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XR虛擬制片能讓影視作品更好地展現出中華美學的精髓,賦予影片創(chuàng)作更豐富的敘事方式,解決中式寫意場景布景成本高、人景互動難等問題。分析XR虛擬制片的技術應用與敘事設計,為打造中式視覺奇觀提供新的技術支撐與敘事設計路線,提高中國傳統(tǒng)文化題材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可行性與藝術表現力。
關鍵詞:中華民族審美;中國傳統(tǒng)藝術;XR虛擬制片;敘事設計
一、中華民族審美稟賦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敘事基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過從上古神話到三星堆和各朝代文明的演進,逐漸形成了影響深遠的美學傳統(tǒng)與鮮明的審美特征。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展現的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人文精神、思想觀念以及傳統(tǒng)美德。中華民族的美學情懷構筑了獨特的中式審美,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稟賦與審美旨趣,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聽藝術的敘事基調。
(一)映射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的審美稟賦
中華民族擁有獨特的審美稟賦,其體現在審美意識的超越性、審美感官的協(xié)調性、審美對象的全面性三方面。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超越主客與時空,其超前的審美意識誕生于華夏大地。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造型與紋飾就已經展現出了先民們對“美”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朱立元等學者認為,“追求、執(zhí)著于自然宇宙與社會人生、自然與人工的親和與合一境界”是超越時空、貫穿始終的“中華審美文化之魂”。中華民族注重人與自然交融,追求的是人心與萬物融為一體的和諧共存之美,并致力于在世間萬物中尋找美。這種審美能力歷經千百年來的傳承與發(fā)展,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參贊天地之化育”與“天人合一”等觀念成為共識。
西方美學理論更注重視覺與聽覺,如黑格爾指出“藝術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視、聽兩個認識性感覺,至于嗅覺、味覺和觸覺則完全與藝術欣賞無關”。而中華民族的審美感官強調人體所有感官的“多感共用”,以求達到“通泰之美”。中國飲食文化中的“色香味俱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重山林風水”、中國書畫中的“筆走龍蛇、活色生香”,無不展露出中國古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動覺等多感共通的審美感官協(xié)調性。
中華民族作為“多感共用”的審美主體,其審美對象自然包羅萬象,大至山川湖泊,小至花鳥魚蟲,均可師從其美。李澤厚認為“不斷地勇于接受、吸收、改造、同化外來思想,變成自己的血肉,仍然是儒家哲學和華夏美學的根本精神”。中華民族的審美隨著審美對象的變化而不斷進化,不斷吸收外來的文化思想,將本土的比興美、真善美、含蓄美、意境美等與多元審美對象相融合,直至今日仍在不斷地衍變與發(fā)展,賦予了中華文化藝術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靈感。
(二)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敘事基調
基于中華民族的審美旨趣,中國古典文學、舞蹈樂曲、書畫、手工藝等傳統(tǒng)藝術不斷追尋著“四美”,逐漸凝練出了“借喻”“存真”“隱秀”“留白”等敘事手法,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敘事基調。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雋永、細膩,這決定了中國古典文學將個人主觀情感投射到外物景象的敘事特點,以此誕生的主要敘事方式即“比興”。中國古典文學往往借物抒情、深文隱蔚,以含蓄的方式表達著屬于東方的浪漫韻律。
