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通過科學分析課標、教材、學情,找準“教—學—評”定位;精準制定學習目標、評價任務,確定“教—學—評”目標;巧妙創(chuàng)設教學活動,促使“教—學—評”落地。踐行課程標準,落實“教—學—評”一致性。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3" " 0082-03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課標)明確指出,強化過程評價,重視“教—學—評”一致性,關注學生在探究和實踐中的真實表現(xiàn)與思維活動。結合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下冊《觀察一杯水》教學實踐,談談如何踐行《課程標準》,落實“教—學—評”一致性。
一、科學分析課標、教材、學情,找準“教—學—評”定位
教什么?學什么?怎樣學?怎樣教?……都是有依據(jù)的,課標、學情、教材就是依據(jù)。對其科學分析,就能幫我們找準定位。
(一)課標分析
課標分析分兩步走,第一步課標摘錄,目的是為本節(jié)課尋找教學依據(jù)。摘錄課標時,應摘錄《觀察一杯水》指向的上位核心概念、對應的學習內容與要求以及相應的學業(yè)要求(見表1)。
課標分析的第二步,具體結合課標,分析學生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怎么學。
學生學什么:水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等特征(對照課標的“內容要求”分析)。學到什么程度:能說出水的形態(tài)特點。形態(tài)特點通常涉及物體的質感、顏色、大小、形狀等諸多方面。其上位概念是物質的結構與性質。輕重也是物體的重要特征,透明、流動是液體的重要特征。因此,學生能說出水是無色、透明、沒有固定形狀、能流動等特點(對照課標的“學業(yè)要求”,分析形態(tài)特點的含義,結合液體的重要特征等進行有條理地分析)。
怎么學:通過看、摸、聞,觀察水的特征。通過把水放在不同容器中發(fā)現(xiàn)水的形狀不同,認識水的狀態(tài)是沒有固定形狀(結合課標的“教學提示”和教材進行分析)。
課標分析為整個教學活動定方向,并為具體的學習目標定位。只有分析清楚“學生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怎么學”,教師才能進一步弄清楚“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這也是踐行《課程標準》的第一步。
(二)教材分析
很多時候教材分析常做的是:分析教材的結構、編排意圖、在整個單元中的地位等。這樣的分析沒有建立起教材與課標的關系、教材與學生學習的關系。因此教材分析應該聚焦學生的學習,課標分析學生學什么,就應該分析教材有沒有提供相應的學習材料;課標分析學生怎么學,就要看教材有沒有按照這個怎么學的要求和思路提供學習材料。
《觀察一杯水》教材分析。
觀察和比較水、牛奶、洗發(fā)液。首先,通過兩幅圖,學生利用眼睛、鼻子等多種感官來觀察水的顏色、氣味。其次,有了洗發(fā)液與水的對比,一年級學生更易觀察出水是無色、透明、無氣味的。
觀察和比較水和木塊的不同。水放入不同的容器中形狀會變,而木塊形狀不變,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水的狀態(tài)是沒有固定形狀,發(fā)現(xiàn)水能流動。
教材的拓展環(huán)節(jié),通過比較相同杯子中同樣多的水和油,認識水的輕重。
教材的編寫既可以完成課標要求,又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學習了觀察的方法,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但是讓學生用眼看、扇聞的方法來觀察,去掉了手摸的方法,不太符合學生的愛動手的特點。
(三)學情分析
有了對學情的真實了解,才能以學定教,用有限的時間進行深度學習。就《觀察一杯水》一課內容,筆者對一年級130名學生進行了前測,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統(tǒng)計(見表2)。
數(shù)據(jù)分析:學生對于水的顏色、氣味、是否透明、是否流動還是有比較清晰的認識。而對于形狀,不能清晰地認識其無固定形狀。與相同體積的油比,87.8%的學生都認為水比較重,表象錯誤。對于觀察方法,學生知道可以用多種感官來觀察,但大部分學生的認識并不全面,選擇都有漏項。只有35.4%的學生選了用鼻子聞,眼看、手摸的選擇也并不是100%,還有83.1%的學生選擇了用口嘗。
解決策略:通過交流、圖片提示、教師演示,引導學生認識多種觀察方法,并在后續(xù)的觀察、交流中進行運用實踐。將教材中牛奶更換為白色的洗發(fā)液。避免牛奶易變質不易存儲、浪費大的缺點。通過比較水、木塊放在不同容器中形狀的情況,認識水沒有固定形狀。利用學過的簡易天平,比較同體積的水和油,清楚認識到水較重。
有了第一手的數(shù)據(jù),就要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找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精準制定學習目標、評價任務,確定“教—學—評”目標
(一)設計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目標
“教—學—評”是基于目標展開的專業(yè)實踐,沒有清晰的目標,也就無所謂“一致性”。學習目標要綜合《課程標準》、教材資源與真實學情,應該可觀、可測、可評。教師需要用《課程標準》附錄2列出的行為動詞和標準詞匯,表達學生的預期學習結果?!队^察一杯水》從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四個維度制定了學習目標(見表3)
