燼如清明祭祖的紙錢,打著旋兒落在他霜白的鬢角。朱大強呆呆地看著,突然想起三十年前,自己趴在教室窗邊偷偷聽課時,也曾收到過這樣的信—只是父親當場把它撕成了碎片。
出殯那日,暴雨沖垮了進山的路。人們看見吳小燕背著翠花蹚過泥漿,女孩們褪色的客家藍衫在洪流中連成浮橋。春雨淅瀝中,墳頭密密麻麻插著鉛筆,像一片銀灰色的竹林。每支筆桿都用小刀刻著受助者名字:張建軍、李紅梅……吳小燕抽出刻刀,在鉛筆桿上緩緩刻下“王翠花”。翠花忽然指著遠處驚呼:朱大強正蹲在田埂上,把一沓皺巴巴的鈔票塞進“村助學基金”捐款箱。
三個月后,祠堂新匾“善流不息”蓋住蛀空的“人”字時,趙老三打開捐款箱。一疊疊鈔票無聲飄落下來,他朝孔子像比了個上課舉手的手勢—四十年前這手勢表示“我有話要說”,此刻卻像株破土的苗。
吳小燕遵從師命,在助學基金匯款單上寫下“大學新生朱小強(朱大強之子)”等名字。當郵筒吞信的“哐當”聲響起,野花順著善款匯流的方向次第綻放,如同大地裂出虹霓,順著山脊指向山外那個拽過紐扣的孤兒—他正在深圳電子廠帶頭發(fā)起募捐,三百張匯款單在流水線上流淌,漸漸連成客家藍衫的紋樣,而祠堂前那個“善流不息”新牌匾,正在藍天下發(fā)出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