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北宋的歷史長河中,大觀通寶不僅作為貨幣在經濟交流中發(fā)揮作用,更以其精湛的鑄造技術和獨特的紋飾設計展現(xiàn)了當時文化藝術的成就。文章深入探討了大觀通寶的制造工藝及其紋飾的文化象征,展示了宋代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如何反映社會價值觀和審美標準。通過詳細分析銅錢的材質選擇、模具設計及鑄造流程,揭示了宋代鑄幣技術的先進性,并對紋飾進行了解讀。
關鍵詞:大觀通寶;銅錢;鑄造工藝;紋飾特征;宋代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7.040
北宋作為中國歷史上文化與經濟齊飛的朝代,其貨幣系統(tǒng)的變革和發(fā)展,尤其是大觀通寶的鑄造,不僅標志著技術的進步,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審美和文化價值。大觀通寶的鑄造工藝精湛,紋飾獨具匠心,它們不僅是經濟交流的媒介,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銅錢上的每一道紋飾,每一種字體的選用,都包含了深厚的文化意涵和時代特色,映射出宋代社會的經濟策略與文化氛圍。通過對這些貨幣的研究,可以進一步理解宋代社會的復雜性及其文化的獨特性,為現(xiàn)代貨幣設計與文化保護提供歷史參照和啟示。
1 大觀通寶的鑄造歷史與背景
1.1 大觀通寶的發(fā)行背景
大觀通寶作為北宋徽宗時期的代表性貨幣,其鑄造背景與當時的政治文化氛圍密切相關?;兆谮w佶,對藝術非常熱愛和推崇,尤其在書法和繪畫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力,這種藝術傾向也深深影響了當時的貨幣設計與制造?;兆跁r期,北宋政府強調貨幣的美觀與實用性,嘗試通過貨幣的設計展現(xiàn)宋代的文化繁榮和技術進步。大觀通寶的鑄造,正是徽宗推崇“瘦金體”風格與審美趣味的體現(xiàn),這種獨特的書法藝術在錢幣上得到了具體的應用,每一枚大觀通寶不僅是流通的貨幣,也是一件藝術品。
大觀元年(1107)開始鑄造大觀通寶,此時正值北宋的政治經濟相對穩(wěn)定期,也是文化藝術尤其是書法和繪畫得到空前發(fā)展的時期。大觀通寶的鑄造量雖不是歷代貨幣之首,但質量和藝術價值名列前茅①。鑄造銅錢不僅需要考慮其經濟功能,更要體現(xiàn)出時代的文化特征,大觀通寶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1.2 大觀通寶在宋代貨幣體系中的地位
大觀通寶在宋代貨幣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后世備受珍視的精美藝術造型上,更在于它在當時經濟活動中發(fā)揮的關鍵流通作用。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市場經濟的繁榮推動了貨幣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大觀通寶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一時期的商業(yè)活動和市場交易。
作為一種流通貨幣,大觀通寶的設計和制造反映了宋代高度發(fā)達的鑄幣技術。其規(guī)格多樣,從小平錢到折二錢、折三錢等不同面額,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而從技術層面來看,宋代的鑄幣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這從大觀通寶的精致鑄造和清晰的文字可以看出,其精細程度在當時可謂達到了巔峰。
此外,大觀通寶在文化層面的影響亦不可小覷。它不僅是商業(yè)交易的媒介,更是傳播宋代文化的一個窗口。錢幣上所采用的“瘦金體”以及紋飾設計,都反映了宋代社會的文化取向和審美傾向。這些特點使大觀通寶不僅在經濟上有重要地位,在文化藝術領域也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②。
