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張翔教授是中國憲法學界的中生代領軍人物之一,多年來深耕于憲法學基本理論與方法論、基本權利分析、國家機構一般理論、憲法與部門法關系等研究領域。《法學寫作課》是張翔近年來教授法學論文寫作課的真實記錄,呈現了他學術研究率真的一面。
關于法學寫作的書著實不好寫,因為好不好的標準不僅在于理論是否精深、觀點是否創(chuàng)新、文筆是否優(yōu)美,讀者更在乎的是內容有沒有用,這便眾口難調了。教寫作就像傳授一門手藝,看似沒有多少理論概念,里面的門道卻很難說清。談談寫作的切身經驗,恰恰需要很深的功底,得有好師傅才能帶得出好學徒。因此,張翔開篇就說了大實話:“本書所講的寫法,不是任何一個老師曾教給過我的,基本都是我自己多年寫論文琢磨出來的,愚人所得,大家覺得適合自己則用之?!?/p>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本書的整體結構是一門法學寫作課程的安排。張翔很有擔當地選擇了自我剖析的角度,拿出自己的論文作為教學資料,從選題、資料檢索、觀點形成、搭建結構、碼字過程乃至注釋、措辭等細節(jié),全方位還原寫作過程。這絕非自戀或炫耀,因為在舉例說明之余,更多是為了指出他自己曾經犯過的錯。正所謂成功的經驗因人而異,失敗的教訓則是大同小異。可見,張翔以身入局,是一種坦誠相待。書中,每章都穿插了師生間的課堂交流作為補充,通俗易懂,毫無保留。
讓筆者感興趣的還有書中分享的寫作經歷:“開始寫作之前,我的辦公桌上會撂著十幾本書,還有一疊打印好的論文和其他資料。書里做著標記,夾了紙條。自己買的書當然可以寫寫畫畫,圖書館借來的,就只能夾紙條了。看過的論文里畫了道道,可能還用熒光筆涂過。這些打印好的資料,等寫完論文后,我會用一個紙袋子裝起來,上面寫上論文題目。這些紙袋子會放在柜子里?!边@樣“生活化”的場景描述,既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也方便大家參照實踐。
法學寫作與文學創(chuàng)作有相通之處,天賦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實踐積累。只有自覺練習無數,才可能在規(guī)范研究中有渾然天成的寫作表現。“聽了幾次課、看了兩本書,就會寫論文了,這是不可能的”,書中自始至終都在提醒大家——寫作是一門具有強烈實操性的學問。法學與寫作,都是實踐之學,因此教授法學寫作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勤加操練。否則,有時“對牛彈琴”不說,即使是有點寫作基礎的學生,聽過之后也往往是淺嘗輒止。所以說,入門容易卻難以精進,更遑論體會學術寫作的美妙之處。
書中張翔為讀者詳細分解了寫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兼顧理論和實踐的內容,盡力為讀者指明實操要點。例如書中強調:導言是要說明問題意識、簡述既有研究及其不足、界定研究范圍、交代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介紹文章結構等;結語要寫概括結論,再次強調觀點,也要填補漏洞,預先回應可能的質疑,說明未竟課題等。他還會不時強調一些寫作習慣,例如堅持主題之下分層思考,以及寫作中的細分、合并、取消、重擬等操作步驟……讀罷,頗為受用。雖然同樣要經歷一個艱苦的思考過程,但總算是能將法學研究與寫作持續(xù)推進了。
文以載道,閱文識人,文字是學術思想的載體,也是學者對學術研究的誠意所在。本書一直強調法學寫作的“三觀”,張翔總是不留余地、尖銳批判,“文章的文字不好,文章基本好不了”。“在修辭中要懷著中正敬畏之心,對自己的言辭切實負責,用最好的方式進行表達,而且不以修辭來掩蓋、矯飾、欺騙。”所謂“一事茍事事皆茍”,只有在“修辭立其誠”的基礎上,才能運用一些寫作技巧。此時再提出一些中肯建議,看似平實,卻能切實改善我們寫作的弊病,緩解煎熬,比如:在確定提綱后,可以著手排比材料,在框架未成熟時摘抄素材,在框架成熟后歸入框架;日常寫作時,多讀無用之書,要有“文體意識”,做好日常積累;在改文章時,爭取一次寫好,不斷錘煉字句,舍得刪減,大聲念出來。另外,一氣呵成與隨手涂抹的粗寫都很重要,排比材料后的細寫,在整體和局部都要注重邏輯和文氣貫通;追求更好的文字風格固然要緊,但是法學寫作更不能忽略不出錯的文字基礎。
首先,是滿足讀者的需求。例如,書中常以學生的需求為引,娓娓道來,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選題問題,學生常常向導師咨詢論文選題,甚至想讓導師代為確定選題,這個現象已經非常普遍。對此,張翔老師斷然拒絕,“選題是學生自己的事,沒有人代替得了”。如果經受過幾年的學術訓練,卻連問題意識這個門檻都邁不過,大概就不適合從事這個行當了。所以,“論文題目要自己選,不要指望老師給你一個”。但是,對于選題的思考方向,張翔老師又言之鑿鑿,根據法學的實踐性和規(guī)范性,提出實踐、規(guī)范、理論作為選題的重要來源。最后仍不忘補一句,“沒有專業(yè)知識,沒有建立起專業(yè)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框架,我講的這些都沒有用”。
其次,會切換到編輯思維?!柏撠熑蔚淖髡?,一定是覺得自己想明白了才會下筆,也一定覺得自己寫清楚了,才會拿出來給人看?!痹诋斀窀≡甑膶W術環(huán)境下,這樣的批評顯然能令大多數人汗顏。太多文章,作者自己都沒有努力到極致,就抱著僥幸心理到處投稿,以求刊發(fā),毫無著書立說的心志。又如,在討論摘要寫作時,本書不僅講解了“摘要應當怎么寫”,還會切換到編輯視角,“有經驗的編輯審讀文章,首先是看摘要……能從摘要判斷文章的好壞”。畢竟寫作的基本功擺在那,如何在短期難以顯著提升水準的情況下,提高摘要寫作質量,將有助于文章發(fā)表并令讀者印象深刻。
(張亮系寧波大學法學院教授)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
徐寧" 主編
上??茖W技術"出版社
本書是一部充滿挑戰(zhàn)與榮耀的紀實巨著。它深情回望了“雪龍”號極地考察船三十載的光輝歷程,以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史料,全景式展現了我國極地科考事業(yè)的輝煌成就。書中不僅記錄了“雪龍”號在南北極的壯麗征程,更深刻揭示了考察隊員們在極端惡劣環(huán)境下,堅韌不拔、默默奉獻的崇高精神。通過大量引用考察隊員的日記、報道文章和珍貴照片,本書生動再現了他們在冰雪世界中劈波斬浪、破冰前行的英勇瞬間,以及那些鮮為人知卻感人至深的幕后故事。
——孫穎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