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大家笑話,我焦慮了一個寒假,原因就是試用了DeepSeek之后,對自己所謂的文化功底徹底不自信了。
記得在寒假的第二天,關于DeepSeek的討論就在社交媒體上傳開,甚至上了熱搜。我看到將其上升到“改變國運之重器”的論調,將信將疑。好友也認為“超越已有,不同凡響”,那么,我自然也要試一試了。剛好那天我?guī)蛯W生投稿的小說作品得到錄用通知,于是,我讓DeepSeek同題試寫。幾秒之間,它已生成一個小故事:一個叫小滿的男孩,與母親相依為命。冬日,偶遇一只奄奄一息的流浪狗,在他的懇求下,媽媽同意留下小狗,并取名“冬冬”,在寒冬中他找到了一點暖意。故事頗點題,也不爛俗,語言精簡有味,不拿腔拿調。與學生反復修改后的作品相比,似乎猶勝一二,我確實很驚訝。
寒假期間,我三天兩頭“騷擾”DeepSeek,每每被它的“才智”驚艷。例如給友人發(fā)新春賀詞,我讓它寫人名藏頭詩;生病發(fā)燒了,讓它幫忙診斷;出行之前,讓它策劃行程……除了時有卡頓,它大多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務,且文從字順,條理清晰。它的語言功能之強大,恐怕超越任何一位學問頂尖的語文老師,我和一些同行都不免戰(zhàn)戰(zhàn)兢兢忖度:接下來還需要語文老師嗎?
直到開學前幾天,我才發(fā)現它似乎也還有些草率之處。某位臺灣明星離世后,網友多有悼亡感懷之詞,經??吹接腥嗽u論:“親人的離去,不是一場傾盆大雨,而是一生漫長的潮濕。”本著職業(yè)敏感性,我又搜索了一下,發(fā)現大多數網頁標注這句話的出處是余華的《第七天》?!兜谄咛臁肺铱催^,印象中沒有這句話。我分別在兩種讀書" App中以關鍵詞搜索全書,沒有得到結果,下載電子書搜索亦然,大概率又是一句廣為傳播的謬誤。我好奇地問了一下DeepSeek,它也判斷是出自《第七天》,但是思考來源卻不是從原文抓?。ù蟾攀前鏅嗨蓿侨⌒庞诤艽植诘木W頁。看來,DeepSeek也會上當。
開學后,重新回歸語文課堂,就近期所教所思所感,我想我要以自己的視角來回答“AI時代,語文教師何為”之問。這個問題AI會有很好的答案,但是個體的答案雖不完整或未必精彩,但因著體驗和真實,有著焦灼和突破,便有意義,就像那句話說的——“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愛具體的思考,不要愛抽象出來的完美回答。
一、演繹:“生動”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我的思考來自實踐。最近在講離騷,講至“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過往講至此處都是草草略過,半懂不懂。這次打算求助DeepSeek,一問,確實有清晰的解釋:“寅是地支第三位,對應春季、東方、黎明(凌晨3至5點),象征萬物復蘇的起點。三寅匯聚(年、月、日),形成‘陽氣極勝’的時空節(jié)點,傳統(tǒng)文化認為這種組合能帶來鴻運、驅邪避災?!睖蕚湔罩@個推演細講給學生聽。但是,回望過去兩三次講《離騷》,我也曾深入備課、細致講解,作為主講老師的我自己都記憶不深,對具體字詞的含意更是記之甚少,那么按照DeepSeek的解析細講有用嗎?我在重新爬梳之后,決定這樣講:從唐寅(唐伯虎)開始講“虎”字,回到屈原講“虎年虎月虎日”的三重疊加,引“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聊人們對出身時日的信念感……看到學生聽得認真、配合無縫,我想,大抵這樣講是得宜的。
此節(jié)課后,我終于對“AI時代,語文老師何為”的時代之問有了自己的思考。我想,語文老師就是語言文字的表演藝術家,文章情感的演繹疏導者,思想邏輯的傳導整理師。再直白點講,就是必須講得生動,增強學生記憶點。就算AI擁有豐富的信息量和強大的文字輸出能力,學生缺乏理解、記住的契機,就難以真正掌握知識點。這樣一來,“生動”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生動意味著恰切,源自對學情的把控。AI目前的答案很完整,有時甚至會夾雜一些幽默的“梗”??杉幢愣啻斡柧?,明確告知對象,其給出的內容仍不免摻雜術語和齟齬難懂之處。而成熟的語文老師更能精準把控學情,做出對味兒的講解。我現在教一文一理兩個班,在處理散文時就感覺不能采用同一教法。在文科班可帶著學生慢慢誦讀,進入文本的情感場;而在理科班多讀幾段恐怕要引出瞌睡蟲,只能以探案般的問答啟發(fā)孩子們思考、理解。對一道具體題目的解析,也得結合學生的答題情況來,怎么可能用同一種教法呢?