當前,大觀通寶的部分珍貴樣本被保存在博物館中,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和一些地方博物館。這些博物館不僅展示了大觀通寶的物理特征,還通過各種展覽和學術研究,深入探討了它們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使公眾和學者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這一時期的貨幣及其在宋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慶城縣博物館對建館以來收藏的古錢幣進行分類整理時,就展示了多枚大觀年間(1107—1110)鑄造的大觀通寶(圖1)。
2 大觀通寶的鑄造工藝分析
2.1 原材料的選擇及來源
大觀通寶的鑄造不僅展示了宋代鑄幣技術的高水平,還反映了當時對原材料選擇的嚴格要求和對原材料的精細管理。銅錢的主要原材料為銅,這是由于銅的物理特性能夠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經受長時間的流通使用而不失其形態(tài)和文字的清晰度。此外,銅的抗腐蝕性和適中的硬度使其成為制造硬幣的理想材料。
在宋代,銅的主要來源是國內礦產,國內的銅礦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和廣東等地,這些地區(qū)的銅礦開采歷史悠久,產量較為豐富,足以支撐國家的貨幣鑄造需求③。江西的銅礦尤為著名,其產出的銅質地純凈,成色良好,非常適合用于鑄幣,為大觀通寶的鑄造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基礎。
宋代鑄幣所用銅料往往經過精煉和提純,以確保銅錢的質量達到最優(yōu)。這一過程包括熔煉、凈化和合金化等步驟。其中合金化是指將銅與少量其他金屬(如錫或鉛)合煉,這不僅可以增強銅錢的硬度,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鑄造性和耐磨性。大觀通寶的銅質通常呈現(xiàn)出較為均一和光滑的質地,這是通過精心控制熔煉溫度和時間,以及采用適宜的冶煉技術實現(xiàn)的。
2.2 鑄幣模具的設計與制作
在宋代鑄幣的眾多技術中,模具的設計與制作尤為關鍵,它直接關系到最終貨幣的質量、美觀性及文化表達。大觀通寶作為宋代的代表性貨幣,其模具設計與制作工藝尤其精細,體現(xiàn)了當時高度發(fā)達的金屬加工技術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模具的設計始于精確的圖紙繪制。設計師首先根據當時的政策、文化傾向以及技術條件,繪制出詳細的設計圖。這些圖紙不僅詳細規(guī)定了錢幣的直徑、厚度和文字設計,還有象征性圖案和紋飾,如水波紋等,這些都富含深厚的文化象征意義。大觀通寶特別強調書法藝術的融入,錢文多采用“瘦金體”,這是徽宗趙佶本人的書法風格。
模具材料的選擇直接影響到鑄幣的精準度和耐用性。宋代的鑄幣模具多采用銅合金材料,因為銅合金不僅硬度適中,且不易生銹,能承受高溫和反復使用的壓力,非常適合作為鑄幣模具④。
模具的雕刻工作通常由經驗豐富的工匠負責,他們利用精細的手工工具,如小錘和鑿子,按照設計圖在硬質的銅模上進行雕刻。這一過程需要極高的精確度和耐心,任何微小的錯誤都會在成千上萬的銅錢上復制出來。雕刻完成后會對表面進行拋光和細化處理,確保鑄出的錢幣表面光滑、文字和圖案清晰可辨。初步雕刻完成的銅模被作為母模,用于制作更多的子模具,這些子模具將用于實際的銅錢鑄造。宋代采用的是翻砂鑄造技術,通過母模制作出砂質或黏土質的鑄模,再將熔化的銅水倒入模具中。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可以大量快速地復制模具,提高了鑄幣效率。
2.3 鑄造過程的步驟與技術
宋代的貨幣鑄造是一門結合了精密工藝和藝術的技術。大觀通寶作為宋代的重要貨幣,其鑄造過程體現(xiàn)了當時鑄幣技術的高水平。這一過程包括從原材料的處理到最終鑄幣的各個階段,每一步都需要精確控制以保證貨幣的質量和美觀。
鑄幣的首要步驟是選擇合適的原材料。宋代主要使用銅為主要材料,有時加入錫或鉛來增加硬度和耐磨性。原材料在使用前需進行精煉,去除雜質,保證銅的純凈度。
在熔煉環(huán)節(jié),鑄造工匠會選用精煉后的銅料,并在專門的熔爐中加熱至高溫,使其完全熔化。在此過程中,鼓風是至關重要的工藝環(huán)節(jié)。工匠通過人工或水力驅動的鼓風設備調節(jié)爐溫,并通過觀察爐火顏色的變化判斷熔煉進度,以確保銅液均勻熔化,促使雜質分離,使成品錢幣達到較高的金屬純度。
