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鋰離子電池只是相對于其他金屬電池循環(huán)壽命更長。在鋰離子電池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活性鋰離子。在充放電的循環(huán)中,活性鋰離子慢慢被消耗,等到消耗完,電池也就“餓”得無法工作,最終報廢了。這些報廢的鋰離子電池只能被回收再利用。
鋰離子電池是一種二次電池(可反復使用)。它依靠鋰離子在電池正負極之間來回“奔跑”正常運行。鋰離子電池具有比能量(電池單位質量所能輸出的電能)大、循環(huán)壽命長、更安全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
若能給這些報廢的電池補充新鮮的鋰離子,那它就又可以進行充放電工作了。為了延長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壽命,科學家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創(chuàng)造了新的分子——三氟甲基亞磺酸鋰(CF3SO2Li)。這種分子能“喂飽”鋰離子電池,讓它們的充放電次數達到上萬次。
把含有三氟甲基亞磺酸鋰的電解液“喂”給電池后,給密封電池充電。三氟甲基亞磺酸鋰中的鋰會慢慢釋放,并產生一些氣體“排泄物”,將這些氣體排出后,就可以徹底密封電池,繼續(xù)使用了。
科研人員為人工智能提供有機化學和電化學等相關知識,構建相關數據庫,利用非監(jiān)督機器學習,讓其推薦和預測符合要求的分子,成功獲得了三氟甲基亞磺酸鋰。
如果將鋰換成鎂、鈉等其他金屬,還會出現更多新的電極材料。可延長壽命的電解液正幫助這些可被“投喂”的電池在更多領域大顯身手。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 美術編輯 / 胡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