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做生意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冒出一些小的競爭對手整出“歪招”。當然,這個歪招是打引號的,可能是個非常別致、有潛力的生意模式,搞得你必須要停下來研究一下它,看看它的招法是不是代表著一種趨勢,然后你要考慮是不是該把它列入對手中,去跟蹤、注意、研究。
在這些小對手里面,可能個別的在你研究之后,會覺得它很有可能代表著一個趨勢。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模仿它,還是完全不理它?麻煩的是,你必須要做選擇。你模仿它,可能不太劃算;但你如果完全不理它,又可能會陷入滅頂之災。所以我理解漢密爾頓·赫爾默在《戰(zhàn)略7力》中所說的“反定位”這個詞,就是在競爭的過程中,想辦法讓對手經(jīng)常陷入權衡和兩難中。這就是一種競爭的力量。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按照赫爾默的意思,唯一的途徑就是在商業(yè)模式上做文章,要想著如何用新模式去替代舊模式。特別是在小弟挑戰(zhàn)大哥的時候,一定要把構建新商業(yè)模式作為中心工作。一定要想辦法讓競爭圈里的老大覺得,如果跟著你的套路玩,不劃算,若完全忽視你,可能麻煩會更大。如果做到這一點,你就厲害了。
作者特別在書中提到了主要在加州經(jīng)營的快餐公司In-N-Out和麥當勞之間的關系。這家在中國不太出名的快餐公司,在美國西部還是很有影響力的,它雖然只在加州和美國西部的幾個州開了連鎖店,數(shù)量也和麥當勞比不了,但吃客的評價卻很高,經(jīng)常高居快餐排行榜的榜首。麥當勞和肯德基門店雖然多,但誰也比不過它,也不敢忽視它。
你可能好奇In-N-Out有什么特別的地方。首先,它雖然叫快餐,但肉餅是現(xiàn)烤的,面包是現(xiàn)烤的,薯條也是現(xiàn)炸的。所以說是快餐,但制作工藝和麥當勞之類的連鎖店完全不同,更像是餐館,但又比餐館便宜,也沒有餐館的選擇那么多,它就賣三種漢堡包。在食材上,麥當勞用的都是肉碎壓制成的肉餅,而In-N-Out選擇的是鮮肉,于是,食品的口感就有很大不同。另外,麥當勞都是標準化的商品,兩片面包,一塊肉餅,一片芝士,幾片蔬菜,到哪里都是一樣的;但In-N-Out雖然號稱幾十年來只做三種漢堡包,它其實是有選擇的,比如肉餅的數(shù)量可以選擇,等肉餅烤好以后,你還可以選擇不要面包來夾,而是用生菜當面包,把肉包起來,就像吃烤肉一樣。
那么,如果你是麥當勞的老板,你會對這個In-N-Out做什么呢?你會模仿它的做法,改造自己嗎?我覺得不太會,因為產品從本質上完全不一樣,供應鏈和管理也完全不同。但是,你會忽視這家公司的存在嗎?我猜你也不會,還是要花精力去關注它的動向。接著,你會很難受地發(fā)現(xiàn),它會不斷地蠶食你的地盤,可又遠遠沒到讓你出手反擊的程度,這就是有苦說不出,特別難受的感覺。
如果在市場競爭中,能夠像In-N-Out漢堡包一樣,通過模式創(chuàng)新掌控一種無形的力量,就可以逼迫對手處于一種“兩難”的境地,其實這已經(jīng)意味著你在局部戰(zhàn)場上,有了“反定位”的競爭力量了。
(摘自“得到”App)
“我可以跑馬拉松嗎?”臨近出院的一天,我向主治醫(yī)生提出了這個問題。醫(yī)生的回答讓我很意外,他說:“要不試試看?”
我想過以我剛做完手術的身體,參加馬拉松肯定是不可能的。而我的主治醫(yī)生教會了我,切莫把自己局限在“一定不行”“應該做不到”這些框架中,重要的是要想“也許可以呢”。
這不僅僅是說生病。很多事情,我們都打著變老的幌子而放棄了。當然,有些事情的確無法做成,但如果從最初就不放棄,堅持去做,就一定有其價值所在。
那些嘴里說著“總有一天”“終有一日”的人,實際上和說“不行,我肯定完不成”的人是一樣的。即使有人跟他們提出“先試試看吧”,他們也會答復:“可以,但是……”他們并非因為做或不做而猶豫,其實就是在說“我不會做”。如果不能跨越“但是”這個障礙,就無法勇敢向前。
——[日]岸見一郎《你的口頭禪有“但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