模具的制作則依賴于宋代成熟的母錢翻鑄工藝。由精工雕刻的母錢作為錢幣的標準樣式,工匠將雕刻完成的母錢置于特制的砂模中,利用翻砂工藝制作出大規(guī)模鑄造所需的模具。這一技術的關鍵在于精細的砂質處理,以保證模具表面的光潔度,使鑄造出的錢幣紋飾清晰、形制規(guī)整。
當銅液熔煉完成后,需迅速而精準地倒入已準備好的砂模中。匠人必須掌握澆鑄時機,以避免銅液溫度過高導致模具燒損,或溫度過低造成填充不完全。完成澆鑄后,錢幣在受控環(huán)境下緩慢冷卻,以防止因急速冷卻而產生裂紋或變形。
冷卻后的鑄幣需要從砂模中取出,初步清理后,工人會進行去毛刺的工作,這一步通過手工或簡單機械設備完成,確保每一枚銅幣邊緣光滑,無鋒利邊角。此后,銅幣會進行更進一步的打磨和拋光,以增強其美觀性和閱讀性。
每批銅幣生產完成后,都會經過嚴格的質量控制。檢驗員會隨機抽取幾枚銅幣進行重量、尺寸以及圖案和文字的檢查,確保其符合規(guī)定的標準。未達標的銅幣會被回爐重鑄。
通過這一系列復雜的步驟,宋代的大觀通寶不僅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更因其精美的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了收藏家和歷史學家研究的寶貴對象。這種綜合藝術性和實用性的鑄幣技術,展示了宋代高度發(fā)展的金屬加工技術和管理能力。
3 大觀通寶的書法風格與特征
3.1 字體特征與布局
大觀通寶作為北宋徽宗時期的重要貨幣,其最顯著的特征在于錢文采用了徽宗趙佶親自書寫的“瘦金體”。這一書體以其纖細挺拔的線條、富有節(jié)奏感的運筆以及收放自如的筆畫特點而著稱,形成了極具辨識度的藝術風格。在四字錢文的整體設計上,嚴格遵循對稱美學,確保了整體結構的均衡協(xié)調,既符合宋代對書法藝術的高度追求,也展現(xiàn)了貨幣設計的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
大觀通寶四字的書法布局精致且富有層次感?!按蟆弊止P畫流暢,撇捺纖細修長,特別是捺筆部分略微上揚,呈現(xiàn)出俊美挺拔之勢,整體字形顯得開闊大氣,體現(xiàn)了徽宗書法的神韻?!坝^”字的草字頭延伸較長,與“見”部形成良好銜接,使字形呈現(xiàn)出流暢自然的結構,增強了視覺上的美感,體現(xiàn)了徽宗書法的飄逸感。“通”字的“甬”部線條方正,而“走之底”部分略顯瘦削,使整體結構顯得修長而富有動感,符合“瘦金”體獨特的風格?!皩殹弊值膬炔抗P畫緊湊,外框線條舒展,增強了整體的視覺層次感,整個字體在銅錢表面形成錯落有致的排列,既展現(xiàn)了書法美感,又符合貨幣鑄造的技術要求。
在不同版本的大觀通寶中,字體的細節(jié)處理亦有所不同。例如,在“斜通版”中,“通”字的“甬”部與“走之底”間隔較寬,且整體字形略微仰視;而“大”字的撇捺末端呈現(xiàn)下垂趨勢,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在眾多版別中極具辨識度。此外,“狹寶版”表現(xiàn)為“寶”字的形態(tài)收縮,整體比例更顯緊湊,突出了內斂而規(guī)整的風格。而“寬觀版”則是“觀”字的草字頭較長,兩個“口”部間距較大,形成寬闊疏朗的布局,使整體視覺更顯端莊大氣。
不同版別的字體特征,不僅體現(xiàn)了書法美學的多樣性,也為后世錢幣學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這些細節(jié)上的變化,可能與不同鑄造時期、地域差異以及鑄造工藝的不斷優(yōu)化有關,進一步反映了宋代鑄幣技術的精細化和規(guī)范化。
3.2 字體的文化象征與藝術價值
大觀通寶不僅僅是一種貨幣,更是一件融合了藝術與文化內涵的歷史遺存?;兆谮w佶所創(chuàng)的“瘦金體”書法風格,讓大觀通寶在錢幣史上獨樹一幟,其獨特的筆畫特點不僅反映了徽宗個人的藝術追求,也蘊含了深厚的文化象征意義。宋代是一個崇尚文治的時代,皇帝本人的書法成為國家文化的象征,而大觀通寶上的瘦金書法,不僅僅是貨幣的基本組成元素,更是官方權威與藝術修養(yǎng)的雙重體現(xiàn)。