中華民族自古推崇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真實、真切總與美麗和善良關聯(lián),這也形成了中華民族追求“真善美”的審美特點。《呂氏春秋·古樂》中的“因令鳳鳥、天翟舞之”寓意祥瑞降臨,中國古琴曲《梅花三弄》中描繪的潔白芬芳、耐寒高尚的梅花,均以審美象征物表達真善之美。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存真”是對自然美和人間品德的理想敘述方式。這種對客觀事物之美的表述,能滿足中華民族對“盡善盡美”審美內涵的渴求。
與西方繪畫相比,中國書畫更為含蓄,注重神韻和意境的表達。中國書畫的審美標準從來不是準與不準,而是美與不美,要的是把主觀情調與客觀自然交融所得的“形神兼?zhèn)洹北憩F出來,且“傳神”的地位高于“塑形”,意境之美大于外在之形。中華美學亦講求“言簡意賅”,中國書畫作品通過“隱秀”“留白”等手法表現含蓄之美,達到“景露則境界小,景隱則境界大”“無畫處均成妙境”等的巧妙效果,反映了中華民族含蓄內斂的審美特點。
二、XR虛擬制片技術特點與應用現狀
(一)XR虛擬制片的技術特點
XR虛擬制片通過多項先進技術協(xié)同工作,為攝制組提供能承載任何內容的虛擬拍攝環(huán)境。其能構建難以實際搭建的場景,設置動作觸發(fā)特效,給予演員實時表演反饋,滿足敘事需求;自由切換背景內容,免去爆炸、高空掉落等現場特效,降低安全隱患;實現實時場景調度,提高導演創(chuàng)作自由度;實現后期前置,節(jié)省制片成本,提高創(chuàng)作效率。但其對實時光照變化、互動特效、動力學反饋、音效反饋、顏色校準、照明跟蹤、機位跟蹤、數據存儲與網絡傳輸,以及屏幕的分辨率、刷新率、亮度色域、LED點間距、鏡頭模糊變焦、消除摩爾紋等的技術有較高要求,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仍有較多的應用設計有待優(yōu)化。
XR虛擬制片要經歷五個主要環(huán)節(jié):一是影視前期策劃與設計,包括劇組籌建、劇本分鏡創(chuàng)作、確定攝制手段等;二是XR虛擬制片影棚搭建,包括舞臺和沉浸式屏幕搭建、燈光追蹤系統(tǒng)和攝影搖臂系統(tǒng)建設、數據控制和實時監(jiān)視器調試等;三是XR虛擬制片內容籌備,包括虛擬背景內容制作、拍攝彩排、片場道具服裝制作等;四是現場協(xié)同拍攝,在傳統(tǒng)影視攝制過程中,與虛擬背景、燈光追蹤、色彩管理、互動表演等配合,完成涉及多個工種的協(xié)同拍攝;五是后期影視后期制作,與傳統(tǒng)影視攝制流程類似,包括音視頻剪輯、視覺特效制作等。
(二)XR虛擬制片的應用現狀
近年來,XR技術在電視劇、新聞節(jié)目、直播、戲劇、電影等多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美劇《曼達洛人》運用XR技術后引起了行業(yè)的關注;國內電視劇《繁花》借助XR技術呈現出精美的舊街景,節(jié)省了重新搭建舊街景的高額成本,生動地還原了特定時代的場景氛圍;《狐妖小紅娘·月紅篇》利用XR技術,實現了真人演員與虛擬場景涂山的自然融合,有效解決了以往綠幕拍攝摳像后常出現的溢色問題;短劇《柒兩人生》通過XR技術替代實景,縮短后期特效制作時間;空戰(zhàn)電影《長空之王》憑借XR技術完成高空戲攝制,讓殲-20在實景中難以拍攝的戰(zhàn)術動作以及超音速運動鏡頭都能清晰地呈現在銀幕上;電影《可憐的東西》在Union VFX工作室的助力下,利用XR技術完成了旅途中的外景拍攝,把天空塑造成一種古怪的水下質感,成功營造出導演歐格斯·蘭斯莫斯所追求的超現實感。
此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XR虛擬演播室打破了新聞現場的時空限制,能即時呈現新聞播報中描繪的場景,并使記者隱藏在虛擬景物后,營造出強烈的視覺互動感?!岸兑鬡R直播”更名為“抖音XR”,新技術的引入為主播們開拓了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從2021年牛年春晚劉德華在異地與關曉彤、王一博“同臺”表演,到2024年龍年春晚舞蹈演員化身“錦鯉”,在沉浸式LED屏營造的水下奇景中自在暢游,央視連續(xù)多年使用XR技術,將其作為傳遞美好愿景與祝福的藝術表現載體。XR數字戲劇《麥克白》在國家大劇院上映后大獲好評。該劇以數字場景取代傳統(tǒng)的實體舞臺,發(fā)揮數字場景靈活多變的特性,通過LED屏讓演員獲得互動臨場感,從而把莎士比亞經典戲劇的獨特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中華民族審美語境下的XR虛擬制片敘事設計
