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燙傷是嬰幼兒常見的意外損傷,由于嬰幼兒的皮膚薄弱,皮膚屏障功能尚未完善,同樣的熱力損傷對嬰幼兒來說要比成人嚴重,如60℃的熱水僅需3秒就可導致嬰幼兒燙傷。新時代環(huán)境下,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爺爺奶奶承擔著育兒重任,在照顧孩子時萬一發(fā)生燒燙傷該怎么處理呢?
燒燙傷后如何應急處理?
燒燙傷早期正確的應急處理不僅可以即時減輕患兒痛苦,還能防止受傷加重。一旦發(fā)生嬰幼兒燒燙傷,切忌慌張,牢記“五字口訣”:沖、脫、泡、蓋、送。
沖:燒燙傷發(fā)生后,立即遠離致傷因素,用流動的清水(12~25℃)沖洗20分鐘以上,有效降低皮膚溫度。一般采用純凈水,沒有時也可用自來水。
脫:小心脫去衣物和飾品,不要強行或快速撕開黏附的衣物,必要時可使用剪刀輕輕剪開衣物。
泡:繼續(xù)將受傷的肢體浸泡在清潔的冷水中20~30分鐘,可持續(xù)至疼痛顯著減輕乃至消失。
蓋:以清潔的浴巾、毛巾或衣物覆蓋傷口,避免使用衛(wèi)生紙等易黏附于創(chuàng)面的材料包扎,抬高患處。
送:及時送醫(yī)院救治,途中繼續(xù)冷療。
注意事項有哪些?
嬰幼兒的大于5%體表面積(自身手掌約為1%體表面積)的燒燙傷,或有精神不佳、哭鬧無力等表現(xiàn)的,都應立即送往醫(yī)院并在途中接受冷療,趕到醫(yī)院后繼續(xù)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補充冷療。
頭面部因口鼻的特殊性不適合沖泡,軀干和腹股溝沖泡容易失溫,所以這些特殊部位的燒燙傷可采用濕毛巾冷敷,每5分鐘更換一次濕毛巾。
傷口不要隨意涂抹牙膏、蛋清、紫藥水、醬油等。不僅會增加創(chuàng)面感染的風險,還會增加醫(yī)生對傷口觀察和處理的難度,也會加重醫(yī)生處理傷口時患者的疼痛感。
電擊傷、爆震傷或合并有其他臟器損傷的嚴重復合傷應該及時現(xiàn)場急救和送醫(yī),以確保生命安全為前提,而不要拘泥于傷口的冷療。
另外,家長們應加強燒燙傷的防范意識,以減少意外事故和悲劇的發(fā)生。
如何有效避免燒燙傷?
避免嬰幼兒燒燙傷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遠離熱源。
首先,所有熱源(如熱水壺、電熨斗、取暖器、煙花爆竹等)應該放置在嬰幼兒接觸不到的地方。不能移動的熱源(如暖氣片等)應該采取防護措施。
其次,熱水袋、熱噴熏鼻器、艾灸、電熱毯等偶爾會近身使用的相對低溫的熱源,家長應嚴格檢查其質量,同時也需要在家長的陪護下使用,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導致低溫燙傷。
再次,熱水、熱菜、熱湯等在吃飯、洗澡時經常接觸的熱源,一定不能掉以輕心,切記要放置在嬰幼兒無法觸及的穩(wěn)定平臺上,同時避免使用過長的桌布,否則一時的疏忽可能造成終生的遺憾。
如何預防燒燙傷瘢痕呢?
燒燙傷瘢痕嚴重程度與損傷的深度及恢復時間密切相關,良好的應急處理可以避免傷口加深并加速傷口愈合,進而減輕瘢痕增生,因此是預防瘢痕的第一步。
常規(guī)瘢痕的預防在傷口完全長好后即可開始,持續(xù)至瘢痕穩(wěn)定不再增生,通常需要6~12個月。
主要方式有防曬、保濕、忌口辛辣飲食、外用抗瘢痕藥物(積雪苷霜軟膏等)、物理治療(壓力治療、瘢痕按摩、外用支具、用可塑夾板和矯形器等)、激素注射、光電治療及必要時的手術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