“大觀”二字,取意“遠觀大勢、盛世太平”,表達了徽宗統(tǒng)治時期對國家繁榮的理想愿景?!按蟆贝碇陚ヅc壯麗,象征國家的興盛與帝王的威嚴,而“觀”則有審視、洞察之意,寓意統(tǒng)治者對天下局勢的把握及對未來的展望。通過這種命名方式,徽宗試圖將自己的治國理念融入貨幣之中,使其成為宣揚國家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通寶”二字則象征著貨幣的流通性與價值的權威性?!巴ā币馕吨鴷惩o阻,預示著貨幣在市場流通中的穩(wěn)定性與廣泛接受度;而“寶”字則強調了其珍貴性,體現(xiàn)了國家賦予貨幣的官方信用。在宋代經濟繁榮的背景下,大觀通寶的發(fā)行代表著國家金融體系的健全與商業(yè)貿易的發(fā)達,它不僅僅是一種支付工具,更是國家經濟政策和社會秩序的重要象征。
在錢幣的書寫風格上,“瘦金體”的挺拔俊秀,象征著剛正不阿的品格,纖細的筆畫中又蘊含著流暢的韻律感,展現(xiàn)了宋代文人崇尚的儒雅與精致美學?!笆萁痼w”書法獨特的方折筆畫和收放自如的線條,讓大觀通寶在藝術層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獨特的美學風格,使大觀通寶成為后世書法家和收藏家關注的焦點。
3.3 與其他時期錢幣書法風格的對比
在中國古代貨幣史上,錢文書法的風格經歷了從簡約到復雜,再到簡約的演變過程,每一時期的書法風格不僅體現(xiàn)了當時的技術水平,也反映了社會文化和審美趨勢的變遷。
漢代的五銖錢書法多為隸書風格,此時的字體講究端正規(guī)整,字形較為樸實而強調實用性。隸書的直線與彎鉤結合,表現(xiàn)出力度與穩(wěn)重,符合漢代儒家思想的審美傾向和實用主義精神。這種風格的錢幣廣泛流通,體現(xiàn)了漢朝中央集權與經濟統(tǒng)一的政策。
進入唐代,特別是在開元通寶中,開始顯著融入楷書書法的元素,字形舒展且?guī)в休^強的裝飾性??瑫云湟?guī)則性和均勻性,為唐代繁榮的市場經濟提供了清晰易識的貨幣。唐代書法在追求美觀的同時,也保持了一定的規(guī)范性,反映了唐代開放包容且崇尚實效的文化特征。
到了宋代,尤其是大觀通寶采用了徽宗趙佶的“瘦金體”,這一改變標志著宋代錢幣書法風格的一次大突破。“瘦金體”線條纖細、挺拔、富有彈性,完全突破了傳統(tǒng)楷書的束縛,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美感。這種風格不僅反映了徽宗的個人藝術修養(yǎng),也象征著宋代文化的繁榮和對個性表達的重視。
這些變化在錢幣書法風格上的反映,不僅標記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技術和審美的變化,還深刻影響了后世對于貨幣藝術價值的認識。每一種風格的轉變,都與其時代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需求緊密相關,通過這些錢幣,可以窺見古代中國社會變遷的輪廓,理解各朝代在經濟和文化層面的不同焦點。
4 結語
在對大觀通寶銅錢的探討中,不僅能看到技術與藝術的精彩融合,還能感受到這些錢幣在文化、政治和經濟層面的深遠影響。作為宋代精神文明和技術成就的體現(xiàn),大觀通寶不僅在當時社會中起到了重要的貨幣作用,更在今天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通過每一枚精美的銅錢,都能見證宋代的豐富文化遺產,也能理解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及其對美的追求。這些錢幣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傳承的寶貴財富,對現(xiàn)代的貨幣設計和文化保護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注釋
①王心緣.宋代錢幣的保護與修復[J].中國民族博覽,2024(9):235-237.
②李靜.方寸印記:古代錢幣上的書韻[J].書法教育,2024(4):16-21.
③魏祝挺,方華,黎毓馨.河北易縣出土北宋金銀貨幣及初步研究[J].中國錢幣,2023(6):44-63,82.
④陳靈姍,賀陽.群彩匯集:銅錢紋拼布的色彩運用分析[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4):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