(二)開發(fā)評價任務
學習目標描述了學習的預期結果,我們還要設計評價任務,評價學習是否發(fā)生以及發(fā)生的程度。評價任務是學習目標、質量指標的具體化。評價任務就是為了提供證據(jù),讓教師借以觀察或者測量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進而判斷學生學習的發(fā)生程度。依據(jù)學習目標,制定了《觀察一杯水》評價任務(見表4)。
評價任務的表達要明確“做什么”(學習任務)與“做到怎樣”兩個維度。不難看出,評價任務和學習目標相輔相成,評價任務較之學習目標,更加具體。評價任務清晰,“教—學—評”才可能清晰,《課程標準》的落地實施才不是空話。
三、巧妙創(chuàng)設教學活動,促使“教—學—評”落地
依據(jù)以上的思考,進行了如下教學實踐。
(一)聚焦課題,明確學習目標
引入情境聚焦到水,并請學生說一說關于水都知道什么?激活學生的前概念。
提問思考:你想學習到什么本領?明確學習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這樣做不僅教師明確目標,更能讓學生心中有目標,研究才有方向,也便于學生一節(jié)課學習后的自評,充分體現(xiàn)評價多元化。
(二)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特征
活動一:觀察比較水與洗發(fā)液。
研究觀察方法。教師說明科學家在研究一種物體時,有時會同時比較與它相近的物體,今天我們用比較的方法觀察一小瓶水和一小瓶洗發(fā)液。提問思考:你們會怎么觀察?觀察什么?共同小結觀察的方法,教師重點演示扇聞的正確操作方法,并及時提醒不能用“嘗”的方法。
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交流和示范,學生學習用多種感官來觀察事物的方法,并增加了讓學生用手摸的方法觀察水和洗發(fā)液。這樣的改動,不僅讓學生在精細化的觀察過程中,認識感覺器官的功能,而且讓學生獲得了更多有關水的信息,學生交流時就匯報“水流動得快,洗發(fā)液流動得慢”?!八芰鲃印边@一特點,在此刻“水到渠成”,對應了探究實踐學習目標。
學生觀察比較水和洗發(fā)液。教師觀察學生方法是否正確,并及時進行指導。
組織交流觀察發(fā)現(xiàn),要求學生用“我是通過……,觀察水有……”的支架來發(fā)言,既要說明觀察到的特點,還要說明運用的觀察方法。對于透明,學生說不清楚,教師出示課件介紹:通過玻璃我們還能看見玻璃后面的鉛筆,說明玻璃是透明的。用此方法來驗證水是否透明?從而認識水是透明的這一特點,對應科學觀念目標、態(tài)度責任目標。
活動二:觀察比較水、洗發(fā)液和木塊的不同。
教師把水、木塊分別放入不同形狀的瓶子里讓學生對比觀察。
學生說“水一會兒是圓柱,一會兒是星形,一會兒是愛心形,形狀會變化?!薄澳緣K的形狀不會變?!?/p>
教師結合學生的發(fā)言說明:木塊形狀不會變,也就是有固定形狀;水形狀會隨瓶子的形狀變化,水就沒有固定形狀。
沒有固定形狀是液體的重要特點,把水、木塊放入形狀不同的容器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木塊形狀始終就是立方體,而水的形狀會隨著容器的變化而變化。相對于木塊形狀的固定,建立水沒有固定形狀的認知,對應科學觀察、探究實踐目標。
活動三:描述并記錄觀察結果。
教師說明記錄的重要作用:我們觀察到這么多有關水的特征,要像科學家一樣將觀察的特征記錄下來,請同學們拿出記錄單記錄。
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用符號、文字來如實記錄觀察到的特征。
教師通過交流、課件出示、扶放結合的方式,學生學習用文字、符號記錄,對應科學觀念、態(tài)度責任目標。
(三)應用遷移,自我評價
師生共同總結水的特征。
出示視頻(水倒進魚缸時水面彎曲)引導學生思考: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水面靜止后還會像這樣彎曲嗎?
比較水和油的輕重。先猜測,交流比較方法,再用簡易天平驗證。
辨別水。請學生從四瓶液體中找出裝水的那一瓶。
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讓學生總結水的特點,再進一步認識水的流動性、輕重,然后綜合運用本節(jié)課學習的觀察方法、科學概念判斷,以此評價學習的成果。最后,學生對照學習目標,進行自我評價,實現(xiàn)了評價的多元化。
“教—學—評”對于教學而言并不是新興產(chǎn)物,強調的是三者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新課程理念才能得以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才能得以提升,才能實現(xiàn)“想得到的美麗,看得見的風景,走得到的景點”的美麗愿景。
【本文系2023度陜西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新課標下小學科學實驗課有效教學的行動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GH23Y1668】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張愛軍.備課專業(yè)化學教評一致性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操作[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