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開創(chuàng)性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著眼于各國人民追求和平與發(fā)展的共同夢想,為世界提供了一項充滿東方智慧的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方案,得到國際社會尤其是共建國家的積極回應。同時,共建“一帶一路”也極大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其中核心驅動的產業(yè)也迎來了豐收的季節(jié)。2013—2022年,中國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累計達2萬億美元,完成營業(yè)額累計達1.3萬億美元。① 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如此成功和富有特色,因此被國外專家認為提供了一種新模式或稱“中國模式”。②
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引起國內外學界較多關注,并產生了一些富有啟發(fā)的研究成果。在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中,Sidaway 和Woon(2017)從地緣政治角度分析了中國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導的對外開放模式,在促進非洲等地區(qū)和國家經濟發(fā)展方面的作用。Rippa和Oakes(2023)認為,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說是過去幾十年國內基礎設施不斷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亦有研究全面梳理了中國在東道國參與的水壩、發(fā)電站、電信網絡、橋梁和交通基礎設施(鐵路、公路、海港、機場)(Sun et al.,2017),認為中國作為非洲基礎設施建設者和融資者,其參與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已經被關注頗久,卻仍然被視為中國與非洲交往中最不被理解的部分之一(Eisenmanand Shinn,2018),甚至借口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速度、規(guī)模等因素而將中國模式歪曲為威權資本主義和新殖民主義(Lee,2017)。在國內學者相關研究中,對基礎設施出海的研究多側重于某個具體的領域,如對貿易的影響(劉帷韜等,2024)、直接投資的減貧效應(李玉娟、董子婧,2024);也有研究對中美在非洲基礎設施領域的關系進行評析(周瑾艷、周玉淵,2022)。
從上述現(xiàn)有國內外研究看,對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發(fā)展歷程、發(fā)展模式及其意義等方面的探究甚少,同時也缺乏對具體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尤其是民航基建方面的深人研究和具體分析。本文通過研究中國民航基礎設施建設,來探索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主導模式的形成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出海的發(fā)展歷程。與其他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相比,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國際化、現(xiàn)代化、專業(yè)化和創(chuàng)新化等特點,中國機場建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一到綜合、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全過程。早期階段,在國外企業(yè)、技術專家等幫助下,中國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加速發(fā)展;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進展之后,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主導的出口模式,在非洲、東南亞等地區(qū)積極參與民航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當?shù)亟洕l(fā)展和區(qū)域一體化,也加強了中國與當?shù)氐挠押藐P系?;A設施建設的“中國模式”沒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是全球化合作共贏的典范,有力反擊了對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出?!钡奈勖?/p>
一、“引進來”:民航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模式”形成
航空樞紐是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是民航基礎設施的核心節(jié)點,起引領帶動作用。①中國在機場建設方面起步較晚,最早的機場是1910 年正式建成通航的北京南苑機場。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含港臺)民用航空運輸機場數(shù)量較少,只有36個,大多為軍民合用機場(除“兩航起義”使用的民航機場外), ② 且多為小型機場,設備簡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機場建設發(fā)生了巨大變化。1978年民航機場數(shù)量增至78個;2023年,中國境內運輸機場(不含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qū))259個,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含)以上的運輸機場有38個。③同時,機場不僅是交通運輸環(huán)節(jié)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成為提高人們生活品質、促進經濟結構轉變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新動力。