交流是“生動”的題中之義,唯有交流才能關聯、獲得。不得不承認,語文教師這一行當中充斥了不少PPT念讀師。這些老師,把一門可能最豐富最有趣的學科活生生講成最沉悶最無聊的學科。怪不得有些學生笑稱語文課是“補覺課”。隨著AI時代的到來,學生遇到不懂的內容可以向AI求助,留給語文老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這時,語文老師更要在課堂中與學生有對話、有生成,以取得激發(fā)和喚醒之功。像講到《氓》時,我多番分析了衛(wèi)女的形象,給予了高度評價,在引用鮑鵬山“最完美的女性”的說法時詢問同學們的看法,大多數同學都表示認可,但更可貴的是,也有學生敏感地發(fā)現:從一開始,衛(wèi)女就知道氓的身份地位和經濟狀況,還一心想要和他在一起,有可能是氓還是比較帥的,而衛(wèi)女多少有些不慎重、不自重;婚后男方失德,衛(wèi)女止損也并不及時,多年后才決定離開,對自己還是不夠負責。該生對氓之外貌的解讀雖是一己之見,但引發(fā)了同學們又一番討論,課堂因此走向豐富和深入。
言至此處,大抵可以理解為,AI能給答案,而老師能生動地給出答案。既給知,也指導如何知,這一點,應該是語文老師目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應把握的生存之道。還可推而廣之,語文老師如是,其他學科老師亦如是。
二、設計:能切題,更能讓學生游弋
DeepSeek甫一登場,我就看到不少同行急著讓它幫忙生成教學設計。不少教學設計看起來確實頗為新穎,能引當下的熱點素材進入教學,但仔細琢磨還是有很多設計無法展開實際操作。應該說,目前還是語文老師更懂語文教學,更懂語文教學設計。
比方說,針對《玩偶之家》,DeepSeek給出的情境設計是:引用舒婷《致橡樹》中的平等愛情觀,對比娜拉的婚姻困境,引發(fā)學生對獨立人格的思考——你認為理想的婚姻關系應具備哪些要素?這個設計首先忽略了教材已經刪除了《致橡樹》這一背景,而婚姻關系的要素也離中學生過遠。其實,教材對這一單元的設計,主要應是在引導學生對“戲劇沖突”的理解。對于該課,我曾經設計的情境是:目前短視頻平臺有很多家庭倫理短片,情節(jié)有寓意卻不深,《玩偶之家》流傳百余年,影響多代人,其精彩之處在哪?比之爛俗短視頻其經典性在哪?通過這一情境,引導學生分析“突轉”和“發(fā)現”,引向時代背景及價值高標。
AI知識豐富獲取便利,語文課自然應該從“教知識”導向“做任務”,也就是用語文解決現實問題,語文老師重在成為課堂任務的設計師。遺憾的是,AI的產品也好,網絡流傳的教學設計也好,大多存在很多紕漏,最突出的就是不切題,也不連貫。換句話說,就是其情境離語文或語境很遠,教學環(huán)節(jié)往往有跳蕩之處,無法與情境關聯起來。我想學生在情境中學習的狀態(tài)更應該是游弋,即邊學邊看,搜尋、獲取語文的點滴。基于此,我在設計情境時,常注重語境,也勾連現實。例如在講《擬行路難》時,讓學生“通過一首詩讀懂魏晉南北朝的時代特點”;在講解《為了忘卻的記念》時,讓學生思考“魯迅與柔石、白莽關系密切,為什么用筆卻比《記念劉和珍君》更疏淡”;在講到邏輯單元時,讓學生“用邏輯來探究‘飯圈’術語”。
“人生有很多語文事務,就是要用語文去做的事情。不管是寫信,是上街買菜,是聽課,還是做別的更重要的事,包括閱讀、包括寫作,這些語文事務構成了人生的語文生活。語文教育的目的或者說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具有處理語文事務的能力,讓學生能用語文去做事,過好終生的語文生活。”曾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的李宇明教授指明了語文教師的業(yè)務核心,而我們需要比AI做得更切題些,不要想當然;更能讓學生游弋,不要一會兒指東一會兒指西。
三、激蕩:與生入局,與時共振
當下,AI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未全面鋪開,但已露痕跡。我們上學期將學生創(chuàng)作的小說編輯成冊,備課組長讓AI為每篇小說配圖,很精美,起到不錯的效果。辯論賽,我們讓學生通過AI搜尋資料,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我們還可以把學生作文發(fā)給大模型評點,亮點和不足也會更明確。就這些“已”著的痕跡,我們也能看到AI將大大改變語文教學的面貌。在此節(jié)點,語文教師需要做好引導,既守成也開拓,既守正也創(chuàng)新。
一方面,我們要讓學生知道AI時代語文學習仍有其邊界。比方說詩詞教學,學生從聽解轉為發(fā)問,可以不斷向AI問詢,以獲得對詩詞的深入解讀,但是切忌倒向瑣碎細節(jié),或者糾纏龐雜關聯,要在向AI求詢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解讀詩歌的能力。語文老師在運用AI進行教學時,也應讓學生深刻地領會到應該捍衛(wèi)自己的情感體驗,捍衛(wèi)自己的思考和表達。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拓展語文的邊界,其中就包括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不得不警惕的是,有些孩子不重視語文課堂的學習,轉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涉獵,仿佛短視頻、公眾號才是自己的語文老師。這些社交媒介充斥著錯別字、病句,不乏謬誤信息。或許如何引導學生用AI在信息海洋乘風破浪會成為語文教學的重點。
在這激蕩的時代,語文老師和學生應保住“我思故我在”的陣地和理路,而不要陷入“我輸(入)(出)故我在”的荒謬與無度。
當我們在談AI時代語文老師的作為時,我們到底在談什么?我想,絕不只是在談語文老師如何不可替代,而是在談語文教學的魅力到底在哪。其中包含了這樣一些元素:因生動,文化得以傳承;因貼合,學習得到落實;因激蕩,語文方有未來。當技術試圖將教育簡化為數據吞吐,我們更要堅守:一堂好課的標準,永遠是學生眼底的光。
“物物而不物于物”,在變革之際,語文老師要警惕“物于物”的危機,抓住“物物”的時機。
(作者單位:南方科技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