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漸”,出于漢王充《論衡·道虛》:“且夫物之生長,無卒成暴起,皆有浸漸。”意為事物的生長,沒有一下子突然就完成的,都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
“浸漸”,反映的是事物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無論是“漸化積累,達到頓變”的事態(tài)演繹,還是“滴水穿石,繩鋸木斷”的自然功成;無論是“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歷史告誡,還是“溫水煮青蛙”的現(xiàn)實警示,“浸漸”都傳遞出跨越時代亙古不變的哲理?!敖u”有其益處的一面,也有其弊害的表現(xiàn)。如在學(xué)習(xí)鉆研中厚積薄發(fā),在堅持運動中強健體魄;又如吃喝任性積患成疾,揮霍無度坐吃山空等等?!敖u”對于修身處世、成事立業(yè)有著深刻的人生啟示。
俗話說:“不慮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在職場中,感情投資與金錢腐蝕相結(jié)合的“浸漸”可謂管家式、保姆式的圍獵,從古至今連綿不絕。小說《金瓶梅》中,西門慶結(jié)拜了十兄弟,其中一位叫應(yīng)伯爵,“會一腳好氣球,雙陸棋子,件件皆通”,“浸漸”奉迎西門慶,無微不至,也從其權(quán)力中分肥不少。咸豐十一年(1861),曾國藩五十大壽,湘軍部屬紛紛登門獻賀禮,尤其是霆字營統(tǒng)領(lǐng)鮑超,更是呈上諸多珍稀物品。好在曾不為“浸漸”所動,只是象征性收下一頂小帽,其余“完璧歸趙”。
而現(xiàn)今別有用心之“浸漸”圍獵,更是讓人“感動”難當(dāng):對于圍獵對象,孩子上學(xué)找人聯(lián)系學(xué)校,親屬要就業(yè)幫助安排,老家來親戚陪同在各景點游玩,帶著老人去醫(yī)院看病……圍獵者絞盡腦汁地投其所好、大獻殷勤,甘當(dāng)“提款機”,讓人在體貼入微的情感性輸出中掉進了貪腐“陷阱”。
“浸漸”之害,雖細微無聲,卻禍患貽害不淺。在潛移默化中軟化信仰,模糊底線,易讓人陷入利益勾連、蠅營狗茍、貪贓枉法的不歸路。
明代汪天錫在《官箴集要》中說:“小人惟窺伺其嗜好性格。如正己者,必?zé)o偏私之病。稍有私欲,鮮有不墮其計,而為所迷惑矣。雖欲廉正,其可得乎?”當(dāng)一個人不能去私止欲,“浸漸”的圍獵必然乘虛而入。歷史上,子罕秉承“以不貪為寶”的高潔,公儀休胸懷“夫受魚而免于相”的遠見,楊震保持“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清醒,李贄堅守“剃發(fā)以示不歸”的原則,從一開始就封死了“浸漸”之賄的縫隙。這也啟示,要始終堅定拒腐防變的定力,凈化社交圈、娛樂圈、朋友圈,注重抓早防小,對“浸漸”保持警惕,堅決抵制“圍獵”者的“糖衣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