與世界主要國家的機場建設相比,中國是這一領域的后起之秀。改革開放前,中國民航系統(tǒng)歸屬軍隊建制。1980年脫離軍隊建制后,遵循“按經濟的辦法管理經濟”的要求,中國民用航空局逐步將機場運營責任轉移至地方政府,國有航空公司也被分拆為若干實體。航空行業(yè)的生產力得到較好的釋放,修建新機場、引進新飛機、開辟新航線,全行業(yè)呈現(xiàn)勃勃生機。①具體到中國機場建設的實踐看,中國自一開始就注重加強同國外的交流與合作,尤其是在經濟技術方面的合作,對中國機場設施建設起到了重要的幫助作用。在機場建設方面,中國民航系統(tǒng)通過機場融資、技術合作、購置設備以及培養(yǎng)人才等多個方面來增進中外交流與合作,從而助力中國民用機場快速發(fā)展。
一是外資支持方面。外資對中國經濟穩(wěn)定增長有重要作用,能夠注入大額資金,促進投資增長,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航是一個高投入的行業(yè),機場建設也是一個資金投入很大的領域,中國民航自開放以來一直注重外資的引人力度,可以說是在引進外資方面做的比較早的行業(yè)之一。1982 年科威特政府向中國提供優(yōu)惠貸款用于建設廈門國際機場,自此以來,中國先后利用科威特、日本、法國、英國的政府貸款以及美國、日本的出口信貸,用于機場、空中交通管制設施、通信設施、消防設施的建設。這對緩解機場建設融資壓力,加快機場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世界銀行2013 年向江西省上饒市三清山機場建設項目提供 5000 萬美元貸款,用于綠色機場建設;②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23年向云南省昆明長水機場改擴建以及綠色發(fā)展項目提供5億美元專項貸款,這是國內第一個利用國際多邊機構貸款的民航樞紐機場專業(yè)工程, ③ 為中國綠色機場建設、環(huán)境保護帶來很大提升。
二是技術合作方面。中國民航領域一直歡迎外資企業(yè)參與中國機場建設工作。中國許多機場也是在外資企業(yè)支持下建成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三亞鳳凰國際機場、??诿捞m機場、南京新機場、上海浦東機場等是通過國際招標的形式由外資企業(yè)承擔;同時,國內設計單位或工程咨詢公司也與國外機場專業(yè)工程咨詢公司合作,共同承擔了深圳、澳門機場的可行性研究,以及三亞、沈陽、深圳、上海浦東等機場的航站樓設計。由法國巴黎機場公司主建筑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的浦東國際機場航站樓,在1999 年新中國50年上海經典建筑評選中獲金獎。④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筑設計方案,則由法國巴黎機場工程公司、英國扎哈·哈迪德建筑所的方案為基礎,同時融合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國民航機場建設集團公司聯(lián)合體所提出的“二元式”布局概念,并采用雙層出發(fā)車道邊,是一套“設計、運營一體化”且博采眾長的綜合建筑方案。③
三是購置設備方面。在民航機場建設和運營中,中國也不斷從國外引入機場相關設備,對保障飛行安全、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提高相關技術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這些設備涵蓋了機場領域的方方面面,如旅客登機橋、特種車輛、自動扶梯、電梯、空調機、電視監(jiān)控以及航班動態(tài)顯示屏等設備。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多項基礎設施是由外資企業(yè)提供的,如瑞士的ABB公司為大興機場提供的水行業(yè)專用變頻器ACQ580,有獨具特色的“睡眠增壓”功能,可有效防止水泵長期低速運行,在提升能效的同時,延長泵的使用壽命,支持大興機場的供水保障;⑥迅達電梯憑借鋼帶電引技術及先進的環(huán)保設計理念,為大興機場提供了172臺 Schindler 5500 AP電梯和62臺 Schindler9500 自動人行道。
四是人才培訓和交流方面。中國一直重視民航領域的國際交流,多次邀請外國專家來華講課,開展包括機場在內的多項交流。也有部分外國專家加入國內民航機場任職,早在2008年,丹麥籍的貢納爾·莫勒自愿加盟美蘭機場,被美蘭機場聘為董事長助理,①直接參與中國機場的管理工作。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和國際機場理事會機場管理專業(yè)人員認證方案(AMPAP),加強對機場人力資本的投資,夯實專業(yè)人才支撐。同時,也多次派員赴國外進行機場在內的考察學習,提高機場建設水平。如參加美中航空合作項目(ACP),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法國國立民航大學(ENAC)合作舉辦中法航空學院等。通過培訓交流,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運作模式,對于國內機場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民航作為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領域,不斷深化和拓展國際合作領域,有助于在基礎設施、能力建設、標準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等方面推動中國民航,尤其是機場建設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中國機場建設發(fā)展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到歐美國家技術、資金、設備和服務在中國擴展的過程,機場基礎設施的發(fā)展也成為中國融人全球經濟,深化國際合作的一個觸角。與此同時,中國機場基礎設施建設在博采眾長、持續(xù)實踐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機場建設模式。中國機場建設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取得了顯著成績,機場網絡初步形成、樞紐機場競爭力持續(xù)增強、戰(zhàn)略作用愈發(fā)凸顯、建設水平世界一流、安全水平全球領先、服務品質顯著提升、治理體系日益完善、發(fā)展模式轉型升級,涌現(xiàn)出一批引領世界水平的機場樣板工程。中國機場事業(yè)全面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局面,取得了跨越式的進步, ② 同時,也為中國民航基礎設施建設“走出去”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走出去”:民航基礎設施“中國模式”對外擴展
