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在線
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儒法道墨,百家爭鳴,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思想碰撞潮流。其中老子以無為為核心,講求順應(yīng)自然;孔孟儒家以有為為志,行濟世之道。兩種思想看似對立,卻辯證統(tǒng)一。生活在當今盛世的我們,應(yīng)該以無為之心,行有為之事,鑄就新時代的輝煌。(開篇點明中心論點,但引論生硬,前后不連貫。)
無為,不是不為,而是放下功利之心,順其自然?!叭私灾杏弥?,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背源┲皇俏镔|(zhì)之用的基礎(chǔ),若沉溺于此,和蟲蟻有何區(qū)別?出身名門的林徽因沒有汲汲于名利,而是奔走于戰(zhàn)火紛飛中,致力于保護中國古建筑;湖南耒陽高考文科狀元鐘芳蓉沒有報考北大的熱門專業(yè),而是選擇了在常人看來沒“錢途”的考古專業(yè),并踏上了探索敦煌文化之旅;高學(xué)歷的農(nóng)村女孩黃文秀沒有選擇留在大城市打拼,而是回到貧困的家鄉(xiāng),帶領(lǐng)村民脫貧。她們的無為之心,超脫了世俗“有為”的眼光,行了真正的有為之舉。(論述無為之心對有為的意義,但分論點不明確。論證中偷換概念,將有為等同于功利,論述邏輯出現(xiàn)錯誤。)
無為之心是沉淀自我的良方。生命有太多不能承受之重,唯有懷抱一顆無為之心,方能撫慰深陷泥淖的靈魂。古有劉禹錫修身于簡陋之室,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今有史鐵生“游走”于地壇,平內(nèi)心,撫身痛。林徽因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的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睙o論是陋室,還是殘疾,都沒有讓他們放棄尋找人生價值。因為這一切,都被他們在心中修的籬、種的菊化解了。他們在心靈的菊園里,沉淀自己,讓自己不受外界干擾。(只談無為的意義,未體現(xiàn)辯證思考。)
無為之心,并不是不作為的借口。當今社會越來越“卷”,不少人“佛系”“躺平”,像極了寓言中守株待兔的那個農(nóng)夫,只想著不勞而獲,而忽略了責任與擔當。無為,并不是“佛系”“躺平”,而是在人世紛繁中做真正的自己,為人生做一些減法,減少精神內(nèi)耗,不耽于無意義的空想,不沉溺于虛幻的游戲,集中精力,去做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事情,行有為之舉。(聯(lián)系現(xiàn)實,指出二者辯證的關(guān)系,但論證中偷換概念,將有為與責任擔當?shù)韧?,將無為等同于有為。如果再增加一兩個論據(jù),更有說服力。)
無為之心是有為之舉的根基,每一個有為之人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顆無為之心。因為無為之心為他們驅(qū)趕妄念,為他們鋪就有為之通途。趁青春,以無為之心,行有為之事,方能實現(xiàn)更大的人生價值。(結(jié)尾略顯啰唆,可進行修改,使語言簡潔有力。)
升格建議
作文分論點不明確,思路不清晰;側(cè)重強調(diào)“無為”,思辨性不強;論證不充分,說服力弱;論證過程中偷換概念,沒有邏輯。另外句式過于散亂,缺少語言的錘煉。所以,升格時要重視論證的合理性,體現(xiàn)邏輯思辨。