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對李修文的散文作品情有獨鐘,諸如《致江東父老》與《山河袈裟》等散文集,皆承襲了中國古代文章之精髓。然而,當我近期閱讀《猛虎下山》這部小說時,又生出了不一樣的感受。我看到,李修文不僅以散文家的身份展現(xiàn)了他獨有的“文氣”與真摯情感,更以小說家的身份顯露了非凡的才情。尤為重要的是,我在這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難能可貴的擔當精神。
如何擔當?李修文的時代書寫顯得意味深長?!睹突⑾律健返墓适卤尘霸O定在二十世紀末的關鍵節(jié)點——1999年。這一年既承載著“九十年代”特有的社會轉(zhuǎn)型氣氛,又微妙地交織著“世紀末”特有的那份深沉與灰色調(diào)。質(zhì)言之,在《猛虎下山》的敘述中,1999年不僅是一個時間刻度,更是變革與挑戰(zhàn)并存的時代縮影。質(zhì)言之,它通過講述“九十年代”的歷史故事,彰顯出一種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猛虎下山》對市場經(jīng)濟體制改革中復雜面向的深刻剖析,細膩地勾勒出歷史洪流中的人性變遷。在產(chǎn)能不足的陰霾籠罩下,一家鋼鐵廠被沿海集團收購,新任廠長攜帶著裁員通知降臨。面對失業(yè)的嚴峻挑戰(zhàn),煉鋼廠的爐前工劉豐收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正當此時,鎮(zhèn)虎山上猛虎的咆哮聲為他帶來了一線希望,他毅然加入打虎隊,希望能夠在洶涌的“下崗潮”中保住自己的生計。意味深長的是,這令劉豐收走向了歧途。
隨著故事的深入,我們逐漸看到權力的異化如何在打虎隊員心中點燃了私欲的火焰。經(jīng)歷了一個充滿恐懼與不安的山中夜晚后,劉豐收帶著疲憊和緊張回到了廠區(qū)。他向廠長繪聲繪色地編造了自己與猛虎的驚險遭遇和搏斗的故事。廠長聽后激動不已,對劉豐收的所謂英勇表現(xiàn)大加贊賞,并迅速在全廠范圍內(nèi)對他進行了表彰。更進一步,廠長賦予了劉豐收新的職責——任命他為打虎隊的隊長,并授權他挑選十名隊員,共同組建一支強大的隊伍,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隨即,劉豐收陷入了權力的漩渦,人人都為了保住工作而討好他。在連綿不絕的奉承聲中,他逐漸失去了自我。然而,當權力的光環(huán)褪去,他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過是空歡喜一場,甚至在幻覺中化身為一只猛虎。權力的腐蝕并不僅限于劉豐收,副班組長張紅旗同樣被權力所驅(qū)使,道德底線逐漸喪失,最終化身為一頭象征著權力的“猛虎”。
在這權力的角逐中,李修文深刻地描繪了人心的微妙與復雜、命運的脆弱與無常。他對復雜歷史主題的獨到處理,對人性深度的深刻挖掘,展現(xiàn)了一位成熟作家的勇氣與擔當。
從文學母題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李修文對人性異化的闡釋,繼承了中西文學經(jīng)典中的“變形”母題。在學者劉劍梅看來,眾多作家借助“變形”這一主題來揭示人性的異化現(xiàn)象。例如,卡夫卡的杰作《變形記》通過描述薩姆沙變成甲殼蟲的故事,深刻地批判了現(xiàn)代性對人性的異化。同樣,被譽為“中國當代的卡夫卡”的殘雪,在《山上的小屋》中通過描繪一位父親變成哀嚎的狼,控訴了特定歷史時期權力對人性的異化?!睹突⑾律健返奈膶W表現(xiàn)手法亦不例外。李修文通過“人變虎”的敘事,展現(xiàn)了權力如何導致人性的異化,揭示了人性的復雜層面。張紅旗化身為猛虎的故事便是這一主題的鮮明體現(xiàn)。更為微妙的是,劉豐收在幻覺中變成猛虎的情節(jié),不僅映射出權力的陰暗面,也蘊含了小人物的悲哀,為整個故事增添了一抹滄桑之感。
換言之,李修文在《猛虎下山》中既對國民性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時又對筆下的小人物抱有深切的悲憫。這種雙重性,使得作品對九十年代的描繪具有了獨特的質(zhì)感。近年來,不少文藝作品都在反映九十年代的生活。譬如之前熱播的電視劇《繁花》,它細膩地勾勒出了九十年代中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大上海。寶總、和平飯店、排骨年糕等成為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改編自阿耐小說《不得往生》的電視劇《風吹半夏》,講述了九十年代中小企業(yè)家不懈奮斗的故事,主角許半夏在鋼鐵行業(yè)中披荊斬棘,開辟了自己的天地。電視劇《大江大河3》則以宏大的史詩氣魄,展現(xiàn)了各類企業(yè)在市場經(jīng)濟體制改革浪潮中發(fā)展壯大的歷程。這些文藝作品,以有筋骨與有溫度的表達,呈現(xiàn)了九十年代中國社會高速發(fā)展的樣貌,以及人民的奮斗歷程,堪稱精品力作。
李修文的《猛虎下山》,呼應的則是另一種以“新東北文學”為代表的脈絡,講述了一個以九十年代為背景的頗具人文關懷的故事。但比起“新東北文學”,李修文的文學語法又有所更新?!靶聳|北文學”以其獨特的筆觸,重返九十年代的歷史浮沉,細膩描繪了改革浪潮中東北小人物的生活圖景,展現(xiàn)了他們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尊嚴與堅韌。而李修文的文學書寫,則在此基礎上深挖到了一個更為復雜且深刻的層面。他不僅生動刻畫了小人物的滄桑歲月與悲涼境遇,更勇敢地突進到了人性的幽暗深處,揭示了小人物在困境中的異化現(xiàn)象,從而繼承了魯迅式的批判國民性的重要文學母題。
在這一意義上,李修文的寫作無疑展現(xiàn)了一種難能可貴的擔當精神。他既以一種“不顧一切地去愛”(謝有順語)的精神,深刻關注并悲憫著那些在歷史洪流中掙扎的小人物,又有力地反思了“九十年代”的種種困境,的確是一種有擔當?shù)膶懽鳌?/p>
責任編輯 張范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