中國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不斷學習國外先進的基礎設施知識和標準,加快高質量發(fā)展,有效支撐了中國交通強國建設。此外,中國積極推動民航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領域的國際合作,抓好國際合作引領窗口期,印發(fā)《海外航空貨站建設運營指南》,指導企業(yè)更好“走出去”建設運營航空物流基礎設施,為亞洲、非洲等地區(qū)“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加強民航能力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一)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下參與國外機場建設概況
機場是國家之間空中聯(lián)通的主要基礎設施。“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余年來,中國企業(y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在民航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不斷走深走實,積極參與投資、承建、改造國外的機場、航站樓等工程,建設并完成了一批重大項目,并助力全球眾多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擁有了更多重要的航空樞紐,為實現(xiàn)國際地區(qū)間的互聯(lián)互通作出了重要貢獻。機場建設方面,在非洲,中國企業(yè)承建了埃塞俄比亞、安哥拉、多哥、剛果(金)、肯尼亞、莫桑比克、南蘇丹、尼日利亞、坦桑尼亞、烏干達、贊比亞等多個國家的機場建設項目。①其中,烏干達恩德培國際機場作為該國乃至東非地區(qū)的現(xiàn)代化標志性交通設施,其成功建成不僅較好地提升了烏干達的現(xiàn)代化交通運輸水平,且極大地促進了烏干達的經濟發(fā)展。②在亞洲,中國企業(yè)參與了孟加拉國希萊特奧斯瑪尼國際機場、柬埔寨新金邊國際機場、斯里蘭卡班達拉奈克國際機場、泰國那拉提瓦機場、印度尼西亞OBI島機場等項目。在美洲,中資企業(yè)參與了秘魯庫斯科新機場、多米尼克國際機場、尼加拉瓜蓬塔韋特國際機場等項目。③基礎設施是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基石,中國企業(yè)參與當?shù)氐拿窈交A設施建設,使得當?shù)叵嚓P領域的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提升,增加了當?shù)鼐蜆I(yè)機會,培養(yǎng)了一批技術人才,為當?shù)亟洕l(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二)中國民航基礎設施建設“走出去”的主要方式
第一,統(tǒng)籌全局注重建設規(guī)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從較低的水平上不斷發(fā)展,取得了今天的成績。在這一進程中,基于借鑒國際上先進做法和經驗,中國亦逐漸總結出了符合自身實際的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和自主化的“中國模式”特征,并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員和建設隊伍。從理念上看,中國堅持建設平安機場、綠色機場、智慧機場、人文機場的“四型機場”要求,推動民航業(yè)整體高質量發(fā)展。從建設能力看,經過國內大型機場建設的經驗積累,擁有了一流的民航機場建設隊伍。從融資方式上看,注重社會和民間資本的參與,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的力量。在上述條件共同支持下,中國在幫助國外建設民航機場的過程中,追求富足、安全、平等、環(huán)保的理念,也注重從整體上考慮機場建設對城市環(huán)境的利用和開發(fā),最大程度提高出行和運輸效率。
第二,發(fā)揮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經驗打造海外精品。中國根據(jù)自身經驗,無論是國外的“大基建”建設,還是“小而美”工程,都通過豐富的建設實踐形成了一批批經典項目。如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埃塞俄比亞博萊國際機場新航站樓,是博萊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項目的一部分,歷時4年完成。由于完成質量高,東道國繼續(xù)邀請中國參與其二期、三期擴建工程項目,助力博萊國際機場成為非洲航空運輸中心。柬埔寨暹粒吳哥國際機場由云南省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牽頭投資,云南建投集團組織建設,云南航產投集團全面負責運營,是中資企業(yè)在海外以建設一經營一轉讓(BOT)模式實施的第一座國際機場。目前已順利完工并通過竣工驗收。據(jù)悉,新機場啟用后,暹粒國際機場將正式關閉,所有客運和貨運航班將轉移至暹粒吳哥國際機場。這對促進當?shù)芈糜螛I(yè)發(fā)展,增加居民就業(yè)機會,更好保護吳哥古跡以及促進當?shù)亟洕l(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援建的巴基斯坦瓜達爾新國際機場項目,克服當?shù)丨h(huán)境氣候條件復雜,土壤濕陷性、溶陷性特征明顯的不利條件,已于2025年1月正式投入運營,必將有力促進巴基斯坦和地區(qū)各國經濟貿易發(fā)展。④
