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這座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小島上,我總愛在這大街小巷里徘徊,其間總能發(fā)現(xiàn)那一抹熟悉的味道——牛雜,它不僅是美味的牽引,更是一種不一樣的記憶。
一日黃昏,我與外婆漫步在新馬路鄰邊的街道上,一抹溫馨的燈光吸引了我們。那是一家傳承了數(shù)代的牛雜檔,檔主是一位年過半百的叔叔,他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的痕跡,但那雙煮牛雜的手卻異常靈巧。
“小帥哥,來串牛雜吧,保證你吃了還想吃!”叔叔笑瞇瞇地招呼著我。
我點(diǎn)點(diǎn)頭,看著叔叔熟練地挑選著新鮮的牛肚、牛肺、牛膀等放入那口裝滿秘制湯汁的大鍋中。鍋中的湯汁咕嘟咕嘟地冒著泡,撲鼻而來的香氣,讓人垂涎欲滴。
“你知道嗎,這牛雜可是我們澳門的寶貝,”外婆輕聲對我說,“婆婆小時候,家里生活條件不好,牛雜是窮人的美食。每到傍晚,大家就會圍坐在街角,分享著一碗熱騰騰的牛雜,那份簡單的快樂是千金都換不來的,你媽媽小時候也都饞這一口。”我聽著外婆的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如今,牛雜已成了澳門的一張名片,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品嘗。但在這份美味背后,卻藏著一份不變的溫情與記憶。
“叔叔,您這牛雜檔開了多少年了?”我好奇地問。
“哦,從我爺爺那輩就開始了,算算也有近百年了,”叔叔笑著回答道,“這牛雜啊,就像我們澳門一樣,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變遷,但那份味道卻始終如一?!?/p>
我聽著叔叔的話,心中涌起一股對澳門的眷戀與自豪。這碗熱騰騰的牛雜,不僅承載著澳門的歷史與文化,更連接著澳門與祖國的深情厚誼。
隨著澳門的變遷,許多老舊的建筑被高樓大廈所取代,但那份對牛雜的熱愛與傳承,卻始終如一。每當(dāng)我想起那碗熱騰騰的牛雜,都會心生對澳門的無限眷戀。因?yàn)槲抑?,在這碗牛雜里,藏著澳門的故事,也藏著我對祖國深深的敬意。
指導(dǎo)老師:歐玉珍
(此文獲“灣區(qū)美味尋蹤”粵港澳小學(xué)生童心相連同題創(chuàng)作大賽一等獎)
點(diǎn) 評
我們想書寫喜愛的美食,可以作正面描述,亦可以從側(cè)面襯托書寫?!栋拈T牛雜的舊夢新章》此篇文章的作者先寥寥幾筆,扼要地述說牛雜檔的位置、燈光以及撲鼻而來的香氣。再來一個新馬路的遠(yuǎn)鏡頭,漸漸移為近景,聚焦于盛了秘制湯汁的牛雜大鍋中,令讀者的視線也自然隨之投入其中。
然后,文章大篇幅均是以生活化的“對話”為主要的表達(dá)方式,且處理得當(dāng),通過作者外婆對昔日生活的憶述,以及作者和檔主的答問,帶出這是窮人的美食,把食物層次提升到美味背后是家庭溫情和快樂的記憶;至于檔主的感言,則延伸至社會文化層面,表示無論社會怎樣變遷,對牛雜及傳承澳門文化的熱愛始終如一。整體行文順暢,具有生活質(zhì)樸感和感染力,值得嘉許。
——香港著名兒童文學(xué)作家" "潘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