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大夏錢幣博物館藏有兩枚古錢幣,錢文舊讀“高安一釿”,后有釋讀“高奴一釿”。其一錢重14.15克,通高54.72厘米,足寬3 4厘米(圖1);其二錢重14.12克,通高54.5厘米,足寬34.12厘米(圖2)。
中國國家博物館有對“高安一釿”的文字介紹:這件布幣高5.4厘米,足寬3.4厘米,重9.7克。平首。面文舊釋“亳一釿”,不確,應釋作“高安一釿”。高安見于《史記·趙世家》:趙成侯“與秦戰(zhàn)于高安”。張守節(jié)《正義》說地屬河東郡,今山西西南部。此地于戰(zhàn)國前期屬魏,后期歸于趙。據此幣形態(tài)與上舉“言易一釿”布相近,推測應是戰(zhàn)國早期魏國的鑄幣。
另外,2018年中國嘉德春拍“水歸聽泉”專場有如下介紹:布面倒鑄“高安一釿”四字,“高安”戰(zhàn)國地名,一說屬魏地,今山西夏縣西北,一說屬趙地,在今山西省西境中部,“釿”一說認為是紀重銘文;一說認為“釿”為農具,后演變成貨幣,并被借用作貨幣名稱。“高安一釿”以前傳世、出土極為罕見。經查諸譜,只有《戴葆庭集拓中外錢幣珍品》一書中錄有三品;《古錢幣圖解》一書中有一品,但都有圖而無說明;唯《中國歷代貨幣大系》一書在圖下有說明。1990年陜西華縣曾出土一枚“高安一釿”橋足布。近些年來雖也有偶見,但數量仍然珍稀。
《益泉齋藏泉》錄入一圖注釋如下:右布平首聳肩橋足弧襠,襠部尚留澆口,面倒鑄高安一釿四字,高安為戰(zhàn)國地名屬魏地,今山西夏縣西北,是錢所出其少,存世珍稀,屬先秦古泉中罕有者。
以上是目前僅見的對該錢幣的解讀文字,今查發(fā)現諸多問題,整理出來以饗讀者。
大夏錢幣博物館所藏兩枚“高奴一釿”為兩個版式,其中一枚版式僅見。據考證該錢幣早年與魏國貨幣梁一釿、梁二釿、甫反一釿、陰晉一釿、京一釿、晉陽一釿布并出,形制、重量接近,屬魏國早期貨幣無疑,魏國貨幣名稱都以地名與重量(釿為重量單位)命名,確定了該枚貨幣為魏國貨幣。
該錢文“高”何以為“高”,是因甲骨文里高字同商字一般,可以有口可以沒口,而“奴”字與“女”字在甲骨文中很難區(qū)別(或為簡筆,先秦貨幣文字簡筆、反書等情況比較常見,加之列國文字本不統一,青銅銘文均為人工雕刻范文,省筆漏筆情況比較多見)。文字專家釋讀為“奴”,這樣我們通過文獻查找來尋找其中的對應關系就比較簡單了。
魏國在鼎盛之時,其疆域橫跨今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五省之地。遍尋魏國之高奴縣(城),在諸多的文獻里都指向今陜西延安,據考證該幣當年出土地為延安地區(qū),也與此吻合。
《夢溪筆談》記載:鄺、延境內有石油,舊說“ 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際氣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袠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帷幕皆黑。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之多,生于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
“高奴出脂水,頗似淳漆,燃之如麻”的意思是,在高奴這個地方出產的“脂水”(即石油),它的外觀很像純漆,燃燒時則像麻絮一樣。這是沈括在延州(延安)發(fā)現并研究了石油。
高奴禾石銅權現藏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1964年發(fā)現于阿房宮遺址附近。權呈半圓形,鼻鈕,通鈕高17.2厘米、底徑23.6厘米、腹圍76厘米,重30.75千克。其正面鑄凸起銘文:“ 三年,漆工口、丞詘造,工隸臣牟。禾石,高奴?!保▓D5)銘文第一行“三”字前有一鑄造時形成的凹陷,并非殘字遺跡。另一面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 2 1年)詔書和“高奴石”三字,并加刻秦二世六年詔書。
在《殷周金文集成》收錄了延安出土的青銅戈銘文:11296銅戈(圖6),見“集成”釋文:“王五年上郡疾造 高奴工相戶”。11406銅戈(圖7)見“集成”釋文:“廿五年上郡守厝造 高奴工師(岫) 丞申 工鬼 鏩(按:薪之描摹有誤,原當作蔪,鏨刻之鏨、鏩)詘 洛都 上郡武庫”。11473銅戈(圖8)見“集成”釋文“高奴”。
民國三年(1914 年)《安塞縣志》記載:“ 邑城本秦漢高奴縣舊址,金之舊堡也,元初改建,明嘉泰中重修。周三里七分,高一丈七尺,池深一丈,有南西北三門?!绷碛小?高奴,古代地名,位于今陜西省延長縣”?!妒酚洝ろ椨鸨炯o》記載:秦亡后,項羽王諸將相,“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即此。《漢書·地理志》中記載“上郡高奴:有洧水,可?(燃)”。
《延長縣志》中說,秦漢時,今縣境為高奴縣域。時高奴縣轄今志丹縣、安塞區(qū)、延長縣、延川縣及延安市寶塔區(qū)5 縣(市、區(qū))地。在《陜西百科全書》中說,戰(zhàn)國時期魏國設置。雕陰之戰(zhàn)后(公元前330年)歸秦。故址在延安縣東北2.5公里尹家溝,東漢末年廢。
《史記·秦本紀》載“ 魏筑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又稱,秦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00年),秦帥公孫衍敗魏軍于雕陰(今富縣與甘泉交界處),斬首8萬余,俘魏將龍賈;秦惠文王八年,魏納河西地予秦;十年,魏納上郡1 5 縣(今陜北宜川、延安一帶)予秦。延安始屬秦。
《通典》曰:“金明,漢高奴縣,董翳所都?!薄端涀ⅰぞ砣吩唬骸扒逅謻|逕高奴縣……項羽封董翳為翟王,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漢高祖破以縣之,王莽之利平地,民語俗訛,謂之高樓也?!?/p>
另外,還有很多文獻有相關記載,此處不再贅述。綜上,魏在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年建立河西郡后設高奴縣,隸河西郡。秦得河西郡后改設上郡,高奴縣隸上郡,秦統一后至漢沿用。地望為今延安或延川。錢文讀“高奴一釿”符合歷史文獻記載,其鑄造時間為魏設西河郡(公元前408年)至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32年)魏獻陰晉予秦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