第三,通過專業(yè)培訓和人才教育提供持續(xù)支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國在持續(xù)推進民航基礎設施“走出去”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對東道國技術能力的提升和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如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新國際機場項目中,中國為即將到該新機場工作的巴方高層管理者進行崗前培訓,使巴方跟中方援建單位和主管部門進行深人對接,了解中方項目設計的理念、學習中方機場管理的先進經驗,為新機場的投人運營做好人才儲備和相關準備工作。①2017年9月,中國舉辦的機場運行管理專業(yè)水平的跨國培訓項目,吸引了中亞地區(qū)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以及蒙古國參加,在參與國際培訓和交流中貢獻中國民航智慧。②
三、民航基建“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比較分析
從中國民航基建發(fā)展成熟的歷程可以看出,機場作為行業(yè)內最早接觸國外的領域之一,外國學者所言的“中國模式”,是在自立更生的基礎之上,不斷吸取借鑒國外先進成果和經驗基礎上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在發(fā)展初期,國外在資金支持、機場規(guī)劃、機場設計中的審美、對國內大規(guī)模公眾飛行需求的滿足等方面給予了較多幫助;在與諸多國家的交往合作中,中國結合自身實際,取其精華,并將其融合創(chuàng)新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伴隨著中國民航基建領域的成熟,又將中國先進的經驗輸出至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從民航基建發(fā)展沿革的脈絡看,中國民航基建“走出去”,某種程度而言并非是簡單地向外輸出了中國本土獨有的基建成果,而是將國際先進經驗、中國自主創(chuàng)新的融合產品輸出至國外。盡管國外民航基建引人到中國與中國民航基建“走出去”兩者有共同點,但也有實質性的差異。正如Roskam(2015)所指出,中國將基礎設施項目定位為與第三世界發(fā)展中國家團結的證明,與西方的剝削性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
(一) 共同點
民航基礎設施是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歐洲國家、美國、日本等國家在中國民航基礎設施中起到的作用,抑或中國在非洲、東南亞等地區(qū)參與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從技術層面而言,都是將相關建設規(guī)范、工藝和標準在世界范圍進行了跨區(qū)域傳播,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shù)鼗A設施的進步和完善,推動了當?shù)亟洕鐣陌l(fā)展,也為相應的國家和地區(qū)帶來了更為多元化的交通,乃至社會發(fā)展機遇。
(二)差異性:與美國的比較
中國海外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和建設,如Roskam所說是國家間團結的證明,這與西方國家主要出于經濟利益上的考量有著本質區(qū)別,集中體現(xiàn)在政策方面的差異性。中國參與國外的民航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也是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網絡的生動寫照。因而在具體的民航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中,具有無任何附加政治條件、重落地、可持續(xù)性較強等特點。反觀美國則多是有明顯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的意圖。③如重慶江北機場獲批后許多外資工程公司愿意承建,美國最大的建筑公司柏克特公司報價5億美元(時值人民幣50億元),后來中國自行建設花費3.79億元,僅相當于柏克特公司報價的 7% 。①美國在地區(qū)、行業(yè)的投資領域側重點與中國有較大差異。從地域偏好而言,美國投資集中在歐洲、拉丁美洲及加拿大等地區(qū)和國家,這也與其對市場環(huán)境的要求、貿易成本高低以及地理距離和文化紐帶上的關聯(lián)等有較大關系。美國對亞太地區(qū)的發(fā)展中國家投資有限,僅有中國和印度吸收了較多的美國資本,直接投資的主要領域為制造業(yè)、信息產業(yè)、批發(fā)貿易以及科技服務業(yè), ② 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占比較少。
中國和美國在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也有較大的區(qū)別。美國在非洲主要關注能源領域的投資。尤其是交通領域的港口建設方面,美國通過“軍事基地鏈”來服務于自身國家戰(zhàn)略需要,將港口等交通設施的開發(fā)政治化。③中國則在非洲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投人了大量資金,并逐漸從建設者轉變?yōu)橥顿Y者和運營者。中國在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以當?shù)亟洕鐣拈L期發(fā)展為目標,而不是為了短期利益,這使得中國能夠支持施工周期長,但對非洲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④
四、結語
基礎設施建設出海已成為各國海外投資的重要議題。從20 世紀便開始大規(guī)?;A設施建設出海的日本和韓國也力推本國企業(yè)“出海”,日本和韓國分別在南亞和中亞等地區(qū)發(fā)力。如孟加拉國第一條城市鐵路“達卡地鐵”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全力支援,項目總成本約4400億日元(約合200億元人民幣),其中約 2600億日元由日本貸款支付。③ 中國民航事業(yè)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迅速,民航基建亦是如此。中國民航基建發(fā)展、壯大、出海的過程,一定程度上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縮影。中國民航基建的壯大得益于國外投資和技術支持,在自身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中不斷成熟,同時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將自己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形成的優(yōu)勢用于助力非洲、東南亞等地區(qū)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發(fā)展,形成了企業(yè)效益、社會效益和國際合作等多方共贏的局面。對此,有以下啟示。
第一,在發(fā)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中,要促進其破解發(fā)展難題,應對挑戰(zhàn),和平發(fā)展,并肩負起相應的國際責任。中國大型機場建設可以看到國外投資、建設參與的身影;中國正在建設的橋梁、道路和港口等大型項目遍布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中國已經成為非洲最大的基礎設施融資方和國際工程承包方。這些都成為標志性的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支持當?shù)亻L期發(fā)展、合作共贏的重要見證。通過國家之間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互聯(lián)互通,促進了技術交流、人才培養(yǎng)、產品設計等方面的傳播,這本身就是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在出海浪潮中要堅持和平共處,不搞附加條件,并堅持長期主義。中國出海是基于當?shù)匦枨?,注重對基礎設施的投人,通過技術推廣、人才培訓交流等方式激發(fā)當?shù)貎壬l(fā)展動力和能力。要堅決避免西方國家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將價值觀念、自由市場的標準和要求等強加于人的做法。尤其是近年來各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自主管理國內事務意愿增強,希望政府保留對發(fā)展援助的自主權,不愿接受外國援助的附加條件。中國正是秉持了這樣的做法,投資沒有附加條件,設身處地考慮當?shù)匕l(fā)展。這也是中國在非洲等地區(qū)受歡迎的重要原因,是對所謂“威權資本主義和新殖民主義”的有力反擊。有調查顯示, 82% 的尼日利亞受訪者認為中國的投資讓東道國受益; 73% 的肯尼亞受訪者認為中國的投資對東道國是有益的。①
第三,唯有國際之間加強合作才能共生共贏。在民航領域,中國的快速發(fā)展給各國帶來很多良好的機遇。航空運輸業(yè)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如航空運輸需求的增加帶來機隊的增長,機隊增長必然相應地要求新建或改建更多的機場,以滿足航線、航班不斷增加的需要。在這方面,滿足機場建設需求的提供方,可以是任何有能力的國家。目前在非洲機場外國咨詢、招標、資金和工程等各方面,中國不是唯一來源。國際社會也有必要在民航基建領域開展更多元的合作,包括融資、改造、擴建和建設機場,建立和擴展航空服務,以及培訓航空專業(yè)人員,共同堅守長期合作,共繪未來藍圖。
參考文獻:
1.劉帷韜、秦一博、熊超、高琦:《“一帶一路”背景下基礎設施的貿易影響——基于“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分析》,《生產力研究》,2024年第9期。2.李玉娟、董子婧:《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直接投資的減貧效應研究》,《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1期。3.周瑾艷、周玉淵:《從互補到競爭:中美在非洲基礎設施領域的關系評析》,《國際展望》,2023年第6期。4.Sidaway,J.D.and Woon,C.Y.Chinese Naratives on One Belt,One Road in Geopoliticaland Imperial Contexts,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Vol.69,No.4,2017.5.Rippa,A.and Oakes,T. Infrastructural Thinking in China:A Research Agenda,China Quarterly,255,2023.6.Sun,I.Y.,Jayaram,K.and Kasiri,O.K.Dance of the LionsandDragons:How are Africa and China Engaging,and how will the Partnership Evolve?McKinsey Consulting,June,2017.7.Eisenman,J.,and Shinn,D.H.China’sStrategyin Africa.In Eisenman,J.and Heginbotham,E.(Eds.),ChinaSteps Out: Beijing's Major Power Engagement with the Developing World, 2018.8.Lee,C.K.The Specter of Global China:Politics,Labor,andForeign Investmentin Africa,Chicago UniversityPress,2017.9.Roskam,C.Non-Aligned Architecture:China’sDesigns onand in GhanaandGuinea,1955-92,Architectural Histo-ry,Vol.58,2015.
責任編輯:郭霞
作者簡介:孫慧娟,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