(一)基于XR技術誕生的敘事饋贈
XR虛擬制片通過沉浸式LED墻,為影片打造了一扇獨特的“敘述之窗”。從場景呈現方面,這扇“窗”能起到“顯示器”的作用。無論是科幻的未來之城、華麗的古代宮殿,還是繁華的都市街頭,LED墻都能通過細膩的畫面呈現,在燈光追蹤系統(tǒng)的協(xié)助下,讓演員仿佛置身于真實場景之中。在輔助敘事方面,這扇“窗”又能如同“提詞器”與“特寫鏡頭”一般,嵌套在成片畫面里,適時地展示與劇情緊密相關的關鍵信息,輔助導演與演員更好地把控敘事節(jié)奏,以及強化影片的敘事性。如LED墻可以顯示出模糊的舊照片影像,幫助演員更好地進入情緒,同時也向觀眾傳遞出故事的背景信息,推動敘事的發(fā)展。
中華民族追求展現的“四美”,落實在實景制片中存在成本較高的問題,尤其在塑造“意境之美”的實體布景方面,精致華美的內景或高山流水的外景,都需要投入較大的布置成本。以往的部分制片選擇“能免則免”,減少使用成本較高的鏡頭設計,導致審美追求只能對制作成本妥協(xié)。而XR虛擬制片技術的介入,讓中華美學影視作品得以在合理成本中完成制作。虛擬背景能承載任何內容,可靈活切換時空、景別、動靜態(tài)、藝術風格等,使詩意視覺化表達成為可能。
(二)XR虛擬制片中的中華審美敘事設計
本項目依據中華民族的審美旨趣,利用XR虛擬制片技術的優(yōu)勢,完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題材短片《琵琶行XR》(圖1)的攝制,并由此總結出了部分創(chuàng)作經驗與敘事設計要點。在創(chuàng)作前期,攝制組根據對XR虛擬制片技術的調研結果,確定將白居易的《琵琶行》作為創(chuàng)作主題。該樂府詩篇幅時長合理,視覺化元素豐富,江上浮舟、琴聲月影等極具中華美學特色,是創(chuàng)作XR短片的理想題材。影片內容根據詩文,以及展現中華審美的“四美”特點,分成江上相遇、自述身世、共鳴感觸三段。第一段外景紫霞暖調,氛圍浪漫幽靜,展現含蓄與意境之美;第二段內景金碧輝煌,展現比興之美;第三段人物情感交融,展現真善之美。三段戲的鏡頭運動、角色表演、場景調度依據“緩、動、靜”的敘事節(jié)奏表現,以此完成分鏡頭與虛擬背景內容設計。
攝制組根據XR虛擬制片“后期前置”和“所見即所得”的創(chuàng)作特征,提前開展用于實時渲染的三維美術資源制作。如在《琵琶行XR》第一段戲中,為體現含蓄之美,給琵琶女設計了一個從虛擬船廂內走到廂外的鏡頭。該鏡頭要求真人演員與虛擬場景精確互動,拍攝前要先完成AR前景特效與虛擬背景的制作,拍攝時再通過機位、燈光跟蹤,使AR前景、真人演員、虛擬背景三層疊加,實現最終畫效。在第二段琵琶女跳舞的插敘蒙太奇戲中,采用實時場面調度拍攝,以攝影機位運動、燈光系統(tǒng)跟蹤,展現琵琶女的舞藝高超,并為演員設置特定舞蹈動作,以觸發(fā)花瓣飄落等特效。演員通過極強的臨場感提高了自身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第二段以華麗的京城內景代指鼎盛期的女主,第三段以江面孤舟隱喻衰落期的女主,兩段共同展現了琵琶女人生起與落的巨大反差,充分展現比興之美。
在《琵琶行XR》的創(chuàng)作中,存在LED屏亮度與真人演員亮度存在差異、真人演員與虛擬船甲板的接觸處有不和諧感等問題。因此,要在虛擬背景內容的制作階段就有意降低亮度,以求與拍攝現場燈光匹配。同時,在后期疊加煙霧特效,對演員腿部與船甲板接觸處進行遮擋,減少破綻的出現。
四、結語
中華民族擁有優(yōu)秀的審美稟賦,但受制于傳統(tǒng)影視制片的高制作成本,其全貌難以展現。現通過XR虛擬制片技術,中華審美意蘊得以充分表達。雖然現階段XR制片技術仍存在技術局限,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該技術會走向成熟。XR的“X”可被理解為“無限”,即代表一種未來發(fā)展的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朱立元.天人合一:中華審美文化之魂[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2.
[2]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48-49.
[3]李澤厚.華夏美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