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喜歡在大自然中寫生畫畫,我很享受這種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方式。于是,我也帶著孩子們畫花草,努力拉近孩子們與大自然的距離。
從小到大,孩子們都沒少畫過花、草、樹,幾乎筆一拿就可以利落地完成一幅標準的簡筆畫,但千篇一律的畫作實在是辜負了植物的千姿百態(tài)。由于沒有仔細觀察與深入接觸,孩子只有臨摹簡筆畫,但畫得越多思維越固化。為了減少這種脫離實際的流水線畫作,我們帶領孩子親自撿樹葉、畫樹葉,要求學生用自己的雙眼去觀察畫作對象,引導他們不斷思考,它們的形色是否與平時的想象畫一致?它們還有哪些我們不曾發(fā)現的形態(tài)?
三年級的光桉,自詡畫功不錯。他不滿意畫葉子,說有什么好畫的?他說他畫畫都考了四級了。于是我請光桉按寫生的方式,畫榕樹落葉,不僅畫葉子的橢圓外形,還要關注外形的細微起伏。接著畫葉子的脈絡與細紋,縱橫交錯的紋理適合用線條來表現;葉脈的粗細曲直可以用粗細不同的勾線筆和簽字筆來區(qū)別;那干綠中帶點枯黃的顏色,變化微妙,可以用彩鉛表現它的漸變過渡。光桉很快畫好一片,造型生動。我請他再畫另一片。光桉邊畫邊嘀嘀咕咕的,說兩片葉子差不多。他畫的第二片,沒有第一片生動,應該是看著前面的畫畫的。我依然表揚了他,然后請他觀察兩片葉子,找出差別,找出一個不同獎勵一顆星星。
光桉陸陸續(xù)續(xù)找出了外形大小、完整與殘破、紋理走向、粗細、顏色等13 處不同。我問他怎么找出來的?光桉很得意,他說東看看西瞧瞧就找出來啦!我請他再分析為什么能找出這么多不同?他說出了答案——“通過比較”。
其實僅憑一節(jié)課,就讓學生學會耐心思考、用心觀察、細心記錄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通過課程潛移默化的滋潤,學生必定會有所領悟。
如勒杜鵑,它的造型過于普通,很多同學對它興趣不大。但仔細觀察,三片花葉交織疊錯成錐形,造型上表現起來很有難度。我們化繁為簡,一步步拆解難點,從最前面的花片畫起,分解葉片的形態(tài)轉折??雌饋砗芨唠y的遮擋穿插,只要分析了前后關系就好掌握了。先畫前面,接著轉折處連接后面,從前往后,一步步推移,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并用。一旦挑戰(zhàn)成功,學生們就不再對造型高難的花形發(fā)怵。滿園妖嬈,無論什么花草,我們都敢于去觀察,敢于去描繪。
學校操場西南角那棵榕樹,每年春天到來時,其他植物一年的生長更替在它大概用30天的時間來完成:落葉,發(fā)嫩芽,長新葉,常青葉,然后以“常青葉”的面貌維持另外330多天的時日。我們決定把大榕樹“華麗轉身”表現出來——為了畫面風格統(tǒng)一,大家決定采用線面結合,整體賦彩,樹冠選擇“概括大形”和“葉片刻畫”相結合。每一個大樹生長變化的關鍵點,我們都認真寫生記錄,于是有了“大榕樹華麗變身記”的組畫。
小到草,大到樹,它的花、葉、莖、根、果、種等的顏色、形態(tài)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觀察對象,甚至枯萎、敗落也都是值得記錄的,所有的生命狀態(tài)都是迷人的。帶著畫筆,走進大自然,和孩子一起,感受生命的律動,在觀察與繪畫中學會尊重、理解、敬畏,做沉迷其中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南山區(qū